为战育人——国防科技大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纪事
国防科技大学科研人员利用科研成果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杨柳/摄
原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胡守仁为学员讲党课。 贾宏达/摄
前不久,国防科技大学干部学员聆听了一堂特别的“党课”,学校邀请原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胡守仁,分享了他经历抗美援朝战火考验,立志“一辈子投身于研制属于我们自己的先进武器装备”的故事。
“邀请优秀校友作报告,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我们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做法之一。”该校领导介绍,本学期伊始,国防科技大学党委第一时间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对学校党史学习教育作出部署,引导教员学员从身边人学起,从身边事做起,自觉把学习教育中激发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奋斗强军、科技强军的实际行动。
创新
69年前,走下朝鲜战场的胡守仁离开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到“哈军工”筹备处报到。当时的“哈军工”,只有简单的几间教室,胡守仁和另外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大房间里,条件十分艰苦。就是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胡守仁郑重地向当时所在的海军工程系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入党以后的几十年里,胡守仁一直保持着共产党员身先士卒的精神。当时国家计算机人才稀缺,他毅然从熟悉的雷达领域转到了一窍不通的计算机领域,带领团队日夜攻关,不断填补我国计算机领域的空白。
“不论分配到哪里,我都要传承胡教授一心为军队搞研究的崇高理想,为推进新时代强国强军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即将从学校毕业的博士生夏雨生听完胡守仁教授的党课后说。
今年以来,从依托校园军事文化环境开展红色故事会到开展“党史故事微分享”,从采取“师生混搭”“自主出题”等方式举办党史知识竞赛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将党史融入思政课程,从踏访家乡红色遗迹到借助移动网络打造党史“云”课堂,从组织“矢志强军”主题体能比武到举办“红心永向党”合唱音乐会,国防科技大学校园里不断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
“同学们好,我是空天科学学院学员于湘,这里是我的家乡辽宁铁岭,在我的背后就是银冈书院,提到这里就会想到一个光荣而不朽的名字——周恩来。”视频中,在一方有着青灰色朴素外观、造型精巧灵秀的古代建筑院落门口,学员于湘正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向大家介绍家乡的红色地标。
镜头切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石墙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少年周恩来的誓言,值此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努力!”
休假归来,于湘把这份别样的“特产”交给了学员队。不久后,于湘拍摄的微视频和其他同学拍摄的上百个视频一起,出现在学员队门口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成为队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素材。
“同志们,当年就是在这里召开了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五一调休期间,研究生院某学员队的微信群异常热闹,贵州遵义籍硕士学员杨阳正向全队官兵“直播”家乡的红色景点。
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硕士学员高冕,“打卡”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时,面对镜头说:“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就是对这支立过无数战功的英雄部队成长发展历史最形象的概括,现在的新疆早已摆脱了从前的落后模样,正在党的领导下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微信群里,数百个红色景点纷纷亮相,休假在家的官兵通过屏幕身临其境地瞻仰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遗址。硕士学员刘燊文探访家乡红色景点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当年的革命先辈就是从县城东门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作为新一代‘于都人’,我一定要将长征精神传承下去,走好属于自己的新时代‘长征路’。”
科技
走进“抗美援朝战争复盘”专题党课现场,大屏幕上,“铁原阻击战”正徐徐展开,铁原附近的三维地图一览无余,各种地形地貌和地理信息清晰可见。
随着讲解的深入,视角从平视切换为俯视,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战场态势一目了然。再点击一个按钮,代表我军进攻路线的红色箭头,猛虎下山般从多个方向直扑敌军,经过13次往返,一阵爆炸特效之后,敌军仓皇而逃,当年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被真实重现……
前不久,在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的官兵发现,登台讲课的“主讲”有了新“搭档”——HiGIS高性能地理信息系统。这是该校科研人员运用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构建数字战场,利用系统的高分辨率二/三维数字地图、高性能空间分析、战场态势标绘与显示等功能,辅以现场讲解,将一个个经典战例进行全景式还原,让党史学习教育变得“可看可听可感”。
“科技手段的加入让人有亲临战场之感,抗美援朝精神将激励我们努力科研攻关,多出一流成果,为国家和军队建设贡献光和热。”黄仰博副研究员在课后发言时说。
“部队前进路线的箭头可以设置番号”“把包围敌军区域添加一个半透明蒙版功能……”学校某实验室,钟志农教授正和同事讨论着修改意见,该院科研人员正在加紧调整优化系统,让功能更完善,使用更便捷,以更好服务党史学习教育。
在该校系统工程学院“VR党课”上,科研团队充分利用虚拟仿真、3D动画、VR眼镜等技术和装备,让官兵全方位置身于战争场景,并亲自担任“指挥员”,跟随红军完成“飞夺泸定桥”的模拟作战体验。“我们真切感受到伟大的长征精神,更加明白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用大无畏的拼搏精神在重大任务中打头阵、挑大梁。”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官兵主动学党史、用心悟党史的热情更加高涨。
除了科技手段的“助攻”,学校官兵还将特有的“科技史”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既组织科研人员到任务驻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见学,感悟相关单位的艰辛创业史、自主创新史和无私奉献史;又邀请科技专家名师走上讲台,讲述国防科技发展历程、奋斗故事、前沿科技及未来趋势,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基因根植官兵血脉。
演练
“基地组建于1958年,基地建设的艰辛历程记载着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封闭到开放的全过程。”西北戈壁滩深处,某基地副参谋长正在为执行重大演训任务的该校科研人员开展党史教育。
演训场的装备车内,该校科研人员刚结束某阶段试验任务,教员马佳智、刘甲磊因势利导,为参训学员上了一堂别具一格的“微党课”。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为实现新中国独立自主而奋勇攻关、勇攀高峰的事迹,点燃了官兵们创新超越、刻苦攻关的热情。
参与任务的施龙飞研究员白天忙碌在演训场上,晚上加班整理各参演部队研讨实施方案的结果,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作预案,带领团队成员高标准完成好各项任务。
“用好教育载体,选对教育方式,党史教育就能与训练任务同频共振。”不久前,该校2020级军人本科学员开展野外驻训。一次行军前,某学员队何陈洋教导员结合党史故事开展动员:“为了抢夺泸定桥,红军一昼夜奔袭120公里,饿了就嚼口生米,渴了就喝雨水。同志们,跟他们比起来,咱们50公里的强行军简直‘弱爆了’!完成任务,大伙儿有没有信心?”
“有!有!有!”热血澎湃的“战前动员”有效激发了学员的战斗精神。最终,没有一人中途掉队,学员们斗志昂扬、一鼓作气完成了训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