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引领农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让靠天吃饭的农民做农业工人

作者:李晨赫 ,魏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7月12日

    “让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变成流水线产品,让靠天吃饭的农民做农业工人。”这是多年来,马铁民心心念念的一件事。

    马铁民是青岛凯丰创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凯盛浩丰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从2002年创业之初,他就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全身心扑在农业上。近20年来,他感受到农业、农村的巨大变化。“农村里能过上舒心生活的人越来越多了,我觉得小康就是让大家丰衣足食,开心舒心。”他说。

    马铁民曾在青岛一家新加坡独资企业工作,在那里,他重新认识了本来十分熟悉的农产品。同一种产品,由于其源头、栽培方式和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不同,形成了一整套操作流程,不仅影响着农产品的身价,也决定着产业的发展。

    看到商机,2002年,他卖掉家里准备的婚房,跟亲戚朋友借了钱,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却碰了壁。

    尽管马铁民是科班出身,父母还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但他并没有得到农民的认可,他的想法也被一些农民认为是“胡说八道”。

    马铁民直言,对不少农民来说,产量是种植经济作物的硬指标。如何提高产量?靠的是口耳相传的经验。

    2003年,在一块流转的土地上,马铁民开始了让农民按照“标准”种植蔬菜的“试验”。

    在山东农村,胡萝卜的“标准”种植方式是栽种后浮土,不让胡萝卜头暴露在太阳下。但这样的话,胡萝卜头就会发黑,有些甚至会有裂纹,成为残次品。马铁民就是吃这样的胡萝卜长大的,乡亲们也种了一辈子这样的胡萝卜。

    “胡萝卜头发黑有营养!”大家纷纷说。马铁民想要改变这种常规。他要求记录施肥浇水的品种、剂量等数据,可乡亲们看了直摇头:庄稼人轻重都在手上,记这东西有啥用!

    马铁民没吭声,花钱请了中专生,专门做记录工作。他知道,只有让老百姓看到标准化和土法种植的差距,才会真正参与进来。

    如何从传统农业蜕变为现代农业?在马铁民看来,最重要的是标准化。

    “从企业角度总结,标准化、组织化、设施化、信息化决定着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马铁民深知标准化和组织化对现代农业的意义。他说,将农民技术不足的负面影响最小化、解决种植品质的手段就是规模化种植。而标准化是规模化发展的前提。

    “我们要把农业当作产业来做,要把农业知识转换成相应的生产方式。这样一来,种植阶段只是产业的一环,要对接客户需求,定重定量定价出售。”在创业初期,马铁民也因为对市场把握不够准确而做了赔本生意。他还没有摸清产业化的全貌,但亲身栽的跟头,让他逐渐学会先了解餐桌需要什么,再在田间种植什么。

    仅用3年,马铁民就在全国建成12个种植基地,布局了总面积达2万余亩的生菜周年供应体系,成为多家国际餐饮企业在中国最大的生菜供应商。2006年,马铁民又进军蔬菜鲜切加工领域,通过融资引进技术在山东莱西建起了中央厨房,完成中国首个蔬菜全产业链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铁民的蔬菜基地成为奥运会专供基地。

    农业生产标准化的推进,带动了更多农民投身产业化。在马铁民创业之初,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土地流转只要50元一亩,许多人租一年土地仅用来放牧。随着标准化种植的带动,当地百姓都纷纷种起标准化产品,尚义县也已成为河北省蔬菜出口示范县。

    “我们最早的创业口号就是,把农民变成从事农业的产业工人。”马铁民说,农产品商品化是一二三产融合的过程。从育种、种植,到加工、运输、销售,都要用产业思维、以技术为导向进行组织化生产。

    过去,马铁民亲身感受到农民的焦虑:靠天吃饭;家庭成员生病或有意外发生,家就垮了。而如今,农村规划得整整齐齐,家家户户都有存款,在外打工也会获得相对满意的收入。例如,在他的种植基地上班的农民,每个月可以拿到3000-4000元收入。

    “虽然过程比较苦、周期也比较长,但这就是我们的使命。”马铁民的事业已经遍布全国17个省份,有超过40个品种500个商品都出自他的公司。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有了更扎实的基础设施保障。

    2015年,马铁民提前进行战略目标转向,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数字化:他将温室里布置了上千个传感器和控制器,将线下所有流程在线上进行呈现和链接。这样一来,农作物可以“开口说话”,传递给系统其生长所需营养,自动获取需求。

    一个个大棚,从手工作坊,变成了植物工厂。管理它们的农民,也从管理植物,转向管理系统。

    2017年,马铁民在德州建成了占地111亩、总投资1.7亿元、全国第一个单体面积最大的压延玻璃智慧温室。由智慧温室种出的绿行者品牌番茄,产量是普通大棚番茄的4-5倍,单个温室年均销售收入达8000万元。

    马铁民还在公司启动了创业计划,通过家庭农场计划招募农业专业学生进行试点。作为十三届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副会长、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的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不只在农田,也在年轻人成长的路上。

    “年轻人应该把精力和能力投入到更难、更需要的地方去。这些地方磨炼比较多,但竞争也相对少。”马铁民说,相比于其他行业,农业虽然还不那么发达,但能让人感受到明显的变化。

    “农业是个朝阳产业,它迎来的是最好的机会。”马铁民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晨赫 见习记者 魏婉 来源:中国青年报

“理想与你皆耀眼”,纪录电影《大学》首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7-07 12:37:36

西安兴庆宫公园“升级”迎客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7-06 20:58:34

首套浮雕触感邮资明信片在福州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7-06 20:42:56

像胡杨一样守望南疆|中国吸引力•蓝焰力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9 14:20:35

石竟男:兴趣是不会说谎的 | 悦读有YOUNG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8 13:39:27

《空巢》:带着伤口,讲述老为何物

新民晚报2021-06-07 10: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