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正文

与改革开放同步,中国社会悄然进入公益时代

青春版图点燃公益激情

作者: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7月08日

    2019年10月18日,西藏曲水县“大眼睛希望小学”的学生。视觉中国供图

    整理:陈凤莉 制图:张玉佳

    孙建涛又在忙活着建新的“希望小屋”了。

    这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之一:筹集资金,为困境孩子建一间“希望小屋”。

    建小屋并不是真的要盖一座房子,而是依托原有住房,为住宿条件较差的孩子打造一个独立空间,进行规划、设计、装修,配备必要家具和学习生活用品,建成“希望小屋”,改善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几年前刚做这件事时,作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微公益协会会长的他可没有想到,能建起那么多小屋。

    2018年,他为一个失去母亲、一直和父亲同住的女孩建起了第一个小屋,那时候这个项目还叫“温暖小屋”。此后泗水微公益协会先后参与筹建了100多间小屋。

    孙建涛的公益之路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从一开始几个人的拍客团队,到成立一个组织,推出一个个公益项目,他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公益这条路。

    在中国,像孙建涛这样的公益人有很多,公益慈善组织也越来越多。

    中国公益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当年一呼百应走上街头搞清洁卫生、做些“简单”的好事,逐步走上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公益,日益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年认可乃至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

    ---------------

    一个创意启动了一个工程

    在建设“希望小屋”这条路上,孙建涛不是“独行者”。

    如今,这已经是团山东省委的一项重要工作。2020年6月起,团山东省委、山东省青联、山东省青基会全面启动“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16个市、136个县迅速行动。一时间,一间间“希望小屋”在齐鲁大地上“拔地而起”。一年的时间,山东已建成1万多间“希望小屋”。

    事实上,这是希望工程在新时代的新实践。

    作为早期的公益实践,1989年启动的希望工程是公益道路上的一面旗帜。

    那时,中国的公益版图里已经有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公募基金会,群团组织都在探索公益这条路。

    希望工程就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探索的结果。

    那个时候,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名小学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四五十元的书杂费而失学。

    希望工程的发起人徐永光曾经回忆,他曾到广西桂北地区的几个少数民族贫困县考察了两个月,当地教育落后的状况深深触动了他。

    “大瑶山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睛在我脑海中闪现。我们作出判断,中国青基会要开展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募捐活动。经过讨论后,希望工程诞生了。”徐永光在媒体上这样说。

    希望工程的横空出世,点燃了公众心中爱的火苗。

    捐款的单子不断从四面八方汇来。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市民,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孩子,都是希望工程的捐赠者。实施仅1年半,希望工程便筹集资金逾千万元。

    1991年,《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在安徽金寨的一所山村小学里为8岁的苏明娟拍下了那张被人熟知的“大眼睛”的照片,这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更多的人因为“大眼睛”而关注希望工程。

    而希望工程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力的民间公益事业。

    如今的苏明娟对当年的事情记忆犹新,对她来说,希望工程带给她的意义不仅是可以上学,更重要的是给了她精神上的启迪,让她看到希望。

    她还记得那时除了每年可以收到几百元的资助外,她还能参加希望工程组织的活动,通过那些活动,她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激发了她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精神动力。

    苏明娟受到了帮助,她也成为帮助别人的人。工作以后,她开始帮助贫困孩子,捐助希望小学,2018年,她还设立“苏明娟助学基金”,去帮助更多的贫困孩子。

    30多年来,希望工程让太多人受益。

    截至2019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61亿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617.02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359所,同时,还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推出了“圆梦行动”、“希望厨房”、乡村教师培训等项目,在公益的版图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希望工程是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慈善公益项目,迄今都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价值不仅是筹到了多少钱,帮助了多少孩子,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它重新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怀、友爱种到全国人民的心里,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它是对公益慈善的一次大启蒙。”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说。

    如今,在全国各地,类似“希望小屋”这样新的项目也不断出现,为希望工程注入着新活力。

    “一个创意启动了一个工程,这个工程造就了一项壮阔的事业,它的名字叫希望。”徐永光曾这样说。

    一个工程带动了一项事业

    在中国的公益版图里,除了希望工程,更多的公益品牌随着时代发展诞生、崛起。几十年的时间里,各类基金会、公益慈善组织、民间社会组织、公益项目不断涌现,它们构成了中国的公益大生态,共同推动着公益事业的发展。

    1989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推出并实施了旨在资助贫困地区失辍学女童继续学业、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的项目——“春蕾计划”。截至2019年,共接受社会爱心捐款21.18亿元,有2784万人次的捐赠,直接帮助女童超过369万人次,捐建春蕾学校1811所; 2001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推出“母亲水窖”项目,重点帮助西部地区老百姓特别是妇女摆脱因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截至2020年年底,“母亲水窖”项目覆盖了全国29个省(区、市)修建集雨水窖13.97万个,共324万人受益;近两年,团中央发起实施“童心港湾”项目,通过选配“童伴妈妈”,组织家访校访、日常陪护、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等,对村里留守儿童进行亲情陪伴、情感关怀、自护。截至2020年年底,“童心港湾”项目已建成运行330余个项目点,服务近两万名留守儿童……

    在中国的公益事业中,青年是主力军。

    由共青团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继希望工程以后,影响力最大的青字号公益品牌。

    1993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在铁路青年中吹响号角,此后一代又一代青年,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到中国公益这个“大盘子”中。

    近30年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为公益版图贡献了青春力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杭州G20峰会……每个大型活动的现场都少不了青年志愿者的身影;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新冠肺炎疫情……每遇国家危难,青年志愿者们总是第一时间冲在前线;助老、助残、助困、关爱留守儿童、环境保护、应急救灾、脱贫攻坚、基层治理……青年志愿者活跃在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暖冬行动……一个个志愿服务项目不断丰富和拓展这一公益品牌的内涵;徐本禹、邵书琴、黄加荣、华雨辰……一个个青年志愿者典型成为青年的榜样。

    更多的公益力量在社会上涌现、成长,助推着中国社会的成长、进步,不断提升着中国社会的文明新高度。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信息,截至2020年9月底,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7825个,净资产规模超过1900亿元;慈善信托共463单,合同金额32.42亿元。

    一项事业影响了几代人

    在新疆青年李建勇的朋友圈里,晒得最多的画面是给不同的孩子送礼物。

    那是一群得了白血病的孩子。病中的孩子难得有高兴的时候,能收到想要的礼物,就是他们的开心一刻。

    “我想要一个芭比娃娃”“我想要一个足球”“我想要一套文具”……李建勇和他所在的新疆949交通广播爱心献血联盟就是尽力在满足这样一个个的小小愿望,为孩子们过一个生日。

    2012年,新疆949交通广播爱心献血联盟成立的时候,只是一支志愿者献血队伍,为自治区重大疾病、血液病或者突发紧急用血患者献血或血小板。

    那个时候,这个联盟才只有14人。

    “我是第14个人。”李建勇笑言。

    为白血病孩子实现生日愿望的项目是在给孩子们献血的时候诞生的。

    志愿者们去医院征集孩子们的生日愿望,向父母了解他们的信息,再把这些愿望通过公众号等平台向社会进行发布,就会有爱心人士捐助这个生日愿望。

    李建勇已经不记得他们为多少孩子实现了生日愿望,但他记得为孩子们实现愿望的人每年都在增加。如今,联盟的志愿者已经超过了3000人。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做公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公益理念。

    在杨团的记忆里,当年那种成千上万人参与希望工程的“大场面”,在之后的30多年里不断地出现。

    1998年大洪灾中,民众的爱心得到了一次集中迸发。

    时任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的杨团至今还记得当年组织捐款捐物的“盛况”。

    “慈善总会的办公楼里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帮忙,有的学校的志愿者打着旗子来了,什么都不说,忙完一天又打着旗子走了。吃饭是流水席,每天不知道开出多少桌。”杨团说,那年中华慈善总会和红十字总会联合中央电视台办了筹款晚会,一晚上就筹到了三四亿元。

    2008年汶川大地震,全国上下为之震动。在国家的组织和动员下,大批志愿者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出现在紧急救援、医疗救助、伤病陪护、心理救援、物资发放、卫生防疫等一切需要的地方,全社会都在捐款捐物、奉献爱心,那次地震,让民间赈灾捐款数量实现巨大突破。

    当时,杨团也去了救灾现场。

    “当年很多人放下工作、放下家庭往四川跑。到那儿马上就能组成战队参加救援,是自觉自发地干。”现在杨团还对那种令人“热血沸腾”的画面记忆犹新,在她看来,那是一次短时间内爆发出来的、大规模的、全民性的公益行动。

    那一年,中央电视台《爱的奉献》抗震赈灾晚会捐款额突破15.14亿元人民币,创下世界义演的新纪录。

    那一年也被称作中国慈善事业上的“公益元年”。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检验了人们的公益意识。

    这一年,疫情肆虐,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人们参与公益的形式更为广泛。

    公益慈善组织通过组织捐款、捐助抗疫物资、组织志愿活动等多种方式,参与着抗疫。更多的普通人也参与进来。除了直接捐款,有人协调各种资源为武汉医护人员筹集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有人为医护人员做好饭送来,有人当起了“摆渡人”开车接送医护、防疫人员,还有人拉着蔬菜、水果等物资从外省千里迢迢送到武汉。

    而更多的人奋战在抗疫的各条战线,在社区卡口、在交通站点、在互联网上……

    在这场战“疫”中,公益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年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动,是一种“是自己的事”的意识。

    公益理念已然被社会认可,公益也变得随手可为、随时可为、随处可为。各种网络平台的随手捐、每年的公益日、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做公益,在社会上已经蔚然成风。

    据《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上半年,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全国1400多家公募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1.7万余条,累计获得52.6亿人次的点击、关注和参与,募集善款总额超过18亿元。2019年“99公益日”,爱心网友4800万人次捐出善款17.83亿元。

    “在当下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把公益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杨团说。

【责任编辑:陈凤莉,王国强】

“理想与你皆耀眼”,纪录电影《大学》首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7-07 12:37:36

西安兴庆宫公园“升级”迎客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7-06 20:58:34

首套浮雕触感邮资明信片在福州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7-06 20:42:56

像胡杨一样守望南疆|中国吸引力•蓝焰力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9 14:20:35

石竟男:兴趣是不会说谎的 | 悦读有YOUNG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8 13:39:27

《空巢》:带着伤口,讲述老为何物

新民晚报2021-06-07 10: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