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从泥土到语言,古老的陶瓷竟能“玩”出这么多新花样

作者:施晨露 来源:上观新闻2021年06月03日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用泥土烧制成陶器,成为新的文明时代的标志。人类对“泥土”这种物质特性的发现与探索,从万年前延续至今,在中国更开辟了从瓷土到瓷器的新天地。西文“China”既是“中国”,又是“瓷器”,瓷土“Kaolin”以中国高岭产地命名,从中可窥中华民族发明瓷器的光辉历史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在上海明珠美术馆,新展“从泥土到语言——以陶瓷为媒介”汇聚了14位中外艺术家带来的30余组以陶瓷材料为媒介或与之相关的艺术创作,包括雕塑、装置、影像、绘画等不同形式,探索与呈现以历史悠久的陶瓷材料为媒介的艺术新语言。

展厅中,以“生于土、格物、怀古与挪用、日常与非常、身体与身份、时间、联觉与自然”这7个篇章为线索,14位艺术家的作品散布其间,引领观众从不同维度理解作品。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可能出现在不同篇章,一件作品也可能跨越多个维度。30余组作品的陈列诗意而松散,期待观众徜徉其中,打开想象的空间。

比如,艺术家徐鑫桦的作品《生活博物馆》虽在“日常与非常”篇章里,但位置更接近“怀古与挪用”的章节。作为陶瓷与影像结合的创作,展陈上特别设置了将二者对照观看的联动空间。艺术家以一年为单位,将日常餐饮中的果蔬、肉类等厨余食材沉浸在瓷泥浆里,用相机记录食材形态的变化,最后将泥板入窑高温烧制成瓷,食材随高温挥发与升华,瓷土上保留了物体的“形与色”。

艺术家柳溪的作品《2020》既是日常也是非常,是她为2020年这特殊的一年而作,利用传统器型的瓷瓶,进行切割、变形、重组,形成了新的形状,成为承载当下情绪的容器,紧张不安但抱有希望。

柳溪的另一组作品《妈妈》陈列在“身体与身份”篇章,由38件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白瓷搓衣板组成。她被自己妈妈用过的旧搓衣板所触动,感到母亲无条件的爱与付出就映射在充满时光痕迹的磨损搓衣板上。母亲是强韧的,但同时在不断衰老,身体上是脆弱的,与陶瓷的特性吻合。因此,她花费5年时间收集了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旧搓衣板作为模型,制作出陶瓷材质的搓衣板,表达对母亲的爱。在时光中磨损的肌理、搓衣板本身的竹木纹理、带有时代与地域烙印的雕花刻印,都完整呈现在作品中。

与“妈妈”这个身份相关联的作品,还有梁婉莹的作品《女人·容器》,这组作品放置在“身体与身份”篇章中,又接近“联觉与自然”。复杂精巧的花形状容器是对“妈妈”这个身份的思索,对女性身体的思考,也是提醒人们珍视被忽略的日常。梁婉莹刚刚成为母亲,人生角色的变化,让她有了更多体验与思考:“妈妈日复一日那些透明的付出,在多年以后,会在孩子的记忆里慢慢地一朵一朵开成鲜花。让他们突然领悟到,自己平凡无奇的过去,是踩着一朵一朵饱含着母亲祝福的花而来。生活,就是要继续把泥土变成花,一路前行。”

做“花”是艺术家苏献忠的家族传统,他的曾祖父、德化制瓷大师苏学金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凭借作品《梅花》获得金奖。《等花开》是苏献忠久违的花主题创作,在2020年疫情期间来了灵感,从3月初一直做到10月底。细心的参观者可以发现其中两个花束顶上立着两只小鸟。

“陶瓷是古老和日常的材料,也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与中国和域外文明交流史联系紧密、与自然联系紧密的艺术媒介。‘从泥土到语言’,过程中有手、有心、有火的参与……这些陶瓷艺术作品是自然之物、思想之物亦是劳作之物,更是有关艺术、创造与生命的隐喻和象征。”明珠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李丹丹说。

【责任编辑:李丹萍】

赵粤:怀揣责任之心,让我们勇敢前行 | 悦读有YOUNG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1 12:55:41

薛明:愿你生活常温暖,日子温柔又闪亮 | 悦读有YOUNG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5-18 14:18:32

总有一些英雄的故事,触动你的心灵…… | 榜样阅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5-13 15:01:26

快乐阅读与严肃阅读是否永远不能共存?

澎湃新闻2021-05-06 10:15:00

兰州:千架无人机“飞跃”黄河庆祝建党百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5-06 12:29:03

苏州“百名绣娘绣百年”作品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5-06 09: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