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所重点高中校长齐聚复旦共话育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大学与中学如何携手做好人才培养?怎样更好地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围绕德育评价改革,学校有哪些积极探索和实践?日前,上海论坛·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圆桌会议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16所重点中学的校长与会。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吴坚在演讲《办一所更像大学的中学》中说,大学和中学的教育当然不一样,但高中和大学在人才培养上构成联动关系,想做好优质高中教育,要有大学的理想。
他介绍,每年都会有30多位大学教授走进复旦附中的课堂,学校还设立了与大学类似的学院制和导师制。“这样的学习属于大学培养的一部分,有价值引领的作用,能让高中生在在即将成人的阶段挖掘自己的潜能,把志趣和学术追求、成长路径、未来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长王明伟提到,实践和体验是是人才培养的正确途径,但相比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往往是学生动手实践的真空期。哈三中将实验课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石,而丰富多彩的课程拓展和课外社团活动,让学生进入大学后非常适应,“几乎是无缝衔接”。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徐向东总结说,大中学人才培养衔接合作创新模式大致能归纳为6种,包括大中小整体衔接模式,以上海中学、交大附中为代表的“科技班”模式,把大学教授“请进来”、让学生“走出去”的资源共享模式等。每种模式都涉及课程教学、德育评价、师资管理等很多方面,关键在于要抓住特色课程这个核心领域。“课程是‘本’,模式是‘标’,教育目标和效果都取决于课程安排,如果高中有了高精尖的实验室,教师教不了课也不行。”
高中教育的理想是培养人才,但高中教育的现实是必须追求升学率。在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高中校长们的期望,也是挑战。
王明伟说,高中三年,很多学校会花一年半的时间学完课程,剩下的时间就是让学生不断刷题,这样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他提到,钱学森在北师大附中接受的“全人格教育”对其一生的影响非常大。他希望,所有的高中都能不断求索,让学生得到一片自由的天空。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周鹏程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他说,要培养“完整的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第一位。他认为,做好德育,一要引导教师积极表现,二要研究德育课程、推进德育教学,还要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乐观的自我认识,尤其是直面成败,做好自我调节。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校长尚可认为,做好“积极教育”非常重要。他说,中学是人身心发展重要阶段,中学生面临升学的繁重压力,内心的矛盾冲突不断交织。怎样培养学生创造和享受快乐的能力,怎样让学生在遭遇挫折后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后续的学习和努力当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沟通力、审美力、意义感,学校有责任承担起来。
在当天的论坛上,复旦大学-中学学术实践基地启动,首批项目面向参加本次论坛的中学开放。据悉,未来,该基地将发挥复旦大学学科全面、师资雄厚的优势,促进优秀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