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学习 >正文

红色土地上脱贫答卷的青春版本

——团中央定点扶贫山西灵丘、石楼两县纪实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5月31日

    返乡创业青年马振海最近变得更忙了。

    再过几个月,他和山西灵丘县红石塄乡的村民精心管护3年的500亩矮砧密植有机苹果树将迎来第一年正式挂果。因其果子质优量大,早有收购商慕名上门预约求购。

    500多公里之外的吕梁山里,石楼县创业青年刘彩红也在花椒产品线上忙碌,刚摘下贫困帽的年轻人谋划着用互联网把家乡产品卖出大山。

    他们命运之变的背后,映衬着山西人民摆脱绝对贫困、实现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019年4月,大同市灵丘县宣告脱贫“摘帽”;2020年2月,吕梁市石楼县整体告别绝对贫困。从经历过平型关大捷的灵丘,到红军东征首战地石楼,两片红色土地的脱贫之路,见证了共青团中央全员参与定点扶贫过程中不变的初心。

    如今,在山西,这一南一北两座县城,因共青团中央定点扶贫工作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时节,两县绿意葱茏,早已“旧貌换新颜”。

    接力扶贫22年

    ——从历史进程中汲取力量

    “山西小康不小康,要看太行和吕梁。”山西的吕梁山、燕山-太行山区曾占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两席,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共青团中央定点扶贫的灵丘、石楼两县就位于“两山”之中。

    这是两座富有时代印记的小城。1936年,红军突破阎锡山防线,飞渡黄河,石楼县成为红军东征的首战地;1937年,八路军115师主力在灵丘县平型关一带取得的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凝聚出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这些精神,也成为老区人民在摆脱贫困过程中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财富。

    1998年,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团中央定点帮扶灵丘县,至今共有17批工作队在灵丘接力扶贫22年。2016年石楼也被确定为团中央定点扶贫县。

    “这17支队伍我都打过交道。”灵丘县人大主任索根生回忆,在与团中央扶贫工作队共事的20多年里,他从最初任职乡镇党委书记到副县长,再到县人大工作,与工作队建立了深厚友谊。

    “第一队抓的是东河南镇的无籽西瓜种植,那时我是镇党委书记,那会大家都好奇西瓜还会没有籽?后来灵丘成了大同市最早种植无籽西瓜的县,还辐射至周边县区。”

    “第二队引进了日光温室,16栋大棚3年时间发展到400栋,老百姓收入翻着番儿的上涨。”

    “第三队进一步发展经济作物、中药材等产业,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温室大棚。”

    “第四队来的时候,我那时是副县长,工作队领着我们去四川取经种菜,如今看来,脱贫离不开团中央。”

    ……

    回忆过往,索根生如数家珍,“团中央工作队给地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带着感情来,我们也带着感情回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团中央全员参与两县脱贫攻坚,直属机关32个党支部与31个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与当地政府、人民群众合力攻坚。团中央把最能“打仗”的人选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共选派35名干部驻扎一线扶贫,攻坚克难、苦干实干,闯出了一条具有共青团特点的减贫之路。

    变“输血”为“造血”

    ——闯出脱贫新路径

    “人说山西好风光,右手一指是吕梁。”黄河东岸的吕梁山是一座英雄的山,一部《吕梁英雄传》是吕梁革命史的真实写照。但山大沟深的吕梁山又是一座贫困的山,曾经囿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吕梁山区在发展中掉了队,成了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而吕梁山西麓的石楼县,则是吕梁山中的“困中之困”。

    石楼曾经有多穷?全县12万人生活在山区5700道大大小小的山沟里,25度以上的坡地占到耕地的六成,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641户、52954人,连续数年财政收入仅为5000万元,传统农耕背景下的小农经济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相形见绌,农民曾一度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这样的红色老区,怎么脱贫?怎么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怎么实现脱贫摘帽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一连串的“灵魂拷问”,摆在工作队和老区党委、政府面前,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工作队一段工作笔记这样记录:“吸引青年人才返乡是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要振兴乡村,不是看投入多少钱,做了多少培训,而是看能否改变当地人口、产业结构,推动创业的星星之火成为振兴乡村的熊熊烈火,而破解难题关键在人——返乡创业的奋斗青年。”

    在最近一次石楼县举行的青年创业项目评选会上,已是评委的返乡创业青年张云十分感慨。两年来,他的“一碗粥道”产业项目打通与贫困户和村集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基本模式;扶贫队在品牌、资金、宣传、电商、技术、包装、培训等方面对其给予扶持,撬动总投资700余万元。目前,“一碗粥道”升级版厂房和生产线建设已完成,两年多来的产值和订单超过4000万元,带动两个村集体和200余名贫困户增收;该创业项目荣获“吕梁市十大名特优功能产品”称号,成为全市明星企业和扶贫产业优质项目。

    工作队同张云、刘彩红等30多名创业青年建立起密切联系,定期组织大家在黄土塬上开创业沙龙,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为资金紧缺的,引入创业贷款;针对优质农产品滞销的农户,他们带着几十名致富能人前往浙江、陕西、山东学习考察,帮他们对接企业、建立合作;遇上技术难题,大家想尽一切办法联系专家,甚至人托人,带着创业者登门拜访。

    不仅如此,团中央扶贫工作队还把先进的种植技术引入两县的田间地头。

    日前,记者在灵丘县红石塄乡月亮湾千亩有机苹果产业园里看到,数百亩套着塑料膜袋的矮砧苹果树已吐出新芽,村民正忙着为苹果树搭建支架,挥锄整地,一派忙碌景象。

    近年来,红石塄乡党委、政府坚持做好土地流转、结构调整、生态旅游这三篇文章,依托气候湿润、阳光充足等优势条件,引进有机农业公司,实施规模化有机苹果种植,为红石塄村农业生态观光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依托灵丘县青创协会,团中央驻灵丘工作队构建以助力青年创业就业为主要功能的“共青团助力灵丘发展公益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了“政”“产”“研”“学”“金”五位一体化发展,目前平台已培育青创企业63家,吸纳创业青年273名。

    如今在灵丘、石楼两县,小米、玉露香梨、花椒酱、土蜂蜜……一批品质优良、功能各异的特色农产品正成为两县群众增收的利器,而和马振海、张云一样回乡就业创业的青年也在逐渐增多。

    定点扶贫期间,团中央助力灵丘县产业扩大规模、打通市场、扩大销量,成功申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通过产业扶贫带动上千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助力石楼县打造“塬谷石楼”公共服务品牌,实现帮助销售超过350多万元,2020年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千户以上群众增收;依托线上“云认购”、线下“五进”等模式,实现帮销350余万元,带动增收群众1000户以上。

    “产业扶贫是促进县域发展的重要抓手,而返乡创业的青年则是这片水域中的‘鲇鱼’。”在石楼县人社局局长王喜平看来,返乡创业青年有一定的资金、整合能力,也有回报乡亲的热忱,他们用一个个具体的产业项目,撬动着一片片荒山秃岭上的产出,未来可期。

    用“心”贴近青少年

    ——让改革的温暖直抵人心

    如今,在灵丘、石楼两县易地移民搬迁社区里有一处特殊的“课堂”,社区里的孩子一到放学时间就会自觉结伴而来,找出挂在特定地方的钥匙,并开门进去学习活动。一到周末,有的孩子和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学习一起玩,待到晚上10点才回家。它的名字叫“四点半课堂”。

    去年一年时间,石楼县“龙山水岸”易地移民搬迁社区“四点半课堂”的门口签到本上有超过6000人次签到,签到者都是移民社区的孩子和志愿者们。

    2019年,石楼县政府集中将174个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至灵泉镇岔沟村,860户家庭走出小山村、住进楼房,成为“龙山水岸”社区的新市民。

    在3400名新市民中,有120多名小学生的父母务农务工,每到下午放学,有的进不去家门,只能在外面“放羊”;有的是留守儿童,常年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如何辅导孩子的学习,成了许多家长忧心的事。

    孩子们的居住条件好了,但如何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的生活节奏?

    为此,作为共青团改革试点县的灵丘、石楼两县,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团建工作作为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尝试用“小而精”的项目打造共青团参与社区治理和建设的升级版,坚持党建带团建,不断强化团的政治功能,拓展团的社会功能,制定服务标准,不拘泥于硬件设施,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尽可能将服务对象变成工作力量。

    共青团改革在贫困地区顺应形势“为你而变”,使得更多人愿意与团组织“搭边”、与团干部“交朋友”。

    家住石楼县的解益帆在长治学院师范专业上大一。今年寒假她去了“四点半课堂”当志愿者。一开始,她以为“四点半课堂”就像托管班,孩子们放学来玩一会儿,志愿者看管好,别让孩子们出事就行。但去后,她的想法改变了。

    解益帆发现,比起自己小时候,眼前这些孩子头脑更灵活,思维敏捷,不仅喜欢问“为什么”,还喜欢追问“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式”。课业之外,孩子们渐渐敞开心扉,和志愿者分享自己的心事。解益帆常常被他们抓着问“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

    今年正月十五,“四点半课堂”的志愿者带着孩子们一起煮汤圆,一个孩子把自己碗里的第一个汤圆递到解益帆嘴边,她瞬间被感动了。

    “感动的事情不少。”去年国庆假期的一个中午,刘辉出去办事,天很热,走出社区没多远,身后有两个孩子追过来,一边叫着“小辉辉”,一边递给他一根冰棒。刘辉感动得流泪。

    团石楼县委副书记郭建明介绍,共青团在艰苦条件下“小而精”的尝试让自己感触很深,由于社区没有多余的场地,“四点半课堂”就在搬迁社区楼层间的半开放空间,团组织从附近学校淘来不用的桌椅,每天开课至少有30多个孩子来这里学习。

    原本不起眼的小场地成了节假日移民社区里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唱着“早起叠被抹布擦,衣物用品别乱搭”的童谣,还带着家人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灵丘县还组织实施“共青团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项目”,派出区域团工委聚焦创业就业、村民融合、群体帮扶、环境整治等方面开展工作,采用“合作社+扶贫车间+社会组织+贫困户”模式,帮助150余名搬迁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石楼县则成立石楼小镇社区团工委、龙山水岸社区团工委,面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群众,提供新社区居民习惯养成、促进社区关系融合、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扶、净化美化社区环境、帮助青年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服务,共对社区青少年开展服务123次,覆盖青少年2500余人次。

    点亮脱贫“灯塔”

    ——为山区孩子打开一扇“窗”

    教育扶贫是治本之策。在灵丘、石楼,工作队帮助建成的“青年之家”强调“公办公益、扶贫扶智”的理念,为山区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记者在灵丘期间观摩了一场在石家田乡九年制学校开展的“VR入团必修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头戴VR眼镜,可以身临其境地“穿越”到各个历史阶段,了解共青团的光辉历程;可以像完成寻宝游戏一般找出团旗、齿轮、阳光等团徽元素,学习团的基本知识;亲身体验从申请入团到成为团员的各个环节,在入团仪式现场与新团员庄严宣誓。

    团灵丘县委书记鲁二峰介绍:“中学共青团改革的核心,就是把好团员入口关,提高团员先进性。团中央指导开发的VR团课,有效解决了团课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率先在灵丘覆盖所有入团学生。”

    除了“送课入校”,工作队还在灵丘县“青年之家”专门建设一间VR超级教室,开设与小学、初中、高中教学相衔接的200余门VR课程,涵盖科技、物理、生物、地理等。

    “青年之家”的另一间教室配备了全套、完整的3D打印设备,这是与北京一样水准的“创新部落”。目前,灵丘县“青年之家”的VR教室和“创新部落”教室已排满课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近3年脱贫家庭学生和乡村留守儿童可以免费参加所有活动;依托“青年之家”开展的VR团课、3D打印等活动,帮助当地青少年了解科技文明,已服务青少年3000余人次。

    据了解,定点扶贫期间,团中央扶贫工作队累计安排资助款4000余万元,直接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受疫情影响家庭子女9000余名;通过教学和生活用房建设、校园操场建设、水冲厕所改造等,支持两县建设希望小学15所;采取支教扶贫、教学设备捐赠、教师培训等方式,为两县上万名学生提供线上教学设备、学习课程。

    针对留守儿童、困难青少年等群体的现实困难,团中央扶贫队实施“童心港湾”“四点半课堂”等项目;举办“中华诗词大会”“追寻红色足迹放飞青春梦想”“红领巾讲解员”等活动,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红色基因;探索运行“青年党支部”,大力开展推优入党,为乡村治理储备青年人才。

    促进乡村“蝶变”

    ——攻坚克难补短板

    如今,每逢周末,当灵丘县城的人们来到红石塄乡龙渠沟有机社区踏青,时常会赶上这里最热闹的盛会——居民们依托移民搬迁后建起的半山半水、独具风貌的社区环境,在喜庆的唢呐声中,盛装表演、载歌载舞。

    这是社区居民以亭台楼阁、半山半水为舞台,以龙渠沟人搬迁之后的幸福生活为写照的大型实景演出《龙渠沟的老百姓》。20多分钟的演出,融合迎亲、敬酒、舞龙、秧歌等民俗内容,辅以说唱等当代艺术形式——随手一拍,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风貌。

    “俺这村以前叫边台村,现在叫龙渠沟有机社区。沟还是那道沟,山还是那座山,日子可是过得大变样了。”59岁的村民王保良高兴地说。

    团中央驻灵丘边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维熙介绍,村里上演的实景演出的演员全部是搬迁群众,党支部广泛发动村民参与,配备演出道具。实景演出较短时间内排练完成并成功上演,讴歌了群众搬迁之后的美好生活,道出了群众对党的好政策的感激之情。

    2019年,边台村全体村民乔迁新居。为帮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团中央派出的驻村书记接续奋斗,累计争取产业帮扶资金230余万元,先后实施玉木耳种植、育种牛养殖、虫草鸡养殖等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带动村民就近就业、致富增收。在做好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团中央突出扶志扶智,围绕村民需求,实施爱心食堂和童心港湾项目,为留守老人和孩子提供公益服务。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座美丽山村的新变化,工作队还邀请“网动青春青年之声——我为家乡代言”活动中的年轻主播齐聚龙渠沟演出现场,通过多平台直播宣传乡村美景。驻村第一书记依托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与央视频合作推介边台村美丽乡村休闲游。

    乡村“蝶变”的背后,是团中央定点扶贫工作的持续发力。

    泊河村是石楼县贫困率最高的贫困村之一。2018年7月起,团中央宣传部新闻处处长连李生被派驻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泊河村党支部任第一书记。

    驻村以来,连李生积极发挥共青团的比较优势,抢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机遇窗口与政策红利,努力补齐短板、培育优势,全面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先行先试推进乡村振兴,通过重点项目辐射、扶贫专题直播,进一步打响扶贫品牌。

    两年多来,泊河村贫困户人均收入增长超过400%,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3.5万元跃升至2020年的103万元,并形成稳定的增收项目和渠道。山西省委脱贫攻坚督导组评价说:“泊河村各项工作扎实,是全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探索实践出了一条黄土高原深度贫困乡村转型发展之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驻两县的工作队义无反顾配合县委、县政府扛起防控责任,千方百计降低疫情影响,在团中央支持下,组织两地青年成立34支“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在组织捐资助人的同时,高度关注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实效,点对点输送农民工外出务工,稳岗拓岗,复工复产。工作队全员参与,和贫困群众同风雨、共奋进。

    全员抓脱贫 兑现军令状

    ——不破楼兰终不还

    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团中央书记处有关负责同志先后19次赴两县落实项目、对接资源、督导调研,在现场推动解决难点重点问题。在团中央扶贫工作队落实下,两县一批又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创业者、青年学生代表,带着学习和改变的渴望走出去;一批又一批专家、社会人士,带着知识和资源走进来,来自产业、技术和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源源不断地汇聚到灵丘、石楼。

    在团中央书记处领导下,扶贫工作队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两县脱贫攻坚整体部署,实施学业资助、就业援助、创业扶助、教育扶贫、公益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8529.82万元、引进资金16351.14万元,培训基层干部4040名、技术人员10877名,直接购买农产品465.54万元、帮助销售农产品3936.27万元,3年来在两县实施学业资助4370人,就业援助1143人,创业扶助343人。

    截至2020年底,灵丘、石楼两县累计退出贫困村237个、减少建档立卡贫困户102812人,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团中央对灵丘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时任灵丘县委书记、现任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多年来,灵丘与团中央早已融为共同奋斗的一体,一路携手同行。

    “团中央把帮扶事业写在了深度贫困地区的黄土地上,把一腔真情刻在了百姓柔软的心坎上。”石楼县县委书记王廷洪说,团中央工作队是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来扶贫的,为石楼的脱贫工作倾注了心血,洒下了汗水,付出了艰辛,取得了实效,赢得了民心,也为我们树立了标杆、树立了榜样。

    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团中央乡村振兴工作队将和两县人民以崭新的面貌一道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薛明:愿你生活常温暖,日子温柔又闪亮 | 悦读有YOUNG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5-18 14:18:32

总有一些英雄的故事,触动你的心灵…… | 榜样阅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5-13 15:01:26

快乐阅读与严肃阅读是否永远不能共存?

澎湃新闻2021-05-06 10:15:00

兰州:千架无人机“飞跃”黄河庆祝建党百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5-06 12:29:03

苏州“百名绣娘绣百年”作品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5-06 09:51:56

《啊摇篮》开播,“一切为了孩子”坚守革命初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5-05 10:48:20

浙江常山上演“YOUYOU音乐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5-05 23: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