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歌》声中送别吴孟超
5月26日,载着吴孟超同志骨灰的灵车来到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亭院区,并绕行一周。医护人员目送灵车缓缓驶过。吴恺/摄(新华社发)
扫一扫 看视频
在上海送别吴孟超院士的民众数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根据计划,吴孟超的遗体告别仪式应于5月26日8时30分开始接待各界人士,但从6时许就有很多人前来吊唁。从白发苍苍、穿着军装的老人,到普通的病患、家属、医生、护士,还有很多与吴老素昧平生的人,他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告别仪式现场,为这个“苍生大医”的离去表达哀悼和惋惜。
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于布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告别仪式上,吴老身着深蓝色海军军装、盖着党旗,“没有播放哀乐,而是播放了慷慨激昂的《国际歌》”。于布为认为,“吴老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他开创的中国肝胆外科事业,具有全球影响力。他是一名老党员,《国际歌》能体现他的革命信仰。”
全军麻醉奠基人之一、长海医院麻醉科创始人王景阳,坐着轮椅早早来到殡仪馆门前等待。进场前,老人执意要从轮椅上站起来,从长长的走廊上一步步走进去。
吴孟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是中国医学界的“大神级人物”。5月22日,吴孟超与世长辞,享年99岁。从医70余年,他帮助的病人超过1.6万名,培养了大量“徒子徒孙”,使我国的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
他对所有的病人都一视同仁。
上海市民王仁华经常去监狱帮教,她会帮助病情严重的服刑人员保外就医。2010年时,她带着一个在四川服刑的肝腹水病人来找吴孟超,与吴老聊了整整1个小时。其间,不断有人来找吴老签字、给他打电话。
“一个年轻人说,你怎么带个服刑人员过来,还麻烦吴老这么长时间。吴老马上回答说,服刑人员也是人,他也有活下去的权利。”如今70多岁的王仁华至今仍记得吴老这句“经典回怼”。那一年,吴孟超88岁。今天,王仁华一早来到殡仪馆,送这位“不歧视任何一个人”的大专家一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专家俞卫锋记得,有一台手术令所有参与者毕生难忘,那是吴孟超为自己女儿做的转移性肝癌切除手术,“医务人员几乎都会避开自己亲属的诊疗,但那一天,吴老却要为自己的女儿做手术”。
当她的腹腔被打开后,医生们看到癌细胞遍布整个肝脏,只能把病灶一一切除,毫无其他讨巧办法。最终,吴孟超凭着技术、坚毅、隐忍和自信完成切除,并以手工缝合技术为这台手术画上完美的句号。“至此,大家感受到吴孟超院士超乎常人的信念。”俞卫锋说。
14时许,灵车带着吴孟超的骨灰回到他生前工作过的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院区,围医院绕行一周。“吴老,欢迎回家!吴老,一路走好!”灵车绕行时,在《国际歌》的音乐声中,各科室医护人员、在院病人及家属冒雨在路旁送别。
吴孟超曾于2006年联合6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建议案,牵头建起国家肝癌中心和上海东方外科肝胆医院安亭院区,推动我国肝胆外科事业不断腾飞。
该医院特需诊疗科医生戴炳华说,新院有2000多名医护人员,很多人因为工作在身,不能去殡仪馆送别,就在这里送吴老最后一程。“我们会继承他的遗志,把新院越办越好。”
曾和吴孟超一起工作多年的张鹏回忆,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吴老的“小气”是出了名的。因为医院是他创立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花了多少心思、费了多少功夫,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常说‘医院的钱是医生一刀一刀开出来的,都是血汗钱,所以一分钱都舍不得乱花,更看不得浪费’。”
吴老对自己更加“抠门儿”。几十年来,俞卫锋只见过吴老在国际会议上穿西装,而且穿来穿去都是同一套,除此之外,他一年四季都穿着军装。张鹏说,吴老洗手后关水龙头总是拧到最紧,出办公室哪怕几分钟也得关灯、关空调,吃饭时盘子里的菜一定吃得干干净净。
最近两年,吴孟超因病告别手术台后,麻醉医生陆智杰和护士长每年过年都去看望他,吴老会拉着年轻人聊聊手术室的近况,言语中充满对回到手术室拿起手术刀的期盼。2020年8月底,吴孟超99岁白寿,陆智杰对他说:“吴老,等您身体好了我们在手术室等您!”那时,吴孟超已经说不出话来,“他看着我们,眼角湿润了,握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吴孟超逝世前两天,陆智杰突然梦到他。梦中,吴老来到手术室上台了。陆智杰问:“吴老,您身体好了?”吴老回答:“好了,就赶紧来手术室了。”
本报上海5月26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