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新序“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奋力书写华中大新闻传播学科辉煌的历史篇章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 昨天
奋力书写华中大新闻传播学科辉煌的历史篇章
——“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总序
█张明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置身于全球化、媒介化的当下,我们深刻感受与体验着时时刻刻被潮水般的信息所包围、裹挟和影响的日常。这是一个新兴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变革和全面应用的时代,媒介技术持续地、全方位地形塑着人类社会信息传播实践的样貌。可以说,新闻传播的形态、业态和生态,在相当程度上被信息技术所决定和塑造。“物换星移几度秋”,信息技术的迭代如此之快,我们甚至已经难以想象,明天的媒体将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未来的人们将如何进行相互交流。
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就是在全球性科技革命浪潮高涨的背景下开创的,在学校所拥有的以信息科学为代表的众多理工类优势学科的滋养中发展和繁荣的。诚然,华中大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院。1983年3月,在学院的前身新闻系筹建之时,学校派秘书长姚启和教授参加全国新闻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姚启和教授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将对新闻从业者的媒介技术思维、素养和技能提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高的要求。当年9月,我们的新闻系成立并开始招生。成立后,即确立了“应用为主,交叉见长”的发展思路,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强调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充分与学校的优势理工类专业交叉渗透。
1998年4月,新闻系升格为学院。和其他新闻传播学院的命名有所不同,我们的院名定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增添了“信息”二字。这是由当时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华中理工大学的在任校长,也是前教育部长周济院士所加。他认为,要从更为广阔的视域来审视新闻与传播活动的过程和规律,尤其要注重从信息科学和技术的角度来透视人类传播现象,考察传播过程中信息技术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一直以来,这种思路被充分贯彻和落实到我院的学科规划、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
因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最大特色,就是我们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承文工交叉融合发展的思路,在传统的人文学科和“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模式之外,倡导、创新和践行了一种全新的范式。在这种学科发展范式下,我们以“多研究些问题”的学术追求,开拓了以信息技术为起点来观察人类新闻传播现象的视界,建构了以媒介技术为坐标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框架,形成了以“全能型”“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为指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了跨越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和新闻传播学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培育了适合学生实践技能和科技素质养成的教学环境。
就学科方向而论,30多年来,学院在长期的学科凝练和规划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大支柱性学科方向:新闻传播史论、新媒体和战略传播。在本学科于1983年创办之时,新闻传播史论即是明确的战略方向。该方向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思想体系、新闻基础理论、新闻事业改革、中外新闻史、传播思想史、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等领域;在建制上则包括新闻学系和新闻学专业(2001年增设新闻评论方向),此后又设立了广播电视学系和广播电视学专业(另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新闻评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研平台等系所平台。30多年来,在新闻传播史论方向下,我院尤为重视新闻事业和思想史的研究,特别是吴廷俊教授关于中国新闻事业史、张昆教授关于外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以及刘洁教授和唐海江教授关于新闻传播思想史、观念史和媒介史的研究,各成一家,卓然而立。
如果说新闻传播史论方向是本学科的立足之本,那么积极规划新媒体方向,则是本学科建构自身特色的战略行动。1990年代中期,互联网进入中国,“新媒体时代”正式开启。“不畏浮云遮望眼”,我们积极回应这一趋势,申报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多媒体技术与新闻传播”(主持人系吴廷俊教授),在新闻学专业下开设网络新闻传播特色方向班,建设传播科技教研室和电子出版研究所,成立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并聘请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系主任朱光喜教授为副院长。此后,学院不断推进与电信系、计算机学院等工科院系的深度合作,并逐步向业界拓展。学院先后成立了传播学系,建设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华彩新媒体联合实验室、智能媒体与传播科学研究中心等面向未来的研究平台,以钟瑛教授、郭小平教授、余红教授和笔者为代表的学者,不断推进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体内容生产与文化、新媒体管理、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新媒体广告与品牌传播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引领我国新媒体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风气之先。
20世纪以来,约在2005年前后,依托于品牌传播研究所、广告学系、公共传播研究所等系所平台,学院逐步凝练和培育了一个新的战略性方向:战略传播。围绕这个方向,我们开始在政治传播、对外传播与公共外交、国家公共关系、国家传播战略、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等诸领域发力,陆续获批系列国家课题,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出版系列学术专著,对人才培养起到积极支撑作用,促进了学院的社会服务工作,提升了本学科的影响力。可以说,战略传播方向是基于新媒体方向而成型和建设的。无论是关于政治传播、现代传播体系、对外传播与公共外交,以及国家传播战略方面的教学还是研究工作,皆是立足于新媒体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现实背景和演变趋势。在具体工作中,对于战略传播方向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则是充分考虑到和融入了学校在公共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学科资源,尤其注重与政府管理部门和业界机构的联合,最大限度整合资源,发挥协同优势。“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近年来,学院先后组建成立了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和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张昆教授、陈先红教授等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建构本学科的社会影响力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本学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信息科技革命高涨的时代背景之下,其成长,则依托于华中科技大学(1988-2000年为华中理工大学)优势的信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资源,凝练和规划了新闻传播史论、新媒体和战略传播三大支柱性学科方向,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学科交叉融合。这一切嵌植在科学研究中,在30多年的持续努力中。本学科的学者们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从历史的、技术的、人文的、政策与应用的角度,观察、思考、研究和解读了人类的新闻与传播实践活动,丰富了中外学界关于媒介传播的理论阐释,启发了转型中的中国新闻传播业关于媒介改革的思路,留下了极为丰厚和充满洞见的思想资源。
现在,摆在读者诸君面前的“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即是近十多年来,在这三大学科版图中我院学者群体留下的知识贡献。这套论丛,包括二十余位教授的自选集及相关著述。其中,包括吴廷俊、张昆、申凡、赵振宇、石长顺、舒咏平、钟瑛、陈先红、刘洁、何志武、孙发友、欧阳明、余红、王溥、唐海江、郭小平、袁艳、李卫东、邓秀军、牛静等诸位教授的著述,共计30余部,其论述的领域,涉及新闻传播史、媒介思想史、新闻理论、传播理论、新闻传播教育、政治传播、新媒体传播、品牌研究、公共关系理论、风险传播、媒体伦理与法规等诸多方向。可以说,这部丛书是华中大新闻传播学者最近十年来,为新闻传播学术研究所做的知识贡献的集中展示。我们希望以这批丛书作为媒介,在更广的学科领域和更大知识范畴的学者学人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切磋学术,为当代中国的新闻传播学术研究提供华中大学者的思考结晶和思想智慧。
当今是一个新闻业和传播业大变革、大转折的时代,新闻传播业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首先是信息科技革命的决定性影响。对当前和未来的新闻传播业来说,技术无疑是第一推动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不断颠覆、刷新和重构人们的生活与想象。其次是国际化浪潮。当前的中国正在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这些理应是新闻传播学者需要面对和研究的关键课题。其三是媒体业跨界发展。在当前“万物皆媒”的时代,媒体的概念在放大,越来越体现出网络化、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趋势。媒体行业的边界极大拓展,正在进一步与金融、服务、政务、娱乐、财经、电商等行业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在这个泛传播、泛媒体、泛内容的时代,新闻传播的研究本身也需要加速蝶变、持续迭代,以介入和影响行业实践的能力彰显学术研究的价值。
由是观之,新闻传播学的理论预设、核心知识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和建构。在此背景下,华中大新闻传播学科正在深化“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的学科建设思路,倡导“面向未来、学科融合、主流意识、国际视野”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多学科融合。所谓“多学科融合”,是紧密依托华中大强大的信息学科、医科和人文社科优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面向未来、多元包容和开放创新的姿态,通过内在逻辑和行动路径的重构,全方位、深度有机融合多学科的思维、理论和技术,贯通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理念、措施和方法,促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效能提升和知识创新。
为学,如撑上水船,不可须臾放缓。展望未来,我们力图在传统的新闻传播史论、新媒体和战略传播三大支柱性学科方向架构的学术版图中,在积极回应信息科技革命、全球化发展和媒体行业跨界交融的过程中,进一步凝练、丰富、充实、拓展既有的学科与学术方向。具体来说,有如下三方面的思考。
其一,在新闻传播史论和新媒体两大方向之间,以更为宏大和开阔的思路,跨越学科的壁垒,贯通科技与人文,在新闻传播的基础理论、历史和方法研究中融入政治学、社会学、语言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思维和理论资源,在更广阔的学科视域中观照人类新闻传播活动,丰富学科内涵。特别地,在“媒介与文明”的理论想象和阐释空间中,赋予这两大学术方向更大的活力和可能性,以推进基础研究的理论创新。
其二,在新媒体方向之下,及时敏锐地关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演变,以学校支持的重大学科平台建设计划“智能媒体与传播科学研究中心”为基础,聚焦当今和未来的信息传播新技术对人类传播实践和媒体行业的冲击、影响和塑造。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与通讯、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光学与电子信息、网络空间安全等优势学科的力量,大力推进学科深度融合发展,扩展本学科的研究领域,充实科研力量,提高学术产能;另一方面,敏锐关注和追踪技术进步,积极保持与业界的对话和互动,通过学术研究的系列成果持续影响业界的思维与实践。
其三,在新媒体与战略传播两大方向之间,对接国家面临的健康中国、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重大战略,以健康传播、环境传播和科技传播等系列关联领域为连接带,充分借助学校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医药卫生管理、生命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学科领域的优势,在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中突破既有的学科边界,发掘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产出标志性的学术成果,彰显成果的社会和政策影响力。
从1983年到2019年,本学科已走过了36年艰辛探索和开拓奋进的峥嵘岁月,为人类的知识创造和中国的新闻事业改革发展贡献了难能可贵的思想与智慧。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36年的时间只是短短一瞬,但对于以学术为志业的学者们而言,则已然是毕生心智与心血的凝聚。对此,学院谨以这套丛书的出版为契机,向前辈学人们致以我们最崇高的敬意!同时,也以此来激励年轻的后辈学者与学生,要不忘初心,不断继续发扬先辈们优良的学术传统,奋力在当今和未来的时代里书写更为辉煌的历史篇章!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技术进步、全球化发展和行业变革的当前,人类的新闻传播实践正处于革命性的转折点上,对于从事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我们而言,这是令人激动的时代机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将秉持“面向未来、学科融合、主流意识、国际视野”的思路,勇立科技革命和传播变革潮头,积极推进多学科融合,以融合思维促进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彰显特色、矢志一流,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闻传播学科,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改革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为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与文明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于武昌喻园
【注:本文亦是作者张明新教授在2021年5月21日召开的“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张昆自选集》《传媒进化论》新书首发座谈会上的致辞】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 (hustxinwen)
排版 | 潘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