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研究 >正文

南大新传“关爱留守儿童”课题组:一场有温度的科研之旅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智能手机与留守儿童研究课题组 来源:南大新传2021年05月18日

留守儿童课题组 南大新传 前天


图文 |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智能手机与留守儿童研究课题组

美编 | 孙广哲


十年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郑欣教授带领课题组深入工厂、街头等长三角城市的各个角落,关怀和理解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媒介化社会展开的日常生活实践。十年后,郑教授又带领新的课题组开启了关于智能手机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与研究。通过一场场行走在城市、田间的研究,郑欣教授和他的团队努力践行着“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

《进城》

2020年12月,为了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智能手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的开展,郑欣教授带领课题组前往南京六合区竹镇镇,在当地的民族小学组织了一场“心相连,云相伴”的留守儿童公益支教活动,内容涵盖励志讲座、趣味课堂以及媒介素养教育。在扎根田野推进科研工作的同时,他们也用真情为留守儿童们的成长提供了温暖且实在的帮助。 

支教活动:别样的田野入场方式

在南京郊区,“父母进城务工导致儿童留守家乡”早就不是一个鲜见的社会问题。2013年,南京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南京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南京全市有1.28万名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溧水、六合、高淳、江宁四个区。竹镇镇隶属于六合区,是南京市地域面积最大的乡镇。这里的留守儿童主要分三类情况:第一,父母一方或双方长年在外打工,孩子由祖辈看管照顾;第二,因离异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父母一方进城务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看;第三,父母祖辈都不在身边,孩子被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原因各不相同,但留守儿童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竹镇镇无数家庭共同的困境与无奈。

在六合区竹镇镇民族小学德育校长郭元军老师的帮助下,课题组获得了一份详实的《民小留守儿童花名册》。这份名单涵盖了民族小学三至六年级五十五名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大多在离家不远的南京市区工作。尽管如此,许多孩子依然无法享受到父母常伴身旁的生活,他们的成长与学习面临着比其他同龄人更为艰难的处境。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座谈会

2020年12月,民小五十余名留守儿童在张礼和校长的亲自安排下与课题组成员正式见面。按照年级进行分组之后,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带领一个留守儿童小组,对接帮扶5至8名留守儿童。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课题组策划筹备了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公益课程:趣味知识科普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神话;手工课鼓励孩子们借家书贺卡传递真心,将心里话写给家人老师;摄影课捕捉孩子们的烂漫笑容,将童真的美好记录在光影之间;媒介素养教育课,教导孩子正确认识手机,避开网络陷阱。

每周的支教活动除了一小时左右的公益课堂之外,课题组还会留出半小时左右的时间与这群孩子谈心。话题涵盖留守儿童们的家庭情况、个人学习、手机使用、日常趣事,鼓励孩子们将平日里内心的彷徨、忧伤、无助以及其他不愿为人所知的情绪吐露出来,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毫无压力地诉说心事。

除此以外,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试图找出他们成长问题的根源,从而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帮助,课题组成员还会利用周末的时间对组内的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力图在家访中了解留守儿童,拉近彼此的距离,用真心的关怀抚慰孩子们的心灵。

在春节、寒假等不能见面的日子里,课题组成员们也一直与这群孩子们保持着线上联系。在孩子们被获准接触到手机的前提下,课题组成员们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为他们答疑解惑,不定期帮助孩子们检查最近的作业完成情况。对于孩子们而言,课题组成员们既是学习上的“家教”老师,也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的倾诉对象。哥哥姐姐们如同小小“树洞”,为他们敞开怀抱,愿意倾听烦恼,更愿意付出真心。

田野收成:孩子们的进步与家长们的信任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个体层面的问题,其背后牵连着更为复杂的家庭、学校与社会。为了更加深入地探究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与成长环境,家访便成为课题组调研工作最重要的经验资料收集途径。目前,在课题组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六合区竹镇镇民族小学五十余名留守儿童的家访工作已全部完成,有的甚至已经进行了多次回访。在不断回访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们与留守家庭建立了日益牢靠的信任关系和友谊。

除了完成田野调查目标,“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是留守儿童课题组一路以来最大的意义与收获。对于处在艰难成长环境中的留守儿童们来说,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竹镇镇民族小学郭副校长所言:“小学阶段,尤其是三四年级,是孩子树立人生观最重要的时期,我期望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多鼓励他们参加这些德育活动,时间长了他们的成长肯定会有好的变化。”留守儿童们就像是一棵缺失篱笆的细小藤蔓,扶正生长的方向对他们来说十分关键。

竹镇镇民族小学的留守儿童们

如今,参加“心相连·云相伴”公益活动的孩子们也有了一些可见的变化与进步,这令许多家长们感到欣慰。

曾被认为是“问题学生”的小宣(化名),以前因为成绩下降被请过几次家长。经过上学期的线下帮扶与线上支教后,小宣今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代表,并且作为年级榜样得到了公开表彰。

从前不爱学习的小照(化名),现在期末数学成绩从70多分增长到了92.5分。他的妈妈特意向课题组成员表达感谢:“因为他感觉有人关心他,他很开心,成绩进步很大。”

对于大多数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在给孩子提供身体在场的陪伴和学习资源的支持这两件事上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从有了课题组成员们的介入和帮助,很多家长都表示“感觉安心了很多”。

小歆(化名)生长在一个离异家庭,爸爸在南京开出租车,小歆平日里和爷爷一起生活。远在老家湖北的妈妈总是担心着小歆的心理健康状况,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好像变得“心思很重”。得知这次支教活动能为孩子提供一对一的帮助后,小歆妈妈十分感动,在微信上拜托课题组成员们“多找孩子谈谈心,别让他太过孤独。”

课题组成员们深深感受到:“随着我们的来访和活动的深入,孩子们的世界变得有色彩和快乐起来。

有些孩子找到了奋斗方向和人生目标:在一次访谈中,三年级生林林(化名)的爸爸告诉课题组成员,林林变得爱学习了。林林以前的目标是像爸爸一样在南京找个工作,孝顺爷爷奶奶。现在的她则希望自己能像这些哥哥姐姐一样,考上一所好大学。

有的孩子性格变得越来越自信、主动:五年级的轩轩(化名)从以前的内向、不敢表达变得愿意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玩具和游戏,愿意吐露自己的心事和情绪。

有的孩子也通过公益课程提高了自身媒介素养,逐渐认识到在网络上进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沉迷手机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慢慢戒掉熬夜玩手机或过度玩手机的坏习惯……

课题组期望他们的到来能够点亮这群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灯。灯光也许微弱,也许短暂,但只要能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印记,启示他们去寻找生命中的真善美,更加坚定地追寻人生的方向,他们所做的工作也就有了意义。

科研之外:体验温情,更是经历成长

温暖的羁绊是相互的。对于课题组年轻的研究生们来说,离开象牙塔、走近留守儿童这一陌生群体的世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我成长。正如课题组成员付思涵所说:“与孩子们的交往所产生的意义超出了课题研究本身,让我收获了文字和话语之外鲜活流动的、珍贵无比的情感和体验。”四个月以来的支教帮扶活动也让他们感受到“陪伴”一词的重要性:“不管是传统意义上在身边的陪伴,还是通过智能手机的远程陪伴,与父母沟通、交流是这些孩子最盼望也是最需要的事。”

支教活动能够提供的陪伴终究是短暂的,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更非一朝一夕。即使课题组所做的工作无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与一个个鲜活个体的接触也启发他们在科研与生活中刨除“问题化”的眼光,用真诚平等的心聆听留守儿童的家庭故事,接纳和理解他们的“与众不同”。

课题组的邵沛同学深有体会:“如不从众目睽睽的课堂间将他们摘出,进入每个孩子那方独属的自留天地,也无从掀起他们披着的那层或是叛逆多动、或者孤僻高冷的外衣。无论是他们一言不发的想着自己的心事、或是有一搭没一搭的与你交谈,都让人觉得看到了更多的可能。那种可能在娱乐之外、在麻木之外、在刺激之外,他们是拥有自己心灵生活的人。”

参与课题的研究生们尽管身处冰冷理性的学术探索之中,却在与留守家庭的交流碰撞中获得了一种“共命感”:“留守家庭故事带来的情感压力迫使我们重新检视自己的生活。这些孩子的成长经历、困境和挑战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相同或不同。命运的相似和参差在一次次的访谈中建立起了坚韧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共鸣带来的共命感,激励着我们这个调研小组不断前行。

如今,南大新传“留守儿童研究”课题组在六合竹镇镇民族小学的支教活动和田野工作已经顺利开展了六个多月。课题组深知,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中国各省份留守儿童的情况差异较大,因此未来田野调研的地点也将拓展至江苏省外的其它地区。今年四月,课题组就开启了“支教+调研”之旅的第二个“副本”——安徽安庆市杨桥中学。为期三天的公益讲座和家访活动亦得到了校方和各留守儿童家庭的支持与肯定。

课题组在安庆杨桥中学的支教活动

在不久的将来,课题组还将前往云南、贵州、陕西、青海等地,以期在为课题研究收集更加丰富的经验资料的同时,也期待能为更多的留守儿童、留守家庭带去学术研究的关爱与温暖。

【责任编辑:张彦武】

薛明:愿你生活常温暖,日子温柔又闪亮 | 悦读有YOUNG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5-18 14:18:32

总有一些英雄的故事,触动你的心灵…… | 榜样阅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5-13 15:01:26

快乐阅读与严肃阅读是否永远不能共存?

澎湃新闻2021-05-06 10:15:00

兰州:千架无人机“飞跃”黄河庆祝建党百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5-06 12:29:03

苏州“百名绣娘绣百年”作品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5-06 09:51:56

《啊摇篮》开播,“一切为了孩子”坚守革命初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5-05 10:48:20

浙江常山上演“YOUYOU音乐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5-05 23: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