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向和实现路径
作者:李霞(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组宣部副部长、副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高校来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以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培育大学生新时代职业精神为价值指向,并积极探索实现路径,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润物无声: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高校劳动教育不同于中小学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还应该“懂劳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懂得劳动的崇高和伟大价值。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性优势,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纳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观点,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深刻理解“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显性与隐性课程协同育人模式。结合高校劳动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本质要求,积极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求学生既要重视劳动教育内容的学习,也要在自身劳动实践中不断提升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同时,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把劳动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打造显性劳动教育与隐性劳动教育课程协同育人的模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劳动对于社会发展的普遍意义,并由衷认可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积极创建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劳动人格。广泛开展校园技能文化节、劳动文化节、劳动活动周等校园活动,建立科学化的劳动教育教学情境,推进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劳动实践技能、劳动习惯,以及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学生社团、俱乐部等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实践技能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体验式中建立起健全的劳动人格。
知行合一:培育新时代职业精神
高等教育是面向职场的教育,职业属性很强。因此,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还需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积极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培育学生走向职场的职业精神,尤其是新时代劳动者应当具备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实干精神、担当精神。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创新精神。创新是新时代劳动者的内生动力。创新创业实践重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高校要将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强调学生劳动实践的方向性和目的性,组织学生在自己擅长的专业学科中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和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在实践和活动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专业领域创新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精心设计创新创业方案,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要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全过程,从产品开发、项目验证、市场推广到公司创建、创新创业成果落地,学生通过全流程的身心参与,手脑并用,唤醒内心深处的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能,提升创新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创设艰苦劳动场景,涵养奋斗精神。奋斗是新时代劳动者的亮丽底色。大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培育其奋斗精神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应然要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好逸恶劳、崇尚享乐,缺乏刻苦钻研和顽强拼搏的斗志。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劳动教育要培养吃苦精神、奋斗精神。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事迹,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感受并领悟他们勤勉敬业、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多方搭建劳动实践的平台,尤其要注重创设艰苦劳动场景,让学生以体力劳动为主、手脑并用,实实在在地干活,实实在在地出力流汗,在劳动实践中培育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提升实习实训成效,锤炼实干精神。实干是新时代职业者的时代风尚。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高校的实习实训是一种真实的职业劳动体验,是真刀真枪的职业劳动过程。高校要不断完善实习实训项目,既要依托学科专业,和学生的专业特长相契合,同时也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融入创新、创意、创业等元素,使学生有能力、有兴趣完成每一项工作内容,体会实干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同时,还要规范实习实训管理要求,严格按照岗位的真实工作标准,避免实习实训形式化、劳动教育被虚化,以成果为导向,明确工作任务清单,重视考核和反馈,培养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的意识。
拓展志愿服务项目,砥砺担当精神。担当是新时代职业者的基本素质。开展志愿服务是培养担当精神的有效劳动教育方式。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在国家重大活动中担任志愿者、去边远山区支教、到社区服务社区居民等等,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过程中体会肩负的社会责任,培育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实践证明,志愿服务工作对于提升社会责任认知、情感、能力、行为有明显的成效。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激发了使命责任,肩负起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重责,担负起历史赋予时代新人的使命;提升了思想境界,树立正确择业观,主动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把自己奉献给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端正了工作态度,踏实敬业、认真负责,在行动中体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