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青年群体如何看待公共关系在社会各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5月11日

主题一:青年群体如何看待公共关系在社会各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全媒体语境下的政府公共关系建设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宋美琪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用传播手段使其与公众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活动或职能,处理好公共关系能够帮助政府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公信力,为政府活动创造最佳软环境。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具有便利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点,也使政府公共关系处于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在这样一个“万物皆媒”的时代,即时传递拓展了公共关系的时空边界,提高了公共关系效率,同时也加大了公共关系的处理难度。如何在多元主体的传播格局中始终保持自身的话语权, 是对组织公共关系的重要考验,也是一场语言、符号和行动的自我赋权。

对于可以行使公权力、言论具有权威性的政府部门,既要在各类型社会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运用新媒体传播,又要在协调群众关系、新闻宣传、政策发布等事件上认识到新媒体的作用。政府一方面要吸取人情民意以调整决策,改善自身;一方面又要对外传播,使公众认识和了解自己,达成有效的双向意见沟通。

公共关系的管理职能应该是一项经常性与计划性的长期工作,是主体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系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百年历史见证了党的领导下公共关系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全媒体语境下,国家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愈加突显。制造共同体意识,形成在地化的情感依附,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不仅是忠实履行公共关系建设职责的重要体现,也是身为青年媒体人需要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

公共关系在增强社会各群体、组织间理解的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郑雨珂

公共关系是一门研究如何处理社会组织与其内外公众的关系的学问。

受社会关注多的组织十分需要公共关系,目前却还有许多欠缺,比如从我们青年群体最熟悉的高校角度来看。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性事件频频成为舆论热点,在社交平台上获得大量关注和讨论,影响大学形象,高校舆论危机管理面临着严峻形势,高校在网络舆论危机处理方面具有理念落后、应对方式单一和引导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在互联网上接触信息的时间更多,受各种信息环境影响也较之前更大。圈层化、关注点疏离使各群体间的沟通理解更加困难,许多小圈子、小群体都逐渐以“圈地自萌”作为一种互联网言行守则,金融圈、高校圈、科技圈、娱乐圈等,大家好像只需要在自己圈子里“游泳”,就听不见也不必听外界的声音。这样当某个圈子发生一些“出圈事件”——可能是危机,也可能是需要获得关注的重要社会议题时,就会呈现网民基础知识完全缺乏、不求甚解,但又激情高昂容易被挑动的情况,使一些群体被污名化,人们对这些群体的刻板印象加深,社会理解的沟壑加重;也可能是重要的思想理念传递不出去,被兴趣、语言风格等圈住,需要被听到的东西被迫封闭在一小处。

这都是互联网环境交流下,社会对公共关系思想的热切呼求,我们需要组织更多地提升自己的公共关系知识的活动,转变“只要闷头干好不用说什么”的理念。我认为为人民服务的机构和组织需要人民的理解,更需要双向地对话、表达需求、表达难处,来配合对方一起解决那些看似艰难的现实问题。

当下的青年群体,既有熟悉互联网信息交流习惯的自身优势,也已经逐渐有更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我们更需要发挥自己才智,让公共关系在社会众多领域体现出其重要作用,我们要“开麦”增加兴趣断层之间客观友好的理解,让更多合作、文化交流、跨学科思想有沟通的可能。努力搭起圈层间的桥梁,搭起缓解误会和埋怨的桥梁,搭起服务和需求间的桥梁,促进社会从心底里、意识上更多相互理解,保持信任,从而促进合作发展。

以青年群体的视角,如何看待公共关系在社会各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郭乃菁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公共关系业迅速发展。公共关系逐渐受到企业与政府部门的重视,社会各主体的公关意识也日益增强。公共关系业迅速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我们更好理解公共关系在社会各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公共关系是一门研究如何处理社会组织与其内外公众的关系的学问。美国著名公共关系学者雷克斯·哈罗(Rex.L.Harlow)博士认为,公共关系能够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维持与公众之间双向的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当下,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也显得更加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在为清华经管学院的毕业生带来的毕业典礼演讲中说道: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仅是一场健康危机,它也暴露了当今世界的政治分歧以及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现象。在全球局势日渐复杂的今天,国与国之间需要更多的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公共关系在外交领域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如今,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进行国家传播能力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总书记曾寄语青年群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国青年应当通过自身的积极作为来主动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伟大责任,展现出中国青年的积极向上与生动活力,展现出中国社会的和谐包容与民主富强。

公共关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 张世迁

在一个简单的代际交叠模型中,有年长的人和年轻的人,年长的人制定政策。我们假定建设公共关系是一笔投资,在当期投入,下期会产生回报。我们先假定一个有限期模型,模型内年老人不考虑未来的福利,我们先来看每一期年长人的决策,他们的选择是将钱用于消费或投资公共关系,但决策时公共关系的投资无法产生给年老人的回报,那么年老者不会决定投资公共关系。

但如果考虑无限期模型,考虑加入我们国家的制度,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注重子孙后代幸福生活,在向着建设共产主义国家奋斗的路上我们是勇于奉献考虑长期的。因此,在无限期模型中,年长者会考虑公共关系这一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来发展公共关系。也因此,我们要发展建设更好的公共关系。

那么良好的公共关系为什么对经济和社会建设有重要作用?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思考是发展公共关系可以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降低交易成本。

在公共关系良好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会更加舒适,生活在社会里的人民幸福感会更强。对于不同组织的沟通中公共关系良好可以减小沟通成本,在没有好的公共关系时,做某件事可能需要无效的沟通,在有了好的公共关系后,沟通成本会降低,交易中的公共关系成本也会降低。

作为青年,我们应当充分学习并理解公共关系。在理解公共关系必要性和重要性后,应当从我做起,积极参与公共关系建设,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

主题二:青年如何在公共事务中贡献

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 吕金蔚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十三五”的圆满落幕,脱贫攻坚的历史性胜利以及“十四五”开局都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新阶段,作为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大学生如何在公共关系中贡献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成为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思考的命题。

伴随着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公民社会和技术发展和进步,公关确立了双向、开放的沟通方式。现代性在“自反”中走向风险社会、全球化和“去中心”“反权威”“多样化”的后现代,双向、均衡的对话代替宣传和说服成为公关的主导,公共关系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行业。

青年需要为公共关系的行业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摒弃不良之风。以青年一代的敏锐洞察直视行业乱象,以正直之心与专业知识打造公关行业规范,推动公关业良性运行,使其成为具有完备制度的规范化行业。

当今时代,想要维护公共关系的稳定,并且最终达到双赢的状态,信息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建设方向是其应该遵循的方式。主体先通过信息披露,实现对彼此的认知,继而通过利益的双赢,实现基础信任,最后通过对主体价值的认同,完成整个关系的构建。

进入公共关系行业的青年必然是少数,更多时候我们是公共事务中的观察者,与千千万万普通公众一样,我们关心、关注事态的发展,我们为他人、也为自己发声。但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普通公众对于舆论环境的建设之于公共关系是极其重要的。我们青年一代成长于互联网兴起的浪潮下,“网络冲浪”让我们对互联网场域更熟悉,也更敏感。但海浪汹涌,涛声依旧,我们更应该成为繁杂信息中的去伪存真者,成为被情绪裹挟的普通公众中的理性者,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公共事件,给予解释的空间,也不能放过每一个坏人,公众的媒介信息素养对于营造良好的公共信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如何在公共事务中贡献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 邵逸涵

公共事务的策划、组织、落实与推进并非仅靠某一主体就能独立完成,而是需要关涉其中的组织、企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的力量加以协调和支撑,或是顺应指导,听从指挥;或是响应号召,参与建设;或是讲好故事,加以传播。这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价值创造过程。

从公共关系的视角看来,推动公共事务中的多元参与并不仅仅是信息的单方面告知与灌输,而是需要建立和维护与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形成关系生态,构建信息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从而促使各相关方对这一公共事务和关涉主体形成积极的认知、广泛的认同和持续的认可,最终落实到行动上的改变。

我们青年学生,作为公共事务中多元利益相关方的其中一环,是组织者、参与者,也是传播者。首先,我们在国内要主动维系各方联系,促进关系生态的循环,例如响应政府策略,传播相关号召,增进政府与普通公众之间的联系。疫情期间的青年群像就是最好的证明。一大批90后青年或是走上前线参与抗疫,或是居于后方帮助社区摸排,或是尽己所能解释和传播相关政策,既身体力行参与其中,又在实践中连接政府与公众,参与和促进全民抗疫情的构建。

其次,我们青年学生在国际上也该增强主体意识,讲好中国故事,例如留学生应注重形象的维护,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积极与他者进行交流,促进国际对中国的认知和认同。这一点其实最近几年有很多鲜活的例子,比如疫情初期的英国留学生吴芃,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统计、记录和制作英国疫情相关数据的图表,发布在英国卫生与社会保障部的推文下面,获得了英国民众、媒体乃至官方的关注与认可,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青年群体关注时事、心系社会的大局观和信念感。

要真正发挥如上述的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对话意识的树立,这既是手段,也是观念。作为手段,对话是我们与其他主体相互协商、共同寻找更优的问题解释和解决方案的过程。作为观念,这要求我们将他者视为独立、多元、平等的对话者,在相互交流中学会易地而处,尊重差异。以此为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维系我们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更有效地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达成多元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承认、共识和认同,推动各方共同参与公共价值的创造。

共筑社会治理同心圆:公共关系视角下的青年思考与信仰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 李爱生

公共关系学科创始人爱德华·伯尼斯曾经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功能,制定政策及程序来获得公众的谅解和接纳。从这个定义上可以看出,公共关系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资源,是联系机构和公众重要枢纽。在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公共关系也成了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它影响着政府执政能力和政府形象的建设。

作为公共关系领域的一分子,青年学生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感知公共关系对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强大动能,同时树立专业和职业的坚定理想。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事务“公共性”特点前所未有地凸显,很多公共事务需要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商,网络问政的发展和繁荣就是一个公共关系协同治理的生动样本。以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为例,因为实习的机会,我观察到一个全国性的网络问政平台如何为公众参与和政府回应提供着有效的渠道。在那里每天要面对全国32个省的上千条网民留言,有些紧急的留言诉求如果政府处理不好就可能酿成大的舆情事件。深刻领会到政府公关是一个多么复杂和严肃的话题,我们认真督促各地政府积极回应和办理,努力推动数十万的公众诉求的解决。而这份努力没有白费,在年度工作报告统计结果中,群众办理评价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体现着公众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认可。正是在行业一线的不断实践中,让我坚定了日后从事公关行业的信念,和万千的公关人一起构筑社会治理下政府与公众协同的“连心桥”和“同心圆”。

除了人民网,中青报也是推动公共关系形成社会积极影响的践行者。一直以来,它作为中国各族青年和共青团员们广泛阅读的全国性综合报纸,以“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服务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近年来,中青报更是逐渐发展出全媒体平台,推出《青年大学习》系列团课形成良好的反响,成为青少年群体理解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平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培养着一批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青年领袖。

放眼未来,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充满着青年人的理想和信仰。面对媒体格局飞速变化的背景下,我们青年人需要更多地参与公关理论建设和实践中去:在认知上,青年人要敢于发声说话,表达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看法和见解;在专业上,青年学子应当树立的公关的专业信念,在校园内外的实践中积极承担更多的责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未来,我们应该关注的范畴却远远不能止于公关本身,而是要由公共关系出发,将关切辐射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国家治理中,融会贯通、相互激荡,坚定公关人的社会责任与职业信仰,让公共关系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谱写更加绚烂的篇章。

发展公共关系,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中国传媒大学 张梦龙

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如火如荼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无疑是庆祝建党100周年最好的献礼。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在迎接党的百岁生日这一背景下,我更加认识到了发展公共关系对展示执政党新形象新气象的重要作用。

3月23日,中共中央举行2021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有关情况。回溯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这是在全媒体时代党中央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实现正确舆论导向,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树立党的良好形象的重要制度设计。同时,以中共中央名义对党的重大决定、重要政策、重要事项进行新闻发布,是中国共产党高度自信的具体体现,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故事最有权威性、最有吸引力、最有影响力的方式。它展示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下开放、从容的姿态,是我们党对公共关系的准确把握与适时应用,展现了党的新气象新风貌。

在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节点上,通过一系列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可以使民主党派和社会公众更好的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更好地理解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化对党执政基础的认识,以及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从而使我们党能够增进民主党派和社会公众的认同、支持与拥戴,同时获得较高的国际声望,在国内外树立良好的形象。

对于我们青年而言,学习公共关系知识,加强公共关系教育,既是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媒介媒体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融入社会、转换身份角色的桥梁,对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效作用。

就青年党员而言,每一位党员都是党的形象的代表与具体体现,因此更应树立公共关系理念,随时随地为塑造党的良好形象进行公关,发挥出、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宣传党的伟大成就,把主流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

主题三:青年如何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

复旦大学 王媛媛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民族意识,中国从古至今一直秉持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意识,从古至今,国治从来不是终极理想所在。中华民族的全球意识超越了民族意识。天安门城墙上和“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紧挨着的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马克思以阶级为基础的国家理论是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超越,也是与中国古代国家观和世界观的契合。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向来根深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在不断发展。具体到新一代的青年人,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做一个出色的青年领袖?

首先,家国情怀的培养和加强,离不开教育和实践。

家国情怀是一种普遍性的认知和情感,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我们浸润在其中,不知不觉就会自己的家庭有认同,对自己的国家有热爱,即使这个家和国还没有那么完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会形成具有历史特点和区域特点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像一颗种子,在春天播下,夏天勤耕,才能在秋天收获饱满的果实。提升家国情怀的另一重要途径是实践,亲身体会才能情更深。就我个人而言,一部中国战争历史片、一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访、一段抗击疫情的志愿者经历都让我对家国的情感更浓重,那是一种鲜明且刻有个人轨迹ID的情感。

其次,培养国际视野需要了解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说过:“没有后视镜,我们就不能驶向未来”。了解历史是提升国际视野的第一步,因为许多国际问题由来已久,一个事件可能是许多问题的集中爆发。我们不能只看眼前和表面,可以尝试用追溯历史的方式来剖析原因,加深理解。立足当下是要从本国出发,从现实情况出发,立足本国,环顾世界。不做笼中之鸟,不做井底之蛙。这样有助于理清一些国际事件发生的导火索和对中国的相关影响。展望未来是因为历史的车轮永远滚滚向前,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对国际问题能够作出前置思考,于国于己都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说踏遍世界,拥有感性立体的世界观难度较大,那我们至少可以在日常的信息摄取中少一点娱乐至死,多一点国际关注。如果青年人都不关注国际动态,谁来看世界?谁来做中国这艘船上的瞭望者、观察者?

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青年即使没机遇成为实践活动的领袖,也可以转换思维做一个高素质的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尽管不一定是团体正式领袖,却是两级传播中受众信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越是众声喧哗的时代,越需要高素质网络意见领袖的力量。我希望也呼吁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青年人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审慎发声,引导社会群体理性思考。

莫让青年失去那束光——培养青年领袖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古睿

什么样的青年人,才可以被称为同时具备了“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两项标准?是不是像知乎里一样,中国出生,英国长大,人在美国,刚下飞机,早上广东早茶,中午意大利面,晚餐日式料理?当然,这只是个玩笑话。归属的国籍和所踏足过的地域,显然只是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这两个概念中最浅层的定义,对这两个概念的真正解读,对21世纪青年的真正希冀和要求,是让我们带着一种全局观、世界观,积极勇敢地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同时仍然心系祖国,对国家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将自己的力量奉献于国家。

微博在2020年10月有一条热搜,内容是:什么时候你发现年轻人正在悄悄改变世界。我的答案是,当我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看到来自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校园媒体谷河传媒对疫情做了一系列报道的公众号推文。这些学生记者放眼国外,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论述欧美各国人民对于隔离政策的反应;从全球经济角度,纵观市场变化及未来走势。

作为学生,他们尝试从变化的全球风云中,或辛辣或理智地做出批判和思考。同时,他们又如此聚焦国内的每一个可能被忽略的个体——有漂泊在外无法回家的留学生,有美食街店铺始终无法开张承担家庭重负的店主,有无人照顾感染者……他们在疫情这一巨大公共卫生危机中,既对国际形势理智思考,又心系国内人民及发展的心态,承担起负责的真相引导、知识传播、公共关系调节的作用,就是青年培养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一个很好示范。

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有勇气从自己的文化走出去,采取一种包容,理智,谦逊而又批判的态度,我们并不是要一味地模仿外国人,而是要去学习和理解跨文化、国家和市场的共同模式。但同时,还要心存一份文化敏感性,既能够驾驭各种民俗习惯和文化差异,更要保持对双方文化的敏感性,识别文化的差异中带来潜在的机遇和深层的思考。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来说,首先是牢记誓言,学以致用。作为青年人,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这十二个字对于我们意义重大。无论是新闻、公关等社科,还是商科、理工科、医科,青年人都要有机地将自己的学科运用到对社会和国家的工作中。

其次,是发挥己长,身体力行。在国家处于困境时,我们年轻人要勇于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做冷眼旁观的理中客。而我们也欣喜地看见,青年人确实在社会的各大社会场合积极出现,勇于承担起国家建设的任务。

可能人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变得精明许多,功利许多,不愿意耗时耗力做没有回报的傻事。但我所看到的身边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他们身上仍有那一抹理想主义色彩的光亮,想尽己所能,为社会做出些贡献。事实上,他们并不孤独。这或许也是国家呼吁培养年轻人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根本原因——莫让年轻人失去那束鲜艳的光。

青年如何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

上海外国语大学 姜绳

青年如何具有国际视野。学校一般都会强调“读万卷书”的重要性,这是当然重要的,也是在认知上具有国际视野的智力基础。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创造和把握“行万里路”的机会。

一方面,公共关系需要通过交流来建立。公共关系是社会关系,它需要是人与人之间互动和交流。没有交流,“关系”就只是一个概念化的名词或者观念上的存在,不能具体落到实际存在。

另一方面,“行万里路”也是打破认知局限的途径。在新闻传播学科的众多中,不论是“把关人”理论、“框架理论”,还是“拟态环境”理论,都可以从侧面证明,通过媒体等“二手资料”来认识世界,会局限在媒体本身和文献作者对于相关主题的认知。通过“走出去”的方法,与面对面的交流,就够跳出作者的视野,了解更真实的面貌,获得更宽的视野。

当然,“行万里路”不意味着永远在旅行。在网络时代,可以借助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开展“虚拟行万里路”。在与网友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海量网络资料来充实知识,尽可能避免信息的局限和信息茧房的形成。

其次,家国情怀。从政治学角度讲,家国情怀其实是身份认同的问题:明确自我当下的类属身份,找到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角色身份等。从这个意义上看,具有家国情怀就需要有两个方面的认同,一是自我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二是国家、社会对于自我的认同。前者可以通过个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的学习来建立;在理论上,从逻辑起点去思考国家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后者需要社会建构出对青年人取得不同成就予以认可的机制;当青年有机会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身到历史进程当中的时候,家国情怀自然就建构起来了。

最后,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如何兼具的问题。这里我分享两个观点:

第一,每个人都能够建立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但是想要二者形成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则需要更青年在实践中有担当、有作为。这需要主动承担任务,不能太计较个人得失,需要努力发现并解决真问题,避免随波逐流。

第二,积极参与到跨文化交流当中。并且,在交流中需要建立“交流意识”,避免“以我为主”的“宣讲”模式,不回避,不攀比。

河道古街迎亲忙 古风婚礼正回潮

中国青年报2024-05-10 08:51:45

母亲节:长大后,你想成为妈妈一样的人吗

中国青年报2024-05-10 08:22:17

博物馆里的真心话大冒险

中国青年报2024-05-10 09:32:30

相信文学的人,会找到梦想的“阿勒泰”

中国青年报2024-05-09 20:23:25

青年范儿·文化场|你拥有怎样的母女关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08 22:23:40

旅行中,当严谨的J人遇上随性的P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08 22: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