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学习 >正文

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增量

作者:沈壮海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04月29日

  原标题: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增量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发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号召。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并指出,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重要论述,既包含着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与特点的深刻总结、对学界贡献的充分肯定,也包含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深厚期许。把握时代脉搏、因应时代呼声,努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新增量,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增量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概念,不等于论文的篇数、著作的篇幅。真正能够成为增量的,是经过时间与实践的检验,可以写入学术史中、可以标示学术发展刻度的成果,是为学术探索继续前进贡献了哪怕只是跬步之功的新见。确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数量,才会获得它真正有意义的生命力,成为学术繁荣的标志、学人所应奋力的指向。要形成增量、繁富增量,因循守旧、固守教条、搬运移植是无济于事的,它所要求的,是不折不扣的创新创造。强化这样的增量意识、普遍推进创造增量的行动自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学术要求。一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宏伟而独特的伟大实践,提出了各种各样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解答增量呈现的问题,可以借助已有的智慧,但更依赖于增量的智慧。另一方面,任何有生命力的学术,都是在不断收获增量中彰显生命力、发展向前的。只有不断形成增量,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彰显强大生机活力、积蓄更大生机活力,真正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才能有力地引领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才能不辜负我们处所的这个伟大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等问题才能得以有效解决。在学术史上,没有哪个时期的学术高峰不是由原创性的学术增量垒筑起来的,没有哪位“大师”不是与原创性的学术增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更有力的智慧支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更自觉的创造增量的意识和行动。

  创造、繁富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增量,学者是主力军。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主要特点,就如何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阐明了一系列基本原则,为我们聚力原创性、创造新增量给出了明确的方法论指导。担负起创造新增量的使命,需要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学术之根深植于中国大地,将学术目光聚焦在生动的中国建设实践,增进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的热情、定力和信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对于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造新增量而言,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甚或说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实践是理论之源。离开了实践,离开了我们自己的双脚所立于其上的大地,任何学术研究,都只能流于讨借与学步,如同瓶中的插花,或可炫美一时,终难葳蕤峥嵘。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有其赖以确立的“主体内容”,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正因如此,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将深化对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研究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并特别将“立足中国”放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思路的首位予以强调。“立足中国”,既是中国学人学术生命力的根系、中国学人的学术责任,也是中国学术能够“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坚实基点。2019年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2020年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今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揭示的是学术研究的存立之本、发展之道。立足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问题、构建中国学问,形成原创成果、创造学术增量,要求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厚植家国情怀,坚定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在沉潜专注中接地气明国情、求索磨砺,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

  创造、繁富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增量,需要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统筹推进。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之间密切关联、有机一体。其中,学术体系的建设尤其具有灵魂性、核心性意义,没有渊深厚重的学术体系,“学科”便会流为空壳、“话语”无从生发力度。同时,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也深深地影响着学术体系的发展。学科体系的设置与优化影响着学术体系建设的空间、资源与向度,话语体系本身也直接关涉学者的研究思维、学人的培养塑造、学术的传播交流,进而影响着学术的发展。创造、繁富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增量,要求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建设的共同发力。统筹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的实践主题、理论主题的内在要求。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一度“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有了极大扭转,但要彻底改变“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的状况,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付出不懈努力。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在着力推动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术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优化学科设置、学科布局,涵养新的学科方向和学科增长点,为创造新的学术增量提供有力的学科组织保障。学术体系建设方面,要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重要任务,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深化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基于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理论,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并密切关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努力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话语体系建设方面,要基于扎实、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更加自觉地提炼标识性概念,勇于、善于用富有学术含量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概括、表达、讲述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探索成果,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扭转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声音还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状况,切实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创造、繁富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增量,还需要学术管理的创新、学术生态的优化。这是一个多年来人们广泛关注的大课题,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时代,深化推进这一复杂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以人的建设为中心、以制度的建设为关键。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并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其中包括“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这是立足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战略之举。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哲学社会科学原创能力的提升、原创增量的形成,也建立在对已有思想智慧融通的基础之上。与此相应,在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体系的建设中,应特别注重引导一批批学术研究的在途者、新来者、后继者打牢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的学术功底,尤其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锤炼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进一步锐意学术创新的过硬功夫。在制度建设方面,重要的任务是要加快构建完善导向高质量发展、崇尚创新、激励精品的制度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新增量的繁富,归根到底体现在精品力作繁富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说到柏拉图、莎士比亚、亚当·斯密,想到的也是他们的《理想国》《哈姆雷特》《国富论》。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根本指向,就是要形成有利于大师、大家辈出,有利于大作品涌现的制度环境。为此,我们要通过人才评价、成果评价、学科评价、职称评定、考核激励、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制度改革创新,更加关注内容评价,更加强化创新导向,更加倡扬扎实学风,有力破除以“数量”论英雄、以“帽子”分高下、以“载体”定优劣等痼疾。通过制度体系的创新完善,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志做大学问、真学问,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确立鲜明制度导向,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人才辈出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为“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探寻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学术生产力,推动原创性增量成果的丰富涌现。

  我们正处在一个风云际会的伟大时代。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把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潜心问道、勤勉钻研,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不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造新的增量,我们才能真正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有贡献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沈壮海,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强国的关键要素及其建设研究——以当代中国为中心”首席专家,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梅潇予】

走近大凉山

中国报道2021-04-29 11:44:07

无限循环!王俊凯的《摘星少年》!致航天,敬祖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4-24 12:36:20

高嘉朗: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 悦读有YOUNG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4-21 10:12:56

乘风破浪,如何把漂泊的生活过成诗 | 榜样阅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4-15 09:56:39

春天,带着《故宫草木志》来宫里打卡赏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4-08 13:38:52

“戏曲进校园” 浙江工商职院学子学化妆练身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4-08 23: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