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理论 >正文

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作者:张春龙 来源:新华日报2021年04月19日

  今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围绕“就业优先”的目标与承诺力透纸背。在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就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家庭可以说都是天大的事。”回望“十三五”,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累计已超过6000万人,即使在叠加疫情变量的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仍保持在1186万人的高位。启程“十四五”,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被寄予期待。

  从目前国际发展的态势来看,中美及世界重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仍将持续,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江苏作为外向型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的省份,世界不确定的经济形势对江苏经济产生强烈影响,江苏的就业必然面临挑战。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外向型经济的就业。近几年,中美贸易摩擦呈逐步升级的态势。2020年,美国对中国经济的打压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应该说,这是我国经济及就业在当前面临的最大的、最直接的风险。如果美国将重点转向我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并持续提高关税,一些行业在一些地区失业风险增加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有分析指出,在对美出口的行业大类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等9个行业占对美出口行业直接从业人员的70%以上,而这些行业关税加征临界幅度如果达到略低于25%的水平,可能引爆失业风险。仅仅以此测算,2019年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金属、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可能已经达到失业临界点的水平。江苏作为制造业拉动、外贸依存度较高的省份,自2018年初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开始,部分出口依赖的中小微企业就由于出口受限、开工不足,就业吸纳能力受到很大影响。

  经济转型对就业形势产生持续明显影响。当前江苏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正在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对就业的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些原来集中大量劳动力的汽车、电子通信、纺织等制造业以及建筑、房地产、信息服务业等,解决就业人口的数量明显减少;民营经济作为就业的生力军,这几年的发展遇到较大的困境,不仅就业数量增长大幅度放缓,而且就业景气度也出现快速下跌的情况;一些小微企业发展也出现低迷的情况,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弱化。不仅如此,工业企业面临的经营问题还可能传导其上线的原材料行业和其下线的生产性服务行业,特别是后者的仓储物流、信息传输等吸纳大量劳动力的行业,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都会受到冲击。也就是说,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制造业中的技术进步不可避免,其排斥劳动力和减少劳动力也成为必然;一些传统行业的弱势中小企业逐步倒闭也不可避免,其中的低端劳动力必然被抛向市场。从这个层面来看,除了外在的多种因素冲击江苏就业外,技术进步、经济转型将成为影响就业的长期的趋势性因素,这会使江苏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与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稳住经济发展,就业才有充分的底气。

  保就业必须保市场主体。提到就业形势时,李克强总理表示,2021年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城镇新增劳动力约有14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创历史新高。同时还要保障退役军人就业,也要为2.88亿农民工提供打工的机会。如何保住这一规模庞大的就业群体,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关键。到目前为止,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下,在政府各级部门的努力下,一个全面、精准、便捷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这对于就业还是不够的。因此,李克强总理说,“继续鼓励增加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要广开灵活就业的渠道”。也就是说,首先要保市场主体,让更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这是保就业的根本。同时要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继续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返还等阶段性稳岗政策惠及范围,等等。其次是广开灵活就业的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保持经济增长才能稳住就业。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GDP增长目标。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开始逐步迈入正常轨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GDP增长6%以上的预期目标。“6%以上”的表述,意味着6%是今年预期增速的底线。从非经济视角来思考,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也就是说,保民生之本需要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通过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在解决失业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我国长时期的经济增长表明,经济在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态势下,就业机会是会不断增多的。

  尽管江苏经济在整体的转型中表现出大局稳、韧性强的特点,但由于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稳就业依然是需要优先保障的重点工作。

  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就业新机制新动能。国家层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希望依托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数量增多、就业质量提高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以此来推动一批小微企业出现、成长和发展,从而形成创新、就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从目前来看,要通过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推进科技创新,充分挖掘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经济领域的就业潜能。要关注先进制造业体系,聚焦集成电路、工程机械、新型电力等领域对于就业的需求,积极做好劳动力的开发与储备。要注意挖掘现代服务业领域创业就业的潜力。

  拓展就业新渠道,根据一些新业态、新职业灵活就业。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市场消费要求的提高,更多新兴职业出现。新职业代表着新机遇、新挑战,有助于不断拓宽就业和择业渠道,进而推动形成健康长效的就业机制。但要注意的是,促进灵活就业必须提高他们的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水平,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并从地方劳动登记监管、失业管理和保障、工伤保障以及职业培训体系等方面,对灵活就业作出相应规定。针对共享经济用工模式快速增长的需求,应支持发展共享用工、就业保障,为灵活就业者打造线上管理服务平台。如打造“互联网+税务”平台,集合“共享用工众包+资金结算+委托代征+个税核定”等功能,完善行业运营模式和健全税务监管服务机制。

  多方面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为经济转型提供支持。从劳动力供给总量来看,要适时调整人口政策和退休政策,调控劳动力市场总量供给。在目前二孩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放开生育政策,保障未来青年劳动力的可持续供给。适时出台弹性退休制度,提高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充分发挥企业等用工主体的作用,引导职业培训更适应产业升级和企业岗位的需要。加强职业精神的培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大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力度,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减少制度约束,让科技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能够人尽其用。

  创新形式,全方位、精准化做好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在总体存在劳动力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矛盾的情况下,全方位为用工企业和务工人员做好精准对接服务显得更为重要。要注意创建并用好线上劳动力调剂平台,促进用工企业与务工人员精准对接,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要注意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供求调查,以“互联网+”搭建智慧就业信息平台,分专业、分行业、分地区组织专场网上招聘会,加大活动频次,提高对接成效。利用数据库平台提供的客观信息,做好持续更新和动态整理,进行大数据分析应用,为全省各地就业状况及形势分析研判提供支撑。

  (作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苏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梅潇予】

乘风破浪,如何把漂泊的生活过成诗 | 榜样阅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4-15 09:56:39

春天,带着《故宫草木志》来宫里打卡赏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4-08 13:38:52

“戏曲进校园” 浙江工商职院学子学化妆练身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4-08 23:17:11

中青阅读3月推荐书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4-06 12:25:21

跟着梁思成去“旅行”,品味古建筑之美 |榜样阅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4-01 1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