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求职就业 >正文

寻职记 | “求职季”,我们该何去何从?

来源:豫青年2021年04月06日

你对未来的职业有什么期待?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正式发布了一批新职业信息,其中包括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公司金融顾问、汽车救援员、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密码技术应用员、建筑幕墙设计师、智能硬件装调员、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等18个新兴职业。


“职业”是当下青年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也是每个大学生必然面临的现实选择。关于未来的职业期待,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声音吧!


❤️🧡💛💚💜🖤

💡@桃桃瑶瑶


我以后想当一个老师,我们班主任在开班会的时候跟我们说过,教育是影响,不是管理,这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暑假的时候在补习班当过两个月的老师,我觉得不仅仅是挣了钱而已,我很喜欢我的学生们,到现在我都还跟我的几个学生有联系,他们都非常可爱。


我觉得当老师对我来说是情感的一种延续,跟学生之间的感情真的是非常纯粹的。

💡@竹渲


我自己本身的专业是土木工程,如果按照我的专业走的话,我大概以后会成为一个工程师或者是设计院的设计师,但是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我以后需要天南海北的跑,我自己本身是比较恋家的,所以我给自己未来的职业做了很多其他不同的规划和准备。


我目前有在从事自媒体方面的相关工作,然后也有关注过心理咨询和养老服务等这些新兴的职业,一方面是这些是现在社会上关注度较高的职业,算是风口专业吧,另一方面我自己本身对这些也是非常感兴趣。总之,我更喜欢做充足的准备,我未来的职业一定是多样化的。

💡@德拉科的苹果


我对职业的要求更多的是基于兴趣,我以后想从事和新媒体相关或者是和营销策划方面有关的工作。而且我也比较务实一点,我最喜欢的还是工资高的工作!


我有了解过这个行业的就业前景,坦白来说是并不太好的,但是现在的市场上,感觉所有的职业就业前景都不是太好,主要还是能力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


在此次新增的18个职业当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新增职业多为理工科,人文社科类职业占比很小。


实际上,这种需求趋向正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一个缩影: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各行各业对专业性技术人才需求增多,这在拓宽了理工科学生的就业渠道的同时,却也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文科生的就业空间。


文科生的就业选择似乎越来越狭窄化、固定化,竞争也愈发激烈。对此,文科生们这样说:

💡@一只甜崽


在我看来,传统的教师、公务员队伍还是非常庞大的,文科生未来就业的前景依然乐观。可单纯加强人文素养是行不通的,顺应当今社会需求是不被时代淘汰的必要保证。


因此,我不会单单拘泥于一个学科的学习,可以在专业学习外多学一门如PPT制作、spss软件应用、视频剪辑等技能,拓宽自身视野,用一些额外的重要技能为求职增光添彩。正所谓,技多不压身嘛。

💡@月亮代码


互联网时代确实给传统的人文学科造成一定冲击,可在我看来,这是挑战,亦是机遇。


传统的纸媒行业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转型升级,以全新方式继续为社会“发声”;党政机关借助互联网加强思想引领,凝聚社会共识;一些文笔较好的文科生还可以拿起“笔杆子”发展自媒体运营。


正如我身边,许多同学都有自己的抖音、b站账号,里面关注的up主很多都是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大学生。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给文科学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

❤️🧡💛💚💜🖤


诚然,诸如b站、微博等公众平台是年轻人的聚集地,也是互联网热潮下顺势而为的产物。


在这个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的时代,现代文明成果被层层打开,这为青年人提供了自由探索、追求自我的无限可能,而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不会被抛弃在历史之后。


唯有文理共同作用和相互磨合,方能推动时代的齿轮持续运转。



然而,客观来看,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各行业对专业性高精尖人才需求激增。


另一方面,由于大规模的毕业生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就业观念等因素无法满足经济转型期用人单位需求,大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供过于求”现象,这就导致出现职位空缺和失业的情况并存。


同时,一些炙手可热的职业明显达到饱和,过去的热门专业如今有可能变成就业“困难户”,这也给应届毕业生就业选择增加一定压力。


对此,学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性就业训练与指导。同时,有些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不牢固,缺乏实操性训练,却好高骛远,对自身能力和就业定位的认知偏离就业现实,往往在毕业后因达不到就业预期而感到迷茫。


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找准自身定位至关重要。我们还应意识到,当今人才市场招聘不再是单一化需求,而是基于对求职者基本功之上综合素质的考量。因此,夯实自身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将自己培养成多元化、复合型人才,这才是大学生应有之举。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树高千尺,营养还在根部,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创新能力是并行不悖的。”扎实的基础、触类旁通的思维,方能让行行出状元,笔笔都写出精彩。


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寻得到更广阔的求职天地和发展机遇。在全球化、网络化快速发展进的今天,我们更应顺应时代浪潮,充分迎接挑战,让“求职记”成为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曹竞】

“理想与你皆耀眼”,纪录电影《大学》首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7-07 12:37:36

西安兴庆宫公园“升级”迎客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7-06 20:58:34

首套浮雕触感邮资明信片在福州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7-06 20:42:56

像胡杨一样守望南疆|中国吸引力•蓝焰力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9 14:20:35

石竟男:兴趣是不会说谎的 | 悦读有YOUNG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8 13:39:27

《空巢》:带着伤口,讲述老为何物

新民晚报2021-06-07 10: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