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锐评 >正文

媒体谈两会,都在谈些什么? | 媒体札记

作者: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3月06日

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正式召开;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召开。全国两会如期召开,再度将中国社会带入了全民热议各类民生热点话题的“两会节奏”,也让各路代表委员的提案建议得到了大量关注与期待。

每年两会期间,在数千名代表委员的提案建议中,都会出现一批精准切中社会痛点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媒体的评论向来不吝笔墨。一方面,媒体与舆论对特定议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为读者筛选两会消息、从而进行“议程设置”的作用,另一方面,媒体的关注取向,也是反映人心所向的“晴雨表”,因此值得格外关注。

3月5日,《北京青年报》发表了题为《从“两会热词”管窥民心所向民意所求》的评论文章。以全局概览的方式,总结了公众对今年两会的主要期待。文章提到: 经过网友投票,在备选的20个热词中,“依法治国”“社会保障”“乡村振兴”位居前三,“打虎拍蝇”“绿水青山”“金融风险”“教育改革”“住有所居”“数字化生活”“社会治理”跻身前十位。对此,作者在文中分析道:“近年来,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一个个热词,勾勒出奋进的坐标,也标注了幸福的刻度。”

从表面上看,网友在投票中选出的这些“两会热词”,似乎都是抽象、宏观的社会概念。但是,仔细分析下去,不难发现,其中每一个概念,都能转化为与普通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媒体对这些内容的报道与评论,同样值得一看。

早在全国两会正式召开之前,就有一些提前透露出来的提案建议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早前,有消息称:全国妇联今年将提交《关于公安机关设置反家暴工作专项统计的提案》,便赢得了一片叫好。对此,《南方都市报》评论道:“在法律法规的顶层推动下,社会观念逐渐发生改变,公众形成了基本共识——家暴不是家务事,也并非局限于身体暴力……这种理念的改变来自于包括妇联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努力,释法、科普、救助缺一不可。可一旦面临现实发生的家暴,最重要的恐怕还是执法工作。”

具体而言,全国妇联建议公安部门在110报警系统中将“家庭暴力”单独列项,作为专项统计指标,做好涉家暴案件的信息登记,从而督促基层执法人员规范性执法。对于这些细节性的建议,《南方都市报》评论道:“上述提案看起来切口很小,但却不容忽视。对接顶层,连接基层,一方面,接警、出警后对家暴行为进行发生事由、表现形式、家暴烈度、伤害程度等数据的统计有助于反映全国家暴的现状,揭示家暴发生的共有特征并及时了解最新变化,通过纵向比较对反家暴工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又可以借由单独列项这一形式本身提高基层的重视程度。”

与此同时,与年轻人“生育福利”相关的话题,也一直备受关注。今年全国两会,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高男性共同抚养责任:将陪产假与产假合并,夫妻合休;对于用人单位侵犯员工陪产假权利的行为规定惩罚性条款;酌情推出夫妻共用产假制度,提高男性共同抚养责任等举措。

对此,光明网发表了评论员马青的文章《提高男性抚养责任,可从陪产假入手》。文章写道:“这些年,女职工的劳动保障得到了全面提升,包括全额带薪产假、怀孕和哺乳期不得辞退、国家和单位共同分担生育津贴等。但不能不承认,这些关爱女职工的做法却因为迫使企业增加了女职工的用工成本,而在现实中遭遇了某种反弹。”“男女都要休产假,都要顾及家庭,用工成本的差距小了很多。这有利于减少性别歧视,避免既有的保障女性权益的政策法规空转。”

3月4日下午,今年两会的首场“委员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其间,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麻醉中心主任医师敖虎山的发言,将一个看似“小事”,却事关不少人生死存亡的话题引入了公众的视野。敖虎山表示:“中国心肺复苏技术普及率不到1%,我们全民要学习心肺复苏技术,政府要出台政策和立法促进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配置。” 与此同时,也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要让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像灭火器一样得到重视和广泛配置使用,#人大代表建议公共场所大量装备AED#的话题一度居于热搜榜前列。

对此,《广西日报》评论道:“普及心肺复苏,除了要走进中小学校,走进公安机关,还要走进家庭,走进商场,走进办公场所。要推出硬性的‘入场规定’,加大心肺复苏的普及力度,使之成为人人具备的基本技能。例如,将心肺复苏列为企业员工、工厂工人、商场导购、银行业务员等职业的必修课。针对电商网购、外卖快递、网络开发等风险较高的行业要加大关注,关爱高危从业人群。”

这些在舆论场上形成热点的两会话题,体现的正是公众心中的热切期待。对此,有关部门还应多加关注,积极作出正面的反馈。

媒体札记,中青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我们下周再见。

撰文/杨鑫宇

编辑/黄帅

【责任编辑: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