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热点 >正文

帮扶涉罪未成年人“迷途知返”:近8年检察机关附条件不起诉4.6万余人

作者:韩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3月04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韩飏)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5起涉罪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案件,涉及聚众斗殴、抢劫、诈骗、敲诈勒索、非法拘禁、传授犯罪方法等6个罪名,基本涵盖了未成年人常见多发犯罪。

 据悉,2013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人数已达4.6万余人。换句话说,近8年,有4.6万余名涉罪未成年人未被检察机关起诉。其原因是201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章时确立的一项特别诉讼制度——附条件不起诉,旨在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宽容不纵容、厚爱又严管”。 

那么,未成年人涉嫌哪些犯罪,检察机关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二条规定,附条件不起诉,即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分别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在典型案例胡某某抢劫案中,17周岁高中学生胡某某进入一副食品商店,用电击器威胁店主方某某索要钱款,致方某某轻微伤。后方某某将电击器夺下,胡某某逃跑,未劫得财物。归案后,胡某某的家长赔偿了被害人全部损失,获得谅解。经综合评估,检察机关对胡某某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考验期一年。

 最高检第九检察厅厅长史卫忠介绍,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三条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涉罪未成年人需设置六个月到一年的考验期,考验期的长短要与未成年人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和主观恶性大小相适应。在此期间,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要遵守相关规定,并按照检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

 据悉,过程中胡某某因表现良好,考验期缩短为八个月。考验期届满,检察机关依法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并进行相关记录封存。

 史卫忠同时介绍,考验期间,若未成年人实施新的犯罪或者发现漏罪、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者检察机关所附条件情节严重的,将撤销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依法提起公诉。

 在另一起典型案例唐某等人聚众斗殴案中,唐某就因违反相关规定被重新起诉。17周岁唐某因琐事与14周岁潘某发生口角,相约斗殴。过程中,唐某等人对对方四人进行殴打,未造成人员伤亡。检察机关综合唐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犯罪成因及帮教条件并征求公安机关、法定代理人意见后,依法对其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考验期六个月。

 考验期间,唐某多次夜不归宿、醉酒、上班迟到、旷工,并经常凌晨出入酒吧、夜店、KTV等娱乐场所。检察机关认定唐某违反考察机关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撤销其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被判处其有期徒刑8个月。

 史卫忠表示,撤销后起诉的是极少数,不起诉的是绝大多数。据统计,撤销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依法提起公诉的人数,2015年至2019年分别为99人、141人、134人、183人、233人,2020年前11个月为232人,比率基本保持在2.3%至3.2%之间。

 如果案件被害人不同意检察机关对涉罪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检察机关还可以作附条件不起诉吗?

 史卫忠指出,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二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以前,应当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的意见。如果被害人对人民检察院作出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不服,可以在收到决定书后七日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

 也就是说,刑事诉讼法赋予了被害人对附条件不起诉的程序参与权,以及通过申诉寻求救济的权利,但其意见及申诉在法定层面不具有阻断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效力,即使被害人不同意,检察机关依然有权从教育、感化、挽救出发,对涉罪未成年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但实践中,检察机关对被害人的意见非常重视,如果没有特别充分的理由,被害人意见检察机关一般是采纳的。

 据悉,近年来,附条件不起诉适用人数逐年上升。2015年至2019年,适用人数分别为3779人、4455人、5681人、6624人、7463人,占审查起诉未成年人总人数的比率(即“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率”)分别为6.04%、8.00%、10.06%、12.15%、12.51%。

 2020年以来,最高检指导各地检察机关坚持依法应用尽用原则,前11个月对未成年人决定附条件不起诉9401人,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率达19.9%,同比上升7.8个百分点。

 下一步,检察机关将进一步加强附条件不起诉工作,准确把握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条件,严格规范适用程序,推动解决调查报告形式化、同质化等问题,进一步提升所附条件的针对性;对符合附条件不起诉条件的案件,依法积极适用,尤其是对做相对不起诉处理或者法院判处一年及以下有期徒刑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较多的地方,加强跟踪指导,加大适用力度,维护好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何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