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港澳“云过年”:共绘三地青年交流的“年俗画卷”

作者:徐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3月01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徐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贴春联、挂年画、舞狮子、腊八粥,江苏的这些传统年俗,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洗邋遢、贴挥春、派利是、抢头香,折射出香港市民对和谐美满的追求。熬年守岁、花车巡游、吃油角米通,构成澳门年俗的独特风景。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温情……

2月25日,农历正月十四,“青春有约 智汇无‘线’—苏港澳青年云分享会”新年第1场活动,围绕“青年‘Happy  牛  Year’—话年俗·过大年”主题,让三地青年欢聚一堂“云上庆牛年”。近800人通过网络相聚,就年俗文化在青年中的传承发展等话题展开交流互动,9.2万余人收看直播。

“宿迁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南北交汇、古今融通的特点。节前赶大集、节后逛庙会,是宿迁人过年的老传统。”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马志春研究员,以时间为轴,从腊八节到正月十六,为港澳青年介绍了宿迁本地年俗,详述了腊八粥、祭灶、年夜饭、龙王庙行宫庙会、元宵灯会等传统习俗。

“蝙蝠来表现眼睛,寓意福在眼前;如意为鼻子,取意如意吉祥;口吐铜钱,意指财源广进,整幅作品运用多种剪纸语言,寓意牛气冲天、福运连年、财运滚滚。”云分享会上,宿迁市剪纸协会副会长、剪纸文化非遗传承人丁园向港澳青年展示了《牛运亨通》剪纸作品,介绍了宿迁剪纸中最广泛流传的剪窗花、绣花样、凿门笺。

“宿迁北望齐鲁、南接江淮,既有淮扬菜的清鲜秀丽平和之美,又有鲁菜的醇厚浓香和豪放大气。水晶山楂糕、泗阳膘鸡、花椒肉、车轮饼、瓜蒌子是本地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年味佳肴。”提及宿迁本地餐饮美食,宿迁开放大学经贸系教研室主任、中国烹饪大师罗义信手拈来。楚城面塑传承人高恩奎大师更是带着他的弟子,现场展示了餐桌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

在这场“云过年”中,港澳青年们也分享了本地过年习俗和地域特色。

“青年是未来,希望苏港澳三地青年加强文化交流,加深对传统文化底蕴的了解、增进情感认同。”苏港青年交流促进会副主席张伟钊说。他介绍了“年廿八洗邋遢,若然不洗岂会发”的洗邋遢习俗,吃香港味道的盆菜、年糕等“团年饭”习俗以及贴挥春、逛花市、收“利是”等香港年俗文化。他表示,深厚的中华文化在香港得到了较好传承,细腻地保存了众多传统节庆风俗,同时,也注入了一部分新鲜的国际文化元素,散发出别具特色的地道港味。

“通过交流互动,我发现三地年俗文化各有特色,但也有很多共同点。”澳门朝阳学会理事长陈瑜勇说,他从节日习俗、庆祝活动、特色美食三个方面介绍了澳门年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表示,澳门有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质优势,尽管专业背景、文化背景不同,但根是一样的,大家对年俗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认同感,对三地强化合作交流、传承传统文化充满憧憬。

分享会现场,4位澳门青年代表实时采集了新马路、大潭山、威尼斯人等处的独特节日街景,让三地青年身临其境感受澳门浓厚的年味。

“年味怎么浓起来?”“青年人怎样传承年俗文化?”围绕这两个话题,分享嘉宾与三地青年展开了互动。大家一致认为: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年俗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年味的变浓,需要青年人共同参与,传承、弘扬和发展年俗文化更是三地青年的共同责任。

江苏省青联主席张迎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王国丰,在南京分会场为苏港澳青年送上新春祝福,并祝愿三地青年交流事业在新年再谱新篇,为三地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青春有约 智汇无‘线’——苏港澳青年云分享会”,由江苏省青年联合会联合港澳地区11家青年组织共同发起,得到了香港中联办、澳门中联办和江苏省港澳办的关心指导,本场活动由江苏省宿迁市青年联合会、苏港青年交流促进会和澳门朝阳学会共同承办。该系列活动是落实《关于深化苏港澳多领域合作若干措施》精神,加强苏港澳三地青年组织与青年间交流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三地青年在后疫情时代下合作共赢提供了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