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教育 >正文

范小勤回家了,人们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作者:张一琪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2021年02月26日
导读:网红制造者,应该醒一醒。

提起回家,应该是高兴的,可是“小马云”的这次回家,着实让人高兴不起来。

“小马云”何许人也?他的真名叫范小勤,江西永丰人。2015年,8岁的他只因长得像马云而迅速被包装成为网红。网红效应带来的巨大流量,让范小勤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开家庭的他,吃大餐、坐飞机、住豪宅,有保姆贴身照顾,不时出席商演等活动,条件反射般地模仿名人,甚至在电影中客串。一时之间,“小马云”风头无两。

2021年新年伊始,一切回到了原点,“小马云”又成为范小勤。 当初答应供他上学、工作的老板,把范小勤送回江西永丰。到底是因为长胖的他不再像马云,还是范小勤的人气不如以往,我们不得而知。令人唏嘘的是,13岁的他仍然算不清2+2的简单算术题,却会在有人拍摄时娴熟地和镜头打招呼、管人要红包。经专业机构鉴定,范小勤患有矮小症及智力二级残疾。

在这一事件中,我们再一次见证了网红时代的造星能力,也见证了光环褪去的悲哀。的确,很多人从小就有一个明星梦。互联网的崛起,让“草根”有了成名的大把机会。伴随着短视频的兴起,打造网红已形成包含发掘人选、制造话题、宣传推广在内的全产业链条。用时极短,流量巨大,带来的收入有时超乎想象。但大浪淘沙中,持续保持热度的网红却少之又少。可以说:网红成也“眼球经济”,败也“眼球经济”。网红不再吸引眼球之日,就是重回“路人”之时。在一代代网红的快速更迭中,当“像马云”这个唯一卖点被利用殆尽,范小勤失去受众只是一种必然。

让范小勤代言,用他的头像注册商标,借救助之名发起捐款却留下自己的账号……网络主播及商业机构信誓旦旦的允诺背后,隐藏着各式各样的利益与诉求。有用则蜂拥而至,无用则弃若敝履,这样的网红生产模式往往急功近利,价值观扭曲。不关注长远发展,只着眼一时流量,这样的网红经济也难免会带来名不副实的包装、胡说八道的猎奇等现象,拉低了互联网产品的品位与质量。

此前,我们曾聊过“流浪大师”沈巍在“触网”之后蜕变与回归的循环。但过早成为“挣钱工具”、最终却被弃用,一个孩子的命运扭转更让人们心疼、更让网友气愤。我们并不否认,范小勤的走红,曾为这个贫穷的家庭带来了希望以及物质上的回报。但相比一个孩子的未来而言,这样的回报显得微不足道。镜头背后的光鲜生活,并没有为这个正处于拔节生长期的孩子带来更多的成长滋养。网红于他而言,不仅没能带来更好的教育与矫治机会,被既定脚本安排的生活或许已经给他的未来造成不可逆转的创伤。

需要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被卷入造星的行列。在视频平台上,有的牙牙学语就在镜头前打扮换装,有的模仿大人流利地讲出搞笑段子,有的在吃播、带货中大显身手,可谓内容千奇百怪、手段五花八门。相较如实记录孩子的成长,合理挖掘儿童潜能,那些破坏生活、耽误学业的网红包装,无疑将对幼小心灵造成巨大伤害。此外,这还为那种以为只需搞笑搞怪就可以挣钱的不良风气推波助澜。不去辛苦付出的人生没有结果,没有努力奋斗的人生没有未来。当未成年人不再崇尚“知识改变命运”,不再愿意掌握安身立命的技能,哪怕成为网红,终究只是明日黄花。

网红制造者,应该醒一醒。家长老师,更要负起责。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该冷静一下。“小马云”们之所以能大火,除了资本加持,也是围观者的“功劳”。或许当人们不再追逐这些“博出位”的网红,范小勤的悲剧才会真的消失。

这正是:资本无情感,人心有底线。

【责任编辑:白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