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心之所向,披荆以往,上大博士生的选择与坚守!

来源:上海大学2021年02月22日

硕士阶段对科研产生浓厚兴趣

不断求索、自强不息

毕业后继续留校读博

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从应用经济学到企业管理

再到管理科学

拥有本硕博跨专业背景的他

发表过多篇优质论文

收获国家奖学金和学业一等奖学金

他是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2018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博士研究生邓年奇

人物简介//

邓年奇,中共党员,管理学院2018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是范小军教授。在上海大学就读期间,专注于市场营销领域的探索,主要研究数字营销和营销伦理方向,擅长实验、问卷等实证研究方法。以主要作者身份发表7篇SSCI期刊论文,其中包括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和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等FT50和ABS3星期刊。课程学习成绩93.25分。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钱穆先生在《人生十论》里写道:“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邓年奇,他所向往的正是一个在科研中不断寻求自我超越的人生。决定读博时,科研种子就已经在邓年奇的心中悄悄萌芽。他的导师范小军教授还记得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这个报名截止前三天才联系他的学生,眼神却是异常坚定。范老师回忆道:“年奇联系我时非常迟,但是意愿很强烈,我们的谈话也进行得很愉快,当时我就决定只要他能通过考试就录取他”。

对邓年奇来说,范小军教授的言传身教也非常关键。他说:“范老师循循善诱,当我懈怠时,他会劝说我不要忘记初衷,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导师的充分信任,也给了邓年奇展示的机会。在师门讨论会上,导师经常鼓励邓年奇对其他同学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让他的研究性思维得到很大锻炼。

邓年奇与导师讨论毕业设计

科研当然不会一帆风顺,每当遇到困难时,邓年奇总是习惯沿着泮池边走边想,直到有思考方向才会心情舒展。导师布置的任务,邓年奇会花大量时间确定好思路,然后集中精力去解决最难的部分。“先解决掉瓶颈,就能有心力从容考虑其他问题。”他说,“我的做事方式倾向于先做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先难后易、先苦后甜。”

心存敬畏,常怀感恩

邓年奇记得一位华人营销学者曾说过:“在读文献时要看到人家的优点,找到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心血,能发表出来就说明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邓年奇觉得,对待科研要有敬畏之心,要多参加学术会议,听听前辈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同理心很重要。

而对于文献里提到的局限与未来方向,邓年奇也有着自己的看法。“针对发在TOP期刊上的文献,作者们已经将该研究问题挖掘得较为全面透彻。那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寻找创新点上。”所以,他非常注重问题导向,“想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首先要发掘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邓年奇参加学术论坛(第二排左起第六位)

在师门讨论会上,他也经常与同学们分享要注意发掘问题。只有注重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把事情做好。“一开始导师建议我向A1类期刊投稿,我还有些不自信,因为全球有几百所顶级商学院,而A1类期刊只有50本左右。” 在导师的劝说下邓年奇决定尝试,他的论文总共经过四次重大修改和两次小修,邓年奇极其认真地对待每一条修改意见。最后,论文成功发表在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上,这极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实际上,在邓年奇所发表的论文里,除了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外,每一篇都经历过几次投稿失败。而他却说:“投稿被拒也不能灰心,要对自己做的东西有信心。”

邓年奇发表的论文



热爱生活,真心待人


生活中的邓年奇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早上到实验室,他会为自己泡上一杯红茶,然后有条不紊地开始一天的工作。“从研究生开始,我就有每天读文献的习惯。”他说。

在同学眼中,邓年奇是个“暖男”。闲暇时,他会去钱伟长图书馆看“闲书”,最喜欢历史和战争题材的书籍。日常生活中,他真诚友善,乐于助人。“邓年奇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从未缺席。”2018级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徐书会同学说。邓年奇的同门师弟还告诉我们,“师兄在组会上乐于发表观点,他总是想办法为我们的研究模型提出优化建议,并且毫不吝啬地夸奖我们,鼓励我们要有信心。”

在新的一年里,邓年奇有两个愿望:“第一,希望可以找到一份心仪的教职,继续把我的科研探索之路走下去;第二,是希望身边的朋友都能达到各自的预期,一切顺利。”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