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温暖了别人,自己的世界才会更精彩”

行走在公益路上的“轮椅女孩”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李青 刘艳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2月19日

    李欣霏不希望自己的故事渲染着悲苦的底色,她希望自己成为温暖他人生命的一束光。

    事实上,她比很多人能够想象的走得更远。

    小时候的李欣霏活泼可爱,酷爱舞蹈。5岁那年因跳舞摔倒,脊椎错位导致高位截瘫,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踩着舞步蹦蹦跳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不得不依靠轮椅行动的女孩。

    这场意外,打破了原本三口幸福之家的美好与宁静。李欣霏一度感到无奈、彷徨、恐惧,甚至有些自暴自弃。坚强的父母选择接受现实,他们在欣霏面前,从没有表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父母的坚强和乐观影响着她。父母带着她到北京等地四处求医,3年漫长而又艰辛的求医路,没有治好她的病,却医好了她的心。

    她变得愈发开朗,成了病友们的开心果。从医院回家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上学,因为她知道梦想就在前方,需要自己加倍努力。

    “记得上学的第一天,我穿着新衣服,抱着心爱的书包,妈妈推着我来到了学校。一路上看到路人投过来赞赏的目光,别提有多兴奋了。”李欣霏回忆。

    校长的一句“我们不会让一个怀揣梦想的孩子失学”深深地印刻在她的心里,这句话也成为她不断前进的动力。从那天起,李欣霏开始了艰难而快乐的求学之路。

    她的身体状况毕竟与常人不太一样,抵抗能力差,最怕感冒之类的病,那样会引发神经痛等并发症。疼痛的时候,她尽量坚持不吃药,因为她知道身体会产生耐药性。

    她时常带病坚持上课,高考前一个月,她连续感冒3次,为了心中的梦想,她咬牙坚持了下来。有时因治病耽误了学业,老师们也会给她单独补课。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之时,同学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我觉得自己的遭遇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已,适应就好了。也没什么可抱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强自立。”李欣霏说,“生活虽然充满艰辛坎坷,我却感觉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快乐的,因为有国家政策的保障,有社会的关爱,有无私奉献的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有爱我的爸爸妈妈的呵护”。

    “能在我喜欢的城市上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心理学专业,是我梦寐以求的。”李欣霏谈到报考鲁东大学的初衷时说,“我接触到许多与自己状况相似的人,有些人不是被身体打垮了,而是被心理打败了,一时间走不出来,不能正确面对人生。我认识到心理辅导的重要性,所以选择了学习心理学专业,以便用学到的知识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让他们从心理上强大起来,重新回到社会中,成为有用的人” 。

    鲁东大学得知李欣霏的情况后做了精心的安排,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为她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在教学楼、宿舍公寓等处修缮无障碍通道,为她准备独立的宿舍,让她和陪读的妈妈住在一起。入学后,学院为她申请了助学金,帮助她解除后顾之忧,让她安心学习。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大学期间,李欣霏边学习心理学边做公益,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实践自己学到的心理学知识,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回报社会。

    她参加学校心理健康协会,并担任学习部部长,带领同学们到烟台市特殊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同学们深入了解特殊儿童和公益事业,并用她自己的经历告诉那里的孩子们要自强自立,好好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一时,李欣霏到北京新起点公益基金会,担任脊髓损伤生活重建训练营的志愿者老师,帮助全国各地的几十名伤友实现生活自理,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

    “他们和我一样,对他们的难处,我感同身受。我就是想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学会自理,激励他们找回自己的人生价值。”李欣霏说。

    大二期间,她利用周末、节假日的时间,带领一支由残障群体组成的团队,跑了北京城区的60多个公共卫生间,实地考察、测量,推动北京路边公共卫生间的无障碍改造。

    “其实,各地的公共卫生间都设有残障人员厕位,但是大部分设计不是很科学。有的斜坡很陡;有的通道比较窄,轮椅不容易进去;有的空间不够大,轮椅转动不方便;有的扶手设计不合理……” 李欣霏介绍。

    她翻阅了大量国内外的参考资料,寻找各类需要使用无障碍卫生间的人士去体验、反馈,提出最优改造方案,并为中国公共卫生间无障碍设计标准提供参考。

    上学期间做公益活动,合理分配时间很重要。时间对李欣霏来说总是那么宝贵,她总觉着时间不够用,总觉着有许多事情要去做,除了学习,休息日、节假日她一直在为公益活动忙碌着。

    2020年元旦放假期间,李欣霏去北京做关于公共卫生间无障碍改造工作的年度汇报。由于一直在准备期末考试,汇报用的PPT没有时间做完。汇报前一天下午4点考完一门课程,她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烟台机场,候机和飞行途中打开电脑继续做。

    “由于飞机晚点,到北京机场已经是深夜1点多,我竟然是在飞机上跨年,真的好兴奋啊。”李欣霏回忆。下了飞机,她又打开电脑,重新检查修改要汇报的内容。早上6点,她坐上最早的一班地铁去汇报。到了晚上,她拿出课本复习功课,第二天急匆匆赶回学校,参加另一门课程的考试。

    “后来,北京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无障碍专项改造,看到自己能为无障碍事业做点事情,为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无障碍建设及城市文明建设作出的努力,感到很欣慰。”李欣霏说。

    助人自助,这是李欣霏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提升自己的过程,鼓励别人的同时也激励了自己。在志愿服务中,她一次又一次感受到强烈的自我存在,从中收获特有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期间,李欣霏也没间断做志愿服务。除了接受学校线上课程的学习,她参加了“瓷娃娃”公益基金会的“一对一”帮扶计划志愿活动,当起了孩子们的语文老师,线上进行一对一上课、辅导。她时常会用自己的经历去辅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热爱生活的信心,鼓起面对挫折困难的勇气,帮助他们学会学习,不断积蓄自我成长的能力。

    “面对社会和无数人的无私关爱,当我有能力回报一点点时,我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只有温暖了别人,自己的世界才会更精彩!”在李欣霏看来,命运依然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正确面对,自强自立,懂得感恩,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在某些时候,赋能比救助更有意义。”随着公益路越走越远,李欣霏对公益活动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那些与我有同样经历的人来说,救助只是解决一时之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帮助他们掌握生活生存技能、为他们赋能才是长久之计”。

    “我想利用寒假这个空闲期,好好学习,准备考研。”谈及今后的人生规划,李欣霏说,“公益已经深深扎根在我的生命中,我愿用我的青春推动小小的变化,见证小小的成功。将来,我也许会从事教育、研究工作,或许从事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都会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一定将公益活动进行到底,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李青 刘艳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刘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