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锐评 >正文

把年过好,就是最浓的年味

作者:南方都市报 来源:南方都市报2021年02月14日

春节,是一年之中最被华人所重视的节日。而年味,则是这个重要的节日中,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

何为年味?

搜索引擎给出的定义是,年俗的味道,但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成长经历的人而言,即便是年俗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同样是团年饭,不同地区的菜品和吃法都不一样,以广东为例,即便是一个省,潮汕人和广府人的年夜饭,亦不尽相同。同样是摆年花,花的品种、摆放方式各地均不相同,广东人在年花之外还执着于摆一盆年桔,取大吉大利的意头。

同样是过年装饰,各地发展出了完全不同的风格,除夕前夜,山东一名网友上传了家门口拍摄的一段视频,视频中有绕房三圈的彩灯,旋转的大红灯笼,变色彩灯组成的闪耀福字,以及五颜六色的年宵花,被网友戏称为“年味气氛组冠军”。视频中彩灯装饰戏份很多,但也有很多地区,过年装饰中几乎不用彩灯。至于写春联和拜年讲的吉祥话,讲究则更多,差异也更大,甚至每家每户关于年味都有各自的坚持与传承。

“年”无形无色,更没有确切的味道,对于更多的人而言,年味显然不仅限于年俗本身,而是由一系列特殊的仪式感所营造、由各人的新春回忆来填充的过年氛围。年味,既是春节气氛的表现,也是人们关于春节的情感载体。

关于什么是年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对于老人家而言,年味可能是记忆中的爆竹声,是贴在门上的福字,是摆满屋子的年花,是一家人齐齐整整地吃一顿团年饭;对于小孩子而言,年味是新年穿上一整套新衣服,是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去亲朋好友家拜年,是一封封用红封包装起的压岁钱。

年味是因人们对于春节气氛的追求和唤起而产生的,也会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而有着或多或少的改变。农耕时期,鞭炮最初是因为声音响亮被认为能驱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而在新春之际燃放,此后,“爆竹声中一岁除”的习惯逐渐演变成去旧迎新的年俗。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尤其在都市之中,住宅越来越密集,鞭炮的安全性、带来的环保问题以及噪声污染等,都令其不再适合作为春节的“固定节目”,这一年俗也开始悄然转变。

十几年前,在部分孩子的新春回忆中,声声作响的已经不是鞭炮而是沙炮;近年来,沿海的年轻人又兴起去海边,以安静的冷烟花代替鞭炮,庆贺新年;还有部分仍执着于鞭炮的人,在家门口挂上了电子鞭炮,以固定的形象来彰显其中的仪式感。过年必不可少的红包,也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和支付习惯的改变,有了新的承载方式,以往习惯于将崭新的现金放入红封包内,在面对面拜年时派发,现在在社交媒体上即可实现,红包同样可以有不同的封面设计、塞进不同的金额,甚至不再局限于长辈对小辈的祝福与期待,而发展出了新的用途。

新年味载体的出现,并不会让原有的年味变淡,只是为年味提供了多一种可能,每一代人的年味也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逐渐形成的。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代中,对年味的追求,亦可能会有微妙的不同。以往,对于年味的展现,更多是在面对面的相聚聊天之中,如今,更多可能是在社交媒体的朋友圈中。

年味究竟是什么味?一千个人心中可能有一千种味道,不尽相同,也不必相同。在不为他人带来不良影响的基础上,对年味的不同追求都值得相互尊重。只要能让自己感受到安心和温暖、喜庆与欢乐,把年过好,就是最浓的年味。

【责任编辑: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