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想到ta这么好看!
你看过最“土”的一部剧是什么样子的?
漫天黄沙、乡音厚重、穿着简朴……这是一部单看剧情简介和剧照,找不出任何爆款特质的剧。但是,就是这样的一部“又红又专”的扶贫剧,成为了2021年开年最大的黑马。今天,让小青梅来带你走进《山海情》吧!
1997年,戈壁沙滩,扶贫。
2016年,塞上江南,小康。
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到宁夏平原的闽宁镇,历经了20多年的时间,我们在最近大热的电视剧《山海情》里,看到了这一场从无到有的波澜变迁。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1996年的西海固,那就是,“穷”。
有多穷?
“锅里没粮、锅底没柴、缸里没水、身上没钱”是当时西海固人的真实写照。不同于宁夏平原,西海固深处大山沟,长期干旱缺水,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曾经的西海固,被联合国列入“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村民口中的西海固
严重缺水,仅剩的水也是苦的;为了活命,拿女儿换一口水窖和驴;兄弟三人合穿一条裤子……这些我们不敢想象的事情,却在曾经的西海固真实发生。
因为穷,山里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更待不住。
扶贫扶贫,究竟怎么扶?
事情在1996年出现转机,党中央做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福建开始了对宁夏的对口帮扶。
宁夏为山,福建为海。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于是,跨越2000公里的山海情的故事,就此展开。
国家决定把西海固的老百姓迁到黄河的戈壁滩上,然后再把黄河水引过来,让大家在这里开荒建设家园,这也就是“吊庄移民” 政策。
可是,当时的村民们因为各种原因,宁愿守着穷窝过一辈子,也不愿冒险去他乡拼好日子,当时的戈壁滩也一片荒芜,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想“吊庄”,谈何容易?
于是,以剧中马得福、张书记为代表的基层干部以身作则,带领村民们积极移民,在戈壁滩上重建家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书记亲眼看到村民吃光了扶贫用的珍珠鸡后深知,想要精准扶贫,必须要让村民们,有技可用,有技可施,有钱可赚。
1996年11月福建和宁夏20多个省级部门,80多个县级部门结成了帮扶关系,110个闽宁示范村由此诞生。
《山海情》中,帮助闽宁村发展菌草和菌菇栽培产业的福建专家凌一农,为了帮助当地的菇农致富,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自掏腰包贴补差价,为了保护村民的利益,与不良客商对抗导致肋骨骨折……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山海情》用它最质朴的言语为我们一一呈现。
短短24年,先后有11批183名福建挂职干部来到“西海固”,还有专家院士、志愿者2000多人,他们一起,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那一片飞沙走石的戈壁滩上,艰难的开拓出了新家园
这部剧不止背景是真实的,剧中的许多人物在当时也能找到原型。
最早亲自动员涌泉村搬迁的张树成书记的原型是李双成。他心里装着人民,被领导骂后又回到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陪村民们在戈壁滩上开垦土地,盖房子。
后期的闽宁村因管辖混乱而出现重大管理危机,张书记主动请缨,接下了这烂摊子。他为了让扬水站早日竣工,亲自做搬运工……完成这一切之后,他却在工作途中出了车祸,因公殉职。
福建专家凌一农的原型是福建农林大学的教授林占熺,也是中国的“菌草之父”。
1986年他发明了可食用、可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的菌草;林占熺搬到涌泉村后,手把手教村民种植双孢菇,发展庭院经济;后期菌菇市场饱和,菇价大跌,为了让村民继续种菇养活生计,林教授带着学生去全国跑市场,帮卖双孢菇;结果运费储存费等太高,给不了村民许诺的每公斤两块钱售价,林教授自掏腰包,补贴给村民……
完成了他的任务后,林教授偷偷离开,完成他去新疆研究菌草的终极理想。
在山村小学奉献了一生的白校长的原型则是无数在支教事业中,播撒了自己全部热血和青春的老师。
深知知识才能改变下一代命运的白校长,极力阻拦未满年龄春玲被父母送去福建打工的,甚至与家长发生冲突,眼镜被打碎,他说:“我不想留遗憾。”他为了满足孩子们去参加市里合唱比赛的愿望,不惜违背规则,卖掉福建支援的电脑,给孩子们买校服、修跑道……
当孩子们稚嫩的歌声在台上响起,我们好像看到了真正的春天。哪怕最后白校长被撤掉了校长职位,他也无怨无悔。
现实中,还有无数个足以震撼人心的扶贫故事,在当年的西海固上演。
有人说:“我们从未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但是我们在剧中感同身受。”唯有真实最能打动人心。《山海情》为什么打动人,不正是因为他的真吗?剧里的每一位人物都有原型可对照,每一句对话都符合人物、环境,每一个场景都用心良苦……
本质上来说,大多数《山海情》的粉丝都是“扶贫圈”外的年轻人,贫穷已成历史,扶贫也遥不可及。而《山海情》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告诉我们,扶贫不是数字,更不是政绩和口号,它是一粒粒沙,是一场场风暴,是真切的鸡零狗碎和处处碰壁。
《山海情》就这样用一个时代的切片,讲述了一个属于中国的扶贫缩影。
一个艰苦、卓越、激情,却又未被人广为传颂的时代,或许这也就是《山海情》存在的意义。
这里没有宏大的场面,但这样细腻、真实、感人的时代组曲,却给人一种“史诗”般的宏大感。它记录了建设家乡的故事,它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如今我们所在之地,曾经的样子;如今我们所得之物,多么来之不易。
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来说,想要知道祖国的过去,展望祖国的未来,不单是简单的几句话,更是可以在这部优秀电视剧中去找寻的。
山海情,它值得一看。
写在最后:
《山海情》中有一集的对话很有意思,马得福当时一面焦虑于村民们卖不出去的菌菇,一面应对着上级要求的报告会,十分动摇,问白校长:是选独木桥,还是选高速路?
白校长回答道:“独木桥看起来危险,但却让人警觉,高速公路快,但也容易让人懈怠,发生重大事故。”
故事的最后,马得福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带着各家的孩子回到涌泉村,凝视着这一片绿水青山,如今的这些,又何尝不是当年的他们在独木桥上,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