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学习 >正文

红色地标

四战四平 63天血染黑土地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2月04日

    四平战役中,牺牲职务最高的将领是辽吉纵队独立一师师长马仁兴。四次战役,他参加过三次,在攻坚战中不幸中流弹牺牲,年仅43岁。四平战役纪念馆提供

    扫一扫 看视频

    “四平守军甚为英勇,望传令奖励……化四平街为马德里。”进入四平战役纪念馆的序厅,红色背景墙上,当年毛主席给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的指示电文把参观者一下子拉入那段历史。

    四平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因“四战四平”而闻名。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国共军队四次大战于四平,争夺这个咽喉要道。一战四平解放战,二战四平保卫战,三战四平攻坚战,四战四平收复战。其中四平保卫战和四平攻坚战规模之大、战况之惨、伤亡之众,震惊中外。

    据记载,当时国共双方集结兵力94万余人次,总作战时长累计63天,东北民主联军最终以伤亡4万多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6万8千人,最终在1948年完胜夺取四平。

    拉开辽沈战役序幕

    四平战役纪念馆战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宇明,研究和挖掘四战四平已经30多年了。在她看来,四平战役为共产党赢得了战机、民心、根据地和军事力量,拉开了辽沈战役序幕,奠定了解放东北乃至全中国的重要基础。

    早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就论述了东北问题。他对全党说,“从中国革命的最近与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把现在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基础。”

    当时东北地区军工、铁路等设施完备,重工业发达,进可攻、退可守,是个“金窝窝”。张宇明解释,四平地处沈阳与长春之间,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掌控四平就掌控了北满地区的大门,是实现以打促谈、以战促和的关键所在。

    1945年12月,美国特使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处国共关系,很快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但蒋介石认为东北是主权接收的外交问题,不是内政问题,拒绝谈判东北停战,并继续增兵东北,抢占各个军事要地。

    张宇明说,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制定了“以打促谈”的斗争方针,表面上是军事斗争,实质上是政治斗争。毛泽东的战略意图是,力争占据长春,在谈判桌上有谈判的资本。而四平是守卫长春的屏障,因此,党中央决心在四平打一仗。

    当时,在重庆的蒋介石也同样关注四平并声称,“不拿下四平,不停止战争,不打到长春,不商谈和平”。

    鲜血染红的青春

    四战四平战役中第一战和第四战时间较短。

    二战四平发生在1946年4月18日至5月18日,也称之为四平保卫战,是四战四平三攻一守中,唯一守城的一战。

    三战四平也称四平攻坚战,从1947年6月11日战斗打响,持续到6月30日结束。这一场以巷战为主的城市攻防战,是四战四平战役里双方打得最惨烈、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战。

    在四平战役纪念馆中,有一处是四平攻坚战中天桥一战的复原景观。在这场惨烈战中,天桥是一个制高点,东北民主联军向天桥进攻时,国民党军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豆从制高点倾倒而下,东北民主联军战士纷纷摔倒,仅十几分钟就伤亡了五六百人,血流成河。

    景观复原的地面上铺成的红色大理石,象征着东北民主联军战士血流成河,而两侧的马蹄石正是当年铺在天桥上的石头,它曾浸泡在东北民主联军的鲜血中,如今成为天桥之战的历史见证。

    《百年四平》作者王海泉认为,四平攻坚战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大规模城市攻坚作战,东北民主联军伤亡惨重,但为四平收复战和辽沈战役积累了宝贵经验。

    据了解,在四平战役中,东北民主联军共牺牲1万多人,有师长、团级干部、营级干部,还有很多很多没有留下姓名的年轻战士,英魂永远留在了四平这片黑土地上。

    1951年,四平市政府将1万多具烈士的遗骸掩埋到四平烈士陵园的无名烈士墓中。

    在四平战役中,牺牲职务最高的将领是辽吉纵队独立一师师长马仁兴。1938年,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义无反顾加入中国共产党。四战四平战役,马仁兴参加过三次,在攻坚战中不幸中流弹牺牲,年仅43岁。

    战斗英雄王西兰,牺牲时只有23岁。在攻坚战中,他腿部中弹,左手掌被击穿,耳朵被震聋,右臂也被炸飞,就在这时他腹部又不幸中弹,他继续战斗,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纪念馆保存的史料中,有照片的烈士仅有62位。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烈士名叫盖国英,牺牲时只有18岁。

    让年轻人真正走进历史

    “四战四平的历史,距今已70多年了,如果只是空洞地说教,年轻人不会真正走进这段历史。”四平战役纪念馆讲解员袁源说,无论为成年人还是孩子讲解,都要触动他们的心灵。

    每次讲解时,袁源会从一位英雄、一件文物、一首诗或是一幅照片讲起,把参观者自然带入那个硝烟滚滚的年代。她还会给青少年介绍当时的军服、草鞋,让他们了解当时生活的艰苦;对比东北民主联军与国民党用过的武器,引导学生们去思考,为什么武器相差悬殊,东北民主联军还能取得最终胜利。

    工作15年来,袁源进行了5000多场讲解,把四战四平的时代精神传讲给了不计其数的青少年。

    袁源在家里经常背诵解说词,对女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妈,我长大想当一名军人,死都不怕。”女儿刚上小学时说过的这句话,袁源一直记得。现在,这个10岁的小女孩也成了纪念馆的小志愿者,长大后当兵是她的理想。

    四平市委党史研究室的90后张冬雪从四平战役的历史倾听者成长为传播者,她的家在梨树县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旁边,从小就听大人讲这段历史。

    她的同事牟哥,参观过8次四平战役纪念馆。他还记得第一次参观纪念馆时的心灵震撼:“带着庄重的心情走进去,带着感动的泪水走出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