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研究 >正文

深刻理解和把握增强综合素质的科学要义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年01月29日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周利生,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艺术学院讲师 黄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设计和重大部署,并且紧紧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时代主旋律,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新时代的重大教育实践课题进行了系统深刻的回应,提出了“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揭示出其中的内在意蕴,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增强综合素质的科学要义,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其思想精髓落地生根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

综合素质是一个开放性的、统合性的有机概念体系,由多种成分组构而成,涵盖了多重维度。众所周知的“木桶效应”,充分论证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科学性、合理性、关键性。譬如: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的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就包括了“德智体美劳”等五个维度的内容。具体而言,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解答:

一是,知识见识与思维能力。综合素质是一种系统性的能力结构,知识的积累、见识的加深拓展是综合素质的基础性要素之一。一个人只有达到了一定量的知识储备,才有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可能性。知识见识与思维能力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发展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知识见识的增加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思维能力则是指我们通过所学的知识和所拥有的对事物本质的识别能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比起知识的累积来说,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一种思维能力更重要。因为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往往“不是我们的才能,而是我们如何运用才能”。

二是,个性发展与身心健康。个性发展与身心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每一个人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要保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只有个性发展与身心健康相互协调的发展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发展。

三是,品德修养与人格完善。正所谓“人无德不立”,品德和修养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避无可避的人生第一门必修课。在综合素质能力结构中品德修养与人格完善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构成要素。而就人格(personality)来说,最初来源于古希腊语,也是一个由多种成分组合而成的整体性概念,主要包括性格和气质两部分。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等特点,人格的完整与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稳定是人格的一大特征,但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是,人格也是一种稳定性与可塑性共存的统合性概念。

二、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我们国家已然成为了一个拥有着“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的教育大国。然而,“经历了量的快速扩张,质的提升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受教育人数量的大幅提升中伴随着教育质的提升困扰,如何突破质的提升瓶颈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所必须关注的点。追本探源,大学生综合素质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知识累积与思维训练之间的失衡

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教育理念中对知识学习的重视大于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知识的累积得到了高度重视,但与之相匹配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却被忽视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有些大学生有很丰富的知识储备,但是思维能力很弱,按图索骥的无奈时有发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待提升。

(二)个性发展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失衡

时代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之中“智”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体育、美育、劳育的关注度却大不如智育。机器人编程、奥数、英语等等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然而对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和心理健康、通过劳动提高动手能力却鲜有人问津。个性发展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失衡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三)专业精进与人格塑造之间的失衡

“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人格的塑造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专业精进与人格塑造之间并没有找到平衡点。我们可以看到,专业精进与人格塑造之间的失衡的恶性案例时有发生。基于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长点的增强综合素质向度才更加凸显其存在的科学性与必要性。

三、增强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

(一)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产生和保持是一个漫长、复杂、多变的系统化、立体化的互动逻辑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网络系统,包括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解析——问题新解——验证实效”四个环节和步骤。创新思维的发生动机、条件、机制、实现方式、思维结果等影响、制约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辩证逻辑关系。创新思维的产生需要在丰富的知识积淀基石之上,打开广阔视角、大胆逾越常规,激发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灵感、新办法。培养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多重维度进行综合探索。首先,避免思维定势。思维僵持与固化是创新路上的主要障碍,需要激活更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向度(灵感、直觉、想象力)。其次,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搭建万众创新的广阔舞台,寻得一种宽松的创新环境支持,鼓励人人参与创新。最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热情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勇气,将“我不行”切换到“我相信我能行”模式。“有真正兴趣和热情的人才会成功”,究其原因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拥有热情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动力,可给予我们无限的创新和参与挑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热情是具有感染力的,并且又是防止意气消沉的最好保障”。

(二)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健康问题对于人类文明的赓续发展、世代传承、生生不息具有非比寻常的不凡意义。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与理解有其鲜明的时代印记。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于健康问题的讨论,不再拘囿于“肌体功能发挥正常”,已经从物质性领域进阶到了精神性、社会性层面,这一古老的话题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涵义。健康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体系,需要通过多维向度来理解把握。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等等都是我们可以追求的多维健康目标。从1951年第一份《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的颁发到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再到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先后颁布实施,“健康第一”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文件中的一种思想,而是一种自觉践行并内化、固化的健康生活思维模式。“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将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新时代大学生应该秉持“健康第一”理念,加强体育锻炼,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强健体魄、锤炼意志;保持修身与修心并重,维护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增添个人魅力。

(三)提高审美素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人们充满了对美好人格、美好生活、美好社会的美好憧憬和向往,拥有美丽心情和美丽人生是每一个人的共性诉求。美是生活的基本要素,存在于几乎所有领域之中,生活中从不缺乏美,缺的是善于挖掘、发现、感受美的眼睛,因为美或不美归根到底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情感、情绪的体验。美的本质其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天地之间,所有琳琅满目、俯拾即是的美好,都经受了心灵的创造性转化。我们需要唤醒审美感觉、强化审美认知、提高审美鉴赏力,去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展示美、体现美。总之,广大青年大学生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养,从而为增强综合素质带来裨益。

(四)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源头活水,“整个所谓的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财富。个体维持自我生存和促进自我发展的目标必须要靠劳动这一路径来实现。按照传统分类,劳动分为脑力和体力两种。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展现的精神面貌、状态和品质统称为劳动精神。不同的时代对劳动精神有着不同的诠释,在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引领之下,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广大青年大学生要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为劳动价值导向,坚守劳动初心,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维护每一位劳动者的劳动尊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将勤勤恳恳、诚信踏实的劳动精神践行于每一次劳动过程之中。

综上所述,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向与逻辑归宿,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外在表现。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就是要求我们多维度、多方位地锻炼和培养人才,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够满足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伟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责任编辑:梅潇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