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研究 >正文

罗卫东:城市有大脑,人民更幸福

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2021年01月07日
导读:以人为本,数字赋能,是城市大脑通往幸福城市的密码。如果它还能赋予每一个居民拥有对城市有所贡献的意愿或动力,与城市管理者们同向而行,那么这将是迈向幸福城市值得期待的新故事。

城市有大脑,人民更幸福

2021-01-05 11:22:05

来源:新华社

瞭望东方周刊


以人为本,数字赋能,是城市大脑通往幸福城市的密码。

文│罗卫东(浙大城市学院校长,杭州城市大脑研究院院长) 

编辑:黄琳

8月17日,北京市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展示体验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向参观者演示“城市大脑”系统在城市中的应用(鞠焕宗/摄)


城市的核心是人,人的本体意义在于追求幸福。以人为核心,容纳和助成幸福的达成,是城市存在的意义,也是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二之选。

今天,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知与能力,已不同往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新月异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频繁冲刷着生存与生活。时代在催问:如何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让城市居民的生活更有品质,成就一座幸福之城?城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幸福作为一种感受、作为一种能力提供支撑?城市和作为人的主体如何形成一种良好发展的互动?这是城市治理能力的讨论,也是居民幸福感的关切。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智慧化城市治理,是增加城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杭州,关于城市数字治理的“城市大脑”建设提议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认同,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开始了杭州的数字化探索方案。这使得杭州——这个连续多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天堂之城,提供了一个从城市大脑通往幸福城市的现实案例。

幸福之基

2016年12月,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阿里云创始人、城市大脑的架构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和无人机教父、亚马逊机器人Kiva系统创始人菲罗·安德烈(Raffaello D′Andrea)教授进行了一次有关智能硬件的对话。这是王坚院士首次在公众场合谈到区分人工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必要性

鉴于世界各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大挑战,这些挑战也带来了一个难得机遇,那就是利用机器智能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许多重要的问题。王坚院士曾感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从南极到北极,而是从红绿灯到交通道路摄像头,它们在同一根杆子上,但从来没有通过数据被连接起来,道路摄像头看到的东西永远不会变成红绿灯的变换。数据不通,交通不畅。

城市大脑要做的,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利用丰富的城市数据资源,对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解决靠人脑无法解决的问题,有效调配公共资源,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带着这份思路,“城市大脑”创新助推成就了杭州的“数字经济第一城”、“数字治理第一城”的实践。

城市数字化促进了杭州的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在杭州,通过“城市大脑”这个系统化载体,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有了耦合的路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杭州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逆势增长了10.5%,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2019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3795亿元,占GDP比重为24.7%,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城市大脑建设以问题为导向,迄今先后推出的48个场景应用,呼应城市治理的“痛点”“堵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畅快出行”“先离场后付费”“多游一小时”“先看病后付费”“医院周边治理”……均折射了城市个体的视角。“城市大脑”主创思路由人本为起源,再以系统化数字方案集成城市的感知能力,也就满足了城市助力幸福的基础条件。

2020年5月13日,杭州,依托杭州“城市大脑”的“民生直达”“亲清在线”双平台在江干区残联率先试点上线

延误指数

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在杭州已成为共识。杭州2016年率先提出建设城市大脑,是为了有效解决城市拥堵问题。而城市交通满意度,是一个城市居民测量幸福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交通拥堵这个“城市病”的感知起步,杭州的城市大脑建设经历了四年。为缓解交通拥堵,很多城市或采用车辆限行、限购等限权方式,或扩建道路、强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来增强交通运载能力。

杭州城市大脑用了一种更智慧的方式,从“拥堵指数”想到车辆“在途量”,想到“延误指数”。从数数开始,先是数清城市在途的车辆数量,用“在途量”来评估城市交通承载能力。由此灵活地判断不同时段、不同路段的道路承载能力,并据此有序放宽限行政策。

杭州机动车保有量是360余万辆,但高峰期的在途量是30万辆,平峰时期只有20万辆。因此,交通治堵的对象不是360万的机动车保有量,而是高峰时期多出来的10万在途量。

由此,杭州推出“非浙A急通车”场景,依据“在途量”提升道路资源的利用率,为非浙A车辆提供通行便利。在人口净增120万、总路面通行面积因施工减少20%的情况下,交通拥堵排名从2014年的第二名,下降至现在的第31名。

其次是数清停车位。医院和商圈周边停车难、秩序乱是城市治理的难点和痛点。杭州以相关医院为试点,数清了周边五百米以内停车场库所包含的车位,并将场库数据感知接入城市大脑,设立起停车位指示牌。如在市一医院,就是数清了周边4个停车场的1293个泊位,通过城市大脑中枢系统实时在线共享。在线下,拆除隔离带,立起停车引导牌,设置限时泊位;在线上,通过医院挂号平台,推送周边停车场信息,并与导航软件合作推送比选最优 TOP5 停车方案。借此均衡泊位使用率,既提高了闲置资源利用率,又缓解了原聚集场所的停车压力。

借助杭州城市大脑数据协同创造的 “延误指数”,其提出源于一个认知,即一个路口堵不堵的评判基础是民众通过该路口对拥堵感的体验。以通畅时段通过该路口的时间为基准,通过路口实时数据的抓取计算通过时间,将延误的时间长短作为拥堵程度评价的标准。根据数据分析,如果延误指数不超过1.3-1.4,老百姓基本上感觉不到;但是若到了1.4-1.5的时候,就会有堵车的感觉,再增加,那么堵车带来的不幸福感就会递增。

创新运用

除了“数字治堵”,杭州的“城市大脑”如今覆盖交通、文旅等11个重点领域,日均协同数据1.2亿条。

新冠疫情期间杭州紧急上线的“健康码”,不仅夯实了城市幸福感的“安全”刚需,也助力杭州成为最早推动复工复产的城市。除满足疫情防控的需求,“杭州健康码”还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功能,帮助市民实现“一码在手,就医全程通”。

营造新型政商关系的“亲清在线”,让助企补贴五秒直达职工账户,再造了流程,经济权益及时得到保障,让职工个体与政府借此机会重新审视建构双方及多方更良好的社会关系。

“民生直达”使“一个都不能少、一天都不能差”的民生数智服务精准达成,赋能基层治理,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社工少跑路”,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得到现实可观的提升。

市场主体在城市大脑产品的应用中也找到了资源配置优化的成果。如酒店“30秒入住”场景的核心是打通公安入住登记、酒店 PMS、门禁、收单交易、OTA预订、酒店直销等六大系统,实现游客快速办理入住,减少前台等待时间。杭州基于城市大脑构建的城市数字化系统与企业系统直连,有助企业平等安全且低成本地共享社会公共资源。市场主体也由此得以在城市大脑的生态中构建数字化运营模式。

这些创新和运用,给幸福城市的民本逻辑起点提供了厚重坚挺的注解。

立法保障

2020年10月27日,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杭州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促进条例》,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第一个城市大脑地方性法规。

《条例》第三条这么描述:“城市大脑,是指由中枢、系统与平台、数字驾驶舱和应用场景等要素组成,以数据、算力、算法等为基础和支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全面、全程、全域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数字系统和现代城市基础设施。”至此,城市大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法律性质得以明确,其服务功能与助成赋能成为当然之义。

杭州依托“一整两通三同直达”的中枢系统,按照“一脑治全城、两端同赋能”的运行模式,实现数据协同、业务协同、政企协同。其中“两端”是指驾驶端和乘客端,驾驶端是指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乘客端是指城市大脑数字界面。

杭州城市大脑数字界面作为触达服务群众的核心载体渠道,以“大集成、广应用”的为目标,围绕统一用户认证体系、统一应用场景入口、统一服务评价体系、统一宣传展示窗口、统一开放运维平台“五个统一”的建设要求,依托城市大脑中枢与技术框架体系,融合杭州办事服务等平台,建构便民、惠企、民生、民意、新闻服务“五个直达”,打造老百姓心目中更加具象、可亲可感、爱不释手的城市大脑数字化服务平台。

截至2020年12月,杭州城市大脑的“中枢系统”已接入385个API(应用程序接口),累计调用量2.3亿次。以杭州萧山城市大脑平台为例,通过“平台赋能、数据赋能、场景赋能、驾驶舱赋能”,意在达到“数据能看、层层下钻、事件能转、应急能战”的能力建设。2019年“8.28”下城区建国北路塌陷事件中,潮鸣街道及时利用街道驾驶舱启动应急响应预案,通过应急指挥功能及时发布疏散指令,短时间内疏散了树园小区受影响的792户居民,以数据的算力和协同争取到“黄金十分钟”,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条例》的第十二条,规定“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在推进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工作中,应当关注低收入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利益,确保决策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透明可释、公平合理,并完善线下服务和救济渠道,保障公民选择服务方式包括传统服务方式的权利。”这无疑为“数字难民”的救济,以及“数字鸿沟”的填补给出了建设性方案和滥用数字权力的约束。

低收入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群体是“弱能群体”,这些群体的幸福感直接影响城市总体幸福度与整体能力。当其无法融入社会生活,无人关心,没有机会,就会感觉到“被城市抛弃”,这与幸福城市构建的初衷背道而驰。无论是城市大脑技术体系中的考量和算法规则设计,还是从法规范意义上的治理层面,城市都需要从一开始就遵循“善治”导向,避免偏离幸福航道。

目前,城市大脑助力幸福治理的场景正在徐徐拉开,据统计,全国约有500多个城市宣布将建设“城市大脑”。

城市有大脑,人民更幸福。如何建设,决定了大脑是否真正“聪明智慧”。以人为本,数字赋能,是城市大脑通往幸福城市的密码。如果它还能赋予每一个居民拥有对城市有所贡献的意愿或动力,与城市管理者们同向而行,那么这将是迈向幸福城市值得期待的新故事。(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方洁博士对本文写作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张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