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无论新闻在哪里,我们只争朝夕,与你亲历

作者:王聪聪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年12月30日

我们

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2020年

我们用镜头记录武汉战疫、西昌山火、北斗三号卫星升空、脱贫攻坚、抗洪……

无论新闻在哪里

我们只争朝夕,与你亲历


“我可以这么勇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宛霏

谢宛霏(右)在金银潭医院与采访对象合影

接到赴武汉通知那天是情人节,我爽约了和男朋友的晚餐。他说,“等你从前线回来给你补三顿”。

在武汉有太多的感动,我看到医护人员为了抢救病人付出的努力,看到志愿者无私的分享,也看到社区工作者、警察等职业的坚守。

我在现场通过影像和文字,将温暖和希望记录下来。我第一次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勇敢,为了拍到近距离的视频,我总要挤到前面,还多次深入金银潭医院ICU。

3月22日,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6楼重症ICU病房内,一位70多岁的患者与来支援的湖北省中心医院护士高继先一起喊出“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有朋友问我,“你怕吗?”我是这样回复他的,“我年轻抵抗力强,即使被感染了也就是轻症,如果被收治到方舱医院还能在里面采访写几篇特稿,康复了还能捐献血浆救几个人”。

3月21日,在金银潭南4楼的缓冲间内,挂着一件由医护人员共同签名的防护服,作为在金银潭医院战疫的留念。

疫情好转,得知要离开武汉时,我非常不舍,总感觉自己做得太少,还有好多人、好多事没来及去报道。回京后,男朋友在援汉返京的隔离点负责医护人员的隔离工作,说好的三顿饭等到五月才兑现。


离山火再近一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林

今年3月底,西昌再次发生森林大火,19人牺牲。这场大火是怎么发生的?19人是如何牺牲的?这些核心问题等着回答,我和两位同事一起奔赴现场。

在跟随森林消防和地方扑火队奋战多日,扑灭山火后,我们又赶到疑似起火点附近的柳树桩。村子旁边的一处山坡,也是19名扑火人员牺牲的地方。

第一次到村里,就被蹲守在此的警察给“护送”了出来。第二天,跟同事打配合,他飞无人机吸引注意,我爬上了满是灰烬的火场。

阿坝森林消防支队指战员正扑灭残存的烟点。截至4月1日中午,该支队负责扑救的火场已无明火。汪龙华/摄

山沟里有牺牲的扑火队员们的遗物:烧焦的鞋子、熔化的头盔、衣服的碎片......再往上爬,还有更多遗物:水壶、鼓风机、更多衣服碎片......爬上山顶,回头就能看到村子和水库——从牺牲地到水库,下山不用半小时,但他们没能逃出生天。

到村里跟村民聊天,知道了事发当晚更多的细节。因为风向突变,发生飞火,扑火队的后撤路线被切断,黑夜中他们失了方向,被大火包围。

火场的灰烬早已没了温度,临近傍晚,地面微凉。我站在火场旁边,想起了前辈们的一句话:好新闻都是走出来的。


小卫星背后藏着“大智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在采访北斗三号卫星导航总设计师林宝军之前,我查了很多专业资料,心想这样的大专家一定张口就是专业术语,到时“听不懂”就尴尬了。

出乎意料的是,林宝军全程都在用各种比喻把小卫星工程的难度表述清楚。他带着我们走进了小卫星工厂里,每一个年轻工程师都认识他,大家就像对待普通同事一样对待他,有人随手拉住他分析技术难点,有人冲他点点头致意。小卫星制作环节,有一个信号检测部分,两名工作人员隔着老远用对讲机测试卫星信号的准确性。林宝军告诉我,“第一次做测试时,你猜猜要几个人?100多个人!”仅一个信号测试环节,从原来的100多号人到现在的两个人完成,背后藏着小卫星团队的“大智慧”。

林宝军喜欢写“藏头诗”,每发射一颗小卫星,他就要作诗一首。他喜欢把自己作的诗群发给好朋友,也喜欢在镜头前充满感情地朗诵。一边朗诵一边解释每一句话的来历以及深刻用意。

我们的采访,最终在对诗歌的讨论评价中结束,林宝军在《中国青年报》文创T恤上写下了对中国青年的寄语,“有担当、真创新、谋跨越”。


“为洪水让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奉献与牺牲,勇敢与坚毅,是我今年参与抗洪报道,在一线采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几个关键词。今年汛期,安徽遭遇长江、淮河“两面夹击”“双线作战”,黄山歙县的高考因降雨推迟。

在安庆市宿松县采访时,我跟随志愿者一起去巡堤,这些90后和00后日夜辛劳,抢着值班。乡镇团干部回忆起前夜转移百姓的惊心动魄,暴风骤雨中,江水一点点上涨,没人敢浪费一秒钟,挨家挨户劝离、搬运家当。

7月22日,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蒙洼蓄洪区,为抵御洪水而垒高的庄台如同孤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在阜阳市阜南县,千里淮河第一坝——王家坝闸再次冲上了热搜。让人动容的是,16次开闸泄洪,当地乡亲们习以为常,他们自称是住在“洪水窝窝里”的人,水来了,就带着些许家具,赶着鸡鸭鹅猪“为洪水让路”,目睹家园变泽国。

在每一处洪水流过和淹没过的地方,都烙下奉献和牺牲的印记,都写下了勇敢与坚毅的故事,也都埋下希望和复苏的种子。


探访花茂村,见证老百姓的小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诗童

今年6月,我跟随中宣部记者团前去贵州进行采访报道,辗转了4个城市、14个村镇,探访什么样的日子才是老百姓真正向往的生活。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遵义市花茂村,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同村民座谈,5年来,这个曾经被称为“荒茅村”的贫困村守住了生态和发展的生命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帮助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在一栋小砖楼前,我偶遇了正在纳凉的村民侯光富。他家客厅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写着他创作的小诗:鸟语催人醒,蛙音伴梦乡,小河绕田野,青山披盛装。虽不比蓬莱,仍可算一方。他说:“这就是我的心声。”原来小康生活对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好到可以写到诗里面。

视频被学习强国首屏推荐,获得了1762万阅读量和48万网友点赞。报道有温度的小康生活,让更多人看见小康生活的美好图景。我想这就是记者此行的意义,也是每一次向着新闻现场出发的意义。


离一线越近,越会忘了自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景烁

连续56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后,6月11日,北京市通报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之后,北京进入“非常时期”,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我们独家专访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当抵达约定地点时,他正在开会;等到会议结束,他又要动身前往某核酸检测点考察。为了抓紧时间,获取更充足的信息,我把采访拆成零碎的片段,在等车空隙、行驶途中、参观核酸检测点间歇,见缝插针地完成。

我目睹了一线专家的工作状态——那天下午,几位联合调查组的专家拉着行李箱准备出发,他们将再赴新发地,在彻底消毒前查证病毒存活和传播的物理环境。这一次,环境卫生领域的专家也加入其中。我们全面多维地跟拍、记录,一个人物采访作出6个短视频、7篇稿件。

约访大人物难,疫情期间的采访和拍摄时间又有限,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这就需要记者准备充分,把握时机,不能寄望于回头消化和补充。有幸参与疫情报道,离一线越近,越会忘了自己。


2021年就要来了

无论新闻在哪里

我们依然

只争朝夕,与你亲历


出品人:张坤

监制:董时 潘圆

策划:王聪聪

记者:谢宛霏 王林 王烨捷 王海涵 张诗童 王景烁

编辑:王聪聪

剪辑:王骏扬

版式:王聪聪

美编:王骏扬

中国青年报社出品

【责任编辑:王聪聪】

无限循环!王俊凯的《摘星少年》!致航天,敬祖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4-24 12:36:20

高嘉朗: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 悦读有YOUNG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4-21 10:12:56

乘风破浪,如何把漂泊的生活过成诗 | 榜样阅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4-15 09:56:39

春天,带着《故宫草木志》来宫里打卡赏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4-08 13:38:52

“戏曲进校园” 浙江工商职院学子学化妆练身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4-08 23:17:11

中青阅读3月推荐书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4-06 12: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