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冰点 >正文

我们应该让互联网远离菜市场吗

作者:魏晞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年12月17日

2020年12月9日,天津,一市民从社区团购电商海报旁走过。(视觉中国供图)



魏晞

互联网和菜市场的较量,正在人们指尖蔓延。

一线城市的白领早被生鲜电商拴住了胃,点击下单,蔬果最快半小时送上门。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家庭,也能在社区团购平台上,以异常便宜的价格,预定生鲜。

北京早市的某个摊主,看到团购页面上,柑橘卖出六万五千斤,嫉妒得把一张轻飘飘的名片用力甩在桌面上,“我多想要有它的销量”。同样是补充维他命C,他当天卖出的橙子,只有600多斤。

过去隔壁摊主压低价,他还能和对方打嘴仗,发泄不满;但和看不见的互联网较量,他气都没地方撒。

有网友担心,互联网卖菜会抢走菜贩子的生计。当互联网成功占领餐桌,那些因补贴而来的低价蔬果便消失不见。

这样的前车之鉴并不难寻。共享单车开始攻城略地的时候,多少城市受过单车围城之苦。外卖平台依靠低价补贴大肆扩张的时候,曾有多少没有证照、制作过程不规范的小店悄然出现。网约车盛行,又是否真正解决了人们打车难打车贵的问题。

但是,我们应该就此让互联网远离菜市场呢?

在我看来,这场餐桌上的战争,至少在目前解决了部分群体“买菜难、买菜远、买菜贵”的难题。

城市里的菜市场拆迁了,老人不得不走太远的路买菜。菜贩子若缺斤少两,多少顾客有时间去菜市场理论一番?如今年轻人走进菜市场,谁还能分清产自江西、四川、云南的各种黄澄澄的橙子,哪种口感最好。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的一个村子,村民以前需要步行26分钟去镇上的菜市场。居家做饭的老人不得不拜托亲友,每周大采购一次,把菜都囤进冰箱里。

新的选择出现了。远在外地打工的子女,可以点击手机屏幕,让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每天都吃上新鲜的蔬菜。大城市疲于加班的年轻人,在菜市场的非营业时间,依然能有菜下锅。疫情期间,当菜贩子不允许出村时,互联网维系了许多家庭的烟火气。

餐桌上也有了更多选择。南方菜市场从没有出现的北方水果,摆到了农村家庭的餐桌上。

柴米油盐那点事儿早该建立更现代、更健全的秩序。每个菜贩子所烦恼的库存问题,大数据能提供更精确的解决方式。饱受诟病的菜市场标价,算法能提供更标准的参照值。

价格一旦固定,互联网平台涨几毛钱都会流失居家过日子的家庭用户。这个群体对价格极度敏感,倘若平台后期涨价,他们也有资源和时间去寻找新的购买渠道。

对于互联网卖菜,我有更高的期待。在社区团购的基础上,农村的物流网络能不能从次日达,升级为半日达,再精准到半小时达。遇到下雨、下雪等极端天气,互联网能不能为城市的出门困难户,提供新鲜的蔬果。

当然,互联网平台也理应接受大众从价格、口感、安全等各方面的挑刺。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又即将吃进嘴里的菜,更加需要食品安全部门监督和把关。政府和互联网平台应定期检测,公布结果,保证每个家庭购买的是品质稳定的“放心菜”。

还应该趁着这次讨论,把菜贩子长期面临的困境摆到台面上。城市管理、摊位租金、疫情,都可能是压倒菜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多个菜贩子告诉我,早在互联网卖菜之前,他们的收入已经一年不如一年。与其担心互联网垄断渠道,不如给个体菜贩子多些租金扶持。

毕竟,作为守擂者,菜贩子有他们最忠实的顾客。那些长期隔绝在互联网之外的老人,依然会乘坐几站公交车,花一分钟站在一筐西红柿前,挑出最红的几个。

这些“懂货”的老年顾客依然坚持他们的阵地,他们让菜市场依然保有烟火气。

在北京某个菜市场,年轻的生鲜平台推销员向卖蔬菜的摊主推销肉禽蛋,向卖水果的摊主推销蔬菜。大多摊主愿意下载软件,他们从几千种商品里,对照着菜市场最低价格,挑选物美价廉的商品。一个“顽固”的摊主看到周围摊主都下载了软件,也随大流尝尝鲜。

而这个向菜贩子推销互联网卖菜的推销员,下班路过小区附近最火的线下水果店时,依然会选择走进去,挑挑拣拣。

较劲在继续,生活在继续。

【责任编辑: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