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理论 >正文

如何以创新培育科技竞争优势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06月08日

贵州贵阳,小朋友在贵州科技馆体验“时光隧道”。新华社发

陕西西安,工人在陕汽集团重卡总装线工作。新华社发

重庆巫溪,薯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在检查马铃薯试管苗的生长情况。新华社发

【智库答问】

本期嘉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王华明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潘教峰

编者按

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国之大事。在6月2日主持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在5月29日给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具体要求、作出重要部署。

当前,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为何进一步凸显?如何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光明智库邀专家深入解析,并请一线科技工作者、科研团队讲述实践心得。

1.我国科技创新进入系统提升关键期

光明智库: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科技发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为何进一步凸显?

王华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5月29日给25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指出的那样,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快速孕育和兴起之中。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长期复杂多变国际环境下,要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大和崇高。

潘教峰:我国科技创新跨越发展的动能在积聚,已经进入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从点的突破到系统提升的关键时期。相应地,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着问题倒逼改革、危机倒逼改革、时局倒逼改革的大环境、新形势。

国际战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科技创新遭遇西方国家源头和应用端“双掐断”的堵截。西方大国对我国的打压和遏制不是偶然的,也绝不是短期的,必将伴随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整个过程。对此,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充分的战略准备。

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国家必须先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才能成为工业强国、世界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必然要求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此,我们需要调整优化科技发展战略,将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统筹考虑,切实解决资源配置重复、交叉、分散、低效等问题,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支撑、财力支撑、物力支撑。

2.原始创新能力仍不足核心技术突破须发力

光明智库: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突破发展制约等方面,我国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不足?

王华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进步举世瞩目,很多关键科技领域正从跟跑向并跑、领跑前进,部分领域已显现领跑态势。但是,在不少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还受制于人,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高,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比例还不高,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还不多,原始创新和引领能力还不足。

我们只有在核心关键领域掌握了自主关键核心技术,才能进入科技强国行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重要讲话中就明确指出的那样,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潘教峰:当前,我国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以企业为代表的创新力量异军突起。但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在创新水平、创新能力、创新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科技创新水平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不相适应,虽然在一些指标上已与创新型国家接近或相当,发明专利申请量、科技企业商标申请量、科技论文产出、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创新指数和竞争力排名大幅跃升,但关键指标仍存在明显差距。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相适应。原始创新能力不强,自主提出科学问题和有效解决实际产业问题的能力较弱,在创新源头上未能掌握先机;中高端科技供给能力仍存在明显差距,关键核心技术“缺芯少基”现象普遍;集聚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不够突出,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存在路径依赖。

三是科技创新体系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协同性要求不相适应。各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相互之间条块分割、资源重复分散比较突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乏力,跨部门、跨领域、跨单位的实质性强强联合较少。

3.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生态系统、文化环境

光明智库:5月9日,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我国近年来有哪些科技创新政策,科技界还有哪些期待?

王华明: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创造有利于发挥科技工作者创造性、积极性的环境和政策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我逐字逐句学习,一些精辟论述记忆犹新。例如,“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等等。

2015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和激发广大科技人员潜心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创业的宽松政策,极大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积极性。但是,相关科技管理部门还需要改变传统观念,使国家相关政策通畅落到实处。科研管理也要更加务实,尊重科研规律,摒弃简单化、指标化、急功近利的人才评价、成果评价等管理方式。

潘教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科技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一是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生重要转变,不再直接管研发项目及经费,整合形成的新五类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顺利实施。二是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进一步强化,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处力度明显加大,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市场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政策助力创新型企业加速成长,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人力资源、研发支出、技术创新成果均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四是人才培养引进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明显加大,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加开放,同时,推进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建设,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建设,科技人员分类评价落地实施。五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三部曲”落地实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进一步畅通。

今后,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举国体制重大优势的新型组织模式,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技术领域与应用领域的良性循环,并坚持开放共赢,面向全球布局创新网络;应进一步建立普惠公平的制度环境,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生态系统和文化环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优化财税、金融等普惠政策,统筹解决好激励创新与宽容失败的问题、知识共享与产权保护的问题,形成敢于创新、便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氛围。

4.坚持问题导向,破除科技与经济“两张皮”

光明智库:我国科技界应该如何奋发有为,在新时代体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

王华明: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主攻方向。立足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更加清楚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加求真务实、力戒浮躁,更加密切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和把握科技前沿发展方向,产学研紧密结合,弘扬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作出应有贡献,把科技创新的“论文”写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征程中。相关科技管理部门要更加尊重科学规律,营造有利于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

潘教峰:要聚焦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强化创新活动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促进一批重点高技术产业进入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

要以自主创新补足关键短板,更好地发挥和巩固优势,形成战略反制。应夯实基础、前瞻布局、系统谋划、久久为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重点在科学重大基础前沿问题上发力,在新科技革命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方向发力,在实现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上发力,在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必争领域发力。

要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恪守科研诚信,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倡导正确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对学风建设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规范兼职行为和待遇。在项目立项、评估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落实评审专家承诺制,大力破除“四唯”。信守科研道德,防范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学术不端行为。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金振娅、张蕾、杨舒、袁于飞、张哲浩、王斯敏、张胜)

【责任编辑:张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