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推荐
2021
02/03
21:01

社科评论|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新时代公共文化治理的再超越

作者:颜玉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公共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正能量为目标,成为我国文化建设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重要途径。

    夯实文化认同根基

    文化认同是行动主体实现价值体认的一种心理活动,既非一成不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通过富有成效的公共文化治理来滋养培育。

    一是公共文化治理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阐释、对革命文化的积极弘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凝练,凝聚了古往今来全体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以此为魂的文化认同将成为国人的思想价值共识和文化行为标准,而由此持续生产出来的价值观普遍认同也直接表征着国人对国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将从中获得无与伦比的强大底气和深厚定力。

    二是公共文化治理要传承、创新和传播中华文化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百年夙愿,文化认同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国民精神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然而,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浪潮让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缠绕在一起,各种思想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对此,公共文化治理应引导人们呵护中华文化的优良基因,使人们在对中西文化的辩证审思中汲取各自的精华成分,借助新兴科技的创新发展来探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式,为新时代文化认同积淀精神力量。

    三是公共文化治理要增强群众文化参与的活力。认同感并非人们凭空产生的固有特性,它是行动主体在日复一日地参与实践中形成且固化于思想意识和行为惯习之中的。当下,随着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日益多样化。在此情势下,公共文化治理需为民众提供符合其特质的文化参与渠道和参与形式,让他们在体系化、规模化的文化参与中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文化理性与文化热忱。这种内在的文化思维模式和文化观念的养成,有利于群众自觉维护其文化认同的心理基质,并外化为文化观和价值观的集体性、共识性文化行为。

    彰显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成员对自己所认可、信仰和践行的文化及其文化体系所产生的深层次肯定和尊崇,是对文化价值体系和其核心观念热情而坚定的态度。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更高层次的价值表达,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之上的人们对所属文化的肯定性价值判断和带有文化自豪感的心理状态。因此,公共文化治理要在构建稳固的文化认同根基的基础上,将文化自信建设推向新高度。

    一是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下社会转型的历史关键期,知识结构的更新和价值观念的重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众的文化心理和精神面貌。因此,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唤起人们对公共意识和理性观念的培育,为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供价值坐标。这就要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公共文化治理既能尊重民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又能给予人们思想信仰层面的精神关怀,并在开放包容、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代社会中锻造自信友爱、坚不可摧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让文化自信真正成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二是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培育民众理想信念、筑牢民众精神之基的大众平台和思想阵地。公共文化治理要着力加强这项建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不断激发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让群众在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获得精神滋养,并让群众在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体认中更加真切地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融通互构

    “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治理应该更加重视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在价值取向和发展逻辑上的互补性、契合性和同质性,开辟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认同性生成路径,让二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通过理念融合、主体融合和过程融合来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一是公共文化治理要将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转化为文化自信心。如果抛开文化认同来建构文化自信,则会陷入将文化价值观念片面化、简单化地植入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误区,从而导致文化自信建设流于形式、肤浅失实。公共文化治理要通过接地气、通民心的文化建设工程,让群众深刻理解蕴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思想价值,引导其在社会实践中确认和定位心之所属、情之所向的文化色谱,以此作为巩固文化认同的重要抓手,并激励人们将内在的认同心理外化为充满自信的文化行为,又把外在的自信风采内化为以推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为主线的自我认同生产过程,进而使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在群众内外一致、知行合一的身心实践中共同提升。

    二是公共文化治理要让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形成互为表里的同构关系。从过程性功能来看,文化认同的实践过程亦是文化自信的表达过程,文化认同以提升文化自信为核心目标,文化自信以深化文化认同为力量之源,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价值体系的认同再生产过程恰是我国文化自信的积累过程。循此思路,公共文化治理应致力于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引导民众将其人生价值与社会整体价值联结起来,进而使文化自信升华为理想与务实、情感与理性兼备的精神力量,鼓舞人们在以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方式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图伟业中精诚协作、勠力同心、奋斗不息。

    总而言之,公共文化治理需要深化文化认同与增强文化自信,以确保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能够在不断超越中臻于卓越,进而为“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固本强基。

    (作者系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唐红】

听张彬彬唱《回江南》,走进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1-07 16:33:50

山河远阔,人间烟火,一起走进星城长沙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1-11 17:04:26

高伟光:在鸡西,行走不一样的“江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2-28 14:04:17

苏州的文艺范儿都“藏”在诗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2-24 10:06:30

听胡先煦唱《津门谣》,解密天津城里的吃喝玩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2-25 09:47:48

无奇幻,不山城,邂逅重庆的独特风情 | 古城新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1-29 20:53:03

一首唱给上海的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25 11: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