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推荐
2020
12/31
08:13

制造强国,年轻人请接棒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12月26日,第五届“中国制造日”全国主会场活动“大国重器”板块,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杜鹃(左二)手持盾构机模型在圆桌访谈上发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新一代运载火箭直入苍穹,“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潜入深海……在日新月异的中国,“中国制造”正在告别低端、廉价的传统印象,以全新的姿态展示于世界舞台。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制造”走过了艰辛历程,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更积蓄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12月26日,由团中央宣传部、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主办,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中国青年报社、中央企业媒体联盟、新浪微博协办的“聚力新征程,筑梦十四五”——第五届“中国制造日”网络传播活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第五届“中国制造日”活动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热情、焕发奋斗精神,立志投身“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宏伟事业,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主会场活动上,几乎聚集了“中国制造”各个领域最闪亮的星。连续超过10个小时的直播分为“中国荣耀”“硬核支援”“大国重器”“中国品牌”“自立自强”“扬帆远航”6个板块。余梦伦、姜鹏、金灿荣、方文墨等60余位科学家、知名学者、大国工匠、企业家等悉数亮相,为现场观众和网友带来一场思想与精神的盛宴。

  当天,全网20多个平台同步直播,累计观看量超千万人次,一时间致敬时代、致敬“中国制造”的热浪,从北京主会场穿越云端涌向四面八方,在众多网民,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燃起乘风破浪、接续奋斗的使命感。

  追梦时代

  那些把中国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开拓者、探索者,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荣耀”。

  白发苍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一出场,现场掌声雷动。几天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成功,84岁高龄的余梦伦奋斗一生,与中国航天一起追梦,也见证了中国运载火箭一天天壮大。

  最初国家没有钱,他们向银行贷款,要搞火箭技术,打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随后又遭遇了部分国家禁止用中国火箭发射卫星的禁令,“但我们还是建成了新一代运载火箭,不仅可以打卫星,也可以搞载人航天,可以登月,还能到火星。”他感慨,这是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的伟大胜利。而“中国制造”对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新征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几十年专注的事业,听上去像是一场盛大的造梦工程,他和团队百余名技术人员一起沉潜其中近30年,终于“把看似天马行空的设想,做成了国之重器”。今天,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仿佛一双向太空发问的“观天巨眼”,静静捕捉着未知而神秘的宇宙中的光影变幻。中国天眼自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已经为人类贡献了四大天文发现,其独一无二的灵敏度还将一次次刷新人类对宇宙深空的认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是人类实现太空梦的践行者之一。他负责空间站对接机构总装工作,简单说就是把运载火箭发射到太空中的一个个太空舱严丝合缝地拼接起来。几十年间,与记不清多少次的尝试和挫折为伴,王曙群和团队始终保持着前进的姿势。他常对怀着梦想进入团队的年轻人说,“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要怕前进中跌倒,一定要有再次站起来继续前进的勇气,这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最基本条件。”在他看来,“中国制造”蕴含着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必须不断刷新观念,赋予自己新的能力,要让自己的能力和这个时代发展方向同频共振”。

  90后廖佳伟作为“奋斗者”号海试队员,入行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苦。他跟着前辈做实验、在风浪中出海,又潜入寂静的深海,他明白科研的追梦之路上,一定要不怕吃苦,敢于吃苦,要有永不停歇的勇气,“要先脚踏实地,然后再仰望星空”。

  为国制造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知晓了“中国制造”的硬核力量,更看到了“中国制造”为人民而生的使命感。

  活动期间,关于#中国制造日#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从小口罩到大火箭,从一穷二白到应有尽有,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制造什么!”的话题引起共鸣,近百家中央企业、科研单位、民营企业官微同步转发。

  “高铁修到海岛,地铁织成蛛网,疯狂盾构、闪电架桥,基建狂魔之中国铁建,为人民而生!”“超强钢材穿山跨海,钢轨支撑70%高铁,助巨轮远征、助飞船升空,雷锋的原单位鞍钢,为人民而生!”……来自“中国制造”的硬核表白也让网友,特别是年轻人心潮澎湃。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黄浩东讲述了疫情期间,武钢不仅没有一分钟停止生产,而且员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故事,大家为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为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提供了物资、技术和人力的支持。这也向外界传递出一个有力的信号,全国人民抗疫必胜。

  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的孙年俊干了几十年飞机设计,疫情期间,当上了口罩机研制的总工程师。当时疫情形势严峻,又面临复工复产,口罩数量缺口巨大,口罩生产设备极缺,“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团队从零开始,30分钟组建队伍,4小时任务评估,3天完成设计,16天完成研制。

  孙年俊说,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是在抗美援朝的炮火硝烟中诞生的,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阅兵式上,由航空工业完全自主研制的12个梯队,39个机型172架航空器装备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而构建强大国防力量的过程中,也带动了中国先进材料、核心器件等产业链逐渐完整日益强大,“我们利用造歼-20的技术造口罩机,这是军工技术的外溢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制造业的强大。在人类共同对抗病魔的战争中,中国毫无疑问是全球的“兵工厂”,“这是中国的贡献”。

  一个个超级工程,都是中国这艘巨轮快速前行的动力源。随着中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对电力能源提出空前需求,与此同时,还必须要面对空气污染、资源紧缺种种威胁。低碳、清洁、环保、高效成为国家发展注定的选择。

  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施红在屏幕上展示了核电站的“超级心”,那是目前人类成功控制利用的能量最高的物质,其能量密度是煤炭的250万倍。投资约400亿元,建设周期长达60多个月的华龙一号,是几代中国核工业人独立自主和奋斗创新的结晶,标志着我国终于打破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正式步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杜鹃把一个“工程上的穿山甲”——盾构机的模型捧在手中。现实中它可是个庞然大物,号称工程机械之王,可以在地下3米-2000米挖隧道。“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拥有如此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王杜鹃说,中国的高铁、地铁等大工程都少不了盾构机,如果仅依靠从国外引进设备,工程进度会受到严重制约,“10年前研发出第一台,如今第1000台盾构机已经下线,我们今天做到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领先。”

  唯有创新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写入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成为“中国制造日”活动中绕不开的话题。

  有研新材料副总经理庞欣回忆自己刚入行时,集成电路相关靶材的产品和技术被美国和日本垄断,“我们走过了国外同行业企业几十年的研发历程”。团队通过不断研发、创新,终于掌握了高纯集成电路所有的完全具备核心知识产权的七大核心技术,现在产品已经形成了全覆盖,衍生出来300余项与集成电路靶材相关的专利和100余项行业标准,“不但解决了国内集成电路厂家的国产化问题,也走出了国门。在全球顶级集成电路制造厂家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从事新能源行业的江苏鑫华半导体材料科技董事长沈承勇回想当初光伏太阳能行业起步时艰难处境,“整个产业链两头在外,最上游的材料被美国人和德国人‘卡脖子’,下游的市场也在国外,中间的制造在中国,我们赚一点加工费,然后他们又对我们进行反倾销,说我们的加工费收低了。”今天,整个产业实现了国产化,在全球排名第一。技术的突破使得材料成本降低了99.7%,15年前外国人把上游硅料卖给中国要价1000万元一吨,“现在我们有技术把成本降到3万元以内”。

  在芯片行业,沈承勇和团队决心要把整个芯片产业链国产化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他们清楚要走的路还很长,“相信中国在新材料领域一定会领跑”。

  站在卫星拍摄的全世界夜晚灯光图前,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说,让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人们能够享受全球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带来的红利,这是今天我们要面临的主要话题,“中国制造让中国人站起来,还要让世界亮起来”。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完成了西方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奇迹。中国建立了世界上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唯一的有全产业链的国家。从火柴到火箭,味精到卫星,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实现数字化,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实现新型信息化,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希望。

  国家电网中国电力装备公司第三事业部副总经理汪波今年11月刚从巴基斯坦回来,他们正在当地建设一条长度886公里的直流输电项目。项目每年的输电量350亿千瓦,可以解决940万家庭的用电需求。与此同时,项目利用的都是巴基斯坦南部的清洁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便宜又清洁,更为当地产业发展送去了动力,让更多人在发展中找到就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每一个“中国制造”“中国名片”的背后,都藏着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奋斗故事。本次活动在全网20多个平台同步直播,线上观看人次累计超千万,#中国制造日#话题阅读量超10亿。很多青年感慨“感谢今天,让我认识了我的国”,而大国重器的掌舵人则向年轻一代发出呼喊:“实业兴邦,制造强国,年轻人就是主角。后浪一定会创造属于你们的精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刘世昕 邹艳娟 王国强 许亚杰】

苏州的文艺范儿都“藏”在诗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2-24 10:06:30

听胡先煦唱《津门谣》,解密天津城里的吃喝玩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2-25 09:47:48

一首唱给上海的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25 11:16:04

【中国吸引力】守护“神州北极”的火焰蓝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24 20:38:31

【中国吸引力】大兴安岭的“扑火尖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09 18:24:04

匠心雕琢 家乡古建“跃”纸面

新华网2020-11-20 11:42:04

非遗文化丨炒米制作技艺

新华网2020-11-19 16:06:48

“灯光下的精灵”——鲁南皮影戏

新华网2020-11-19 1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