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推荐
2020
11/10
11:50

【民族团结党旗红】多谋长久之策多行固本之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中央领导近日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前不久,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党中央围绕推进西藏和涉藏州县长治久安部署了一系列重大任务,这些工作需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近期,“民族团结党旗红”网络主题宣传采访活动来到青海、四川,探访这里的涉藏州县,以党建引领,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生动实践。

  打造又红又专基层实干家

  提起青海玉树,许多人都说她是凤凰涅槃。沿江重建的城市,四周的青山保护着,主干道上一片繁华,只有在抗震救灾纪念馆,才能看到当年地震的悲壮。

  震前,许多人评价玉树时,会说这是座被灰尘裹着的小镇。灾后重建以来,在援建队伍和灾区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经过艰苦卓绝奋斗,仅用三年就把玉树新城建设起来。

  在玉树州基层干部学院,负责人李玉兰认为,报答党的恩情,通过基层干部培训,让学员们能力提升以后,回去在村上、在社区基层给老百姓服务好,这是最终目的。

  这里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培训从泛泛而学到力求专精,打造“又红又专”基层干部队伍的积极实践。玉树州基层干部学院设立以来,已在州县两级培养800多名基层干部,充实到基层258个村“两委”班子当中。为全青海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有益经验,形成了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玉树经验”。

  在青海省海北州的海晏县,不仅有中国原子城纪念馆、王洛宾音乐艺术馆等,还有一个以“好事坏事计分制”等为党建品牌,把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示范村——金滩乡东达村。

  近年来,该村在村党支部引领和党员示范带动下,“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以民族团结为抓手,团结全村各族群众,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打造宜居宜游的村庄环境,巩固脱贫成果,让更多群众逐步走上致富道路。

  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举措

  基层探索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久久为功必须日日做功,才能水到渠成。

  在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公安局,高原民警高尖措是“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扎根服务基层36年,全年基本无休。“我就想给老百姓多干点事,不管节假日,农牧民有事就会来找我,对我很信任。”老高和当地农牧民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这里的民族团结的意识很强,大家都是一家人。”

  “两个人一天就是工作,家里的事什么也没顾上。”从相识相知到夫妻警务室的共同坚守,作为高尖措妻子也是助手的辅警马秀兰无怨无悔,她说老高是个工作狂,来个牧民说要办事,老高从来不推辞,自己想办法,不会办也得办。

  正是有了像老高夫妻这样对基层的热爱、爱民为民的初心和解决问题的韧劲,守护了一方安宁。其实这里几乎每位干警都有基层工作经历,都有段传奇故事,而他们胸前大多都有一枚闪亮的党徽。

  这里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不断铸牢全县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形成“党建 民族团结”新格局。同时,这里还大力推广深化“枫桥经验”。

  同样深化“枫桥经验”的还有四川石渠县真达乡,在被设计为同心圆的广场上,群众们身着盛装伴着歌声跳起欢快舞蹈。这里积极探索“党建 基层治理”“政法 依法治理”体系,完善“县区乡村”四级调解组织。

  “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真达乡党委书记白玛扎西介绍,近年来,这里以跨区域联合党支部为抓手,建立边界地区县级党委组织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组建跨区域联合党支部,推动组织联建、稳定联防、发展联动,破解边界区域治理难题。

  生态保护第一 高质量发展

  要在确保生态质量的前提下,稳步发展设施农业、河谷经济和旅游产业,巩固脱贫成果,让更多群众逐步走上致富道路。

  采访沿途,世界屋脊的山川壮丽、天高云淡,青海湖烟波浩淼,祁连山林海莽莽,圣洁甘孜河谷秀美,三江源纯净美丽,大自然绘就的画卷引人入胜。生活在这片高天厚土上勤劳朴实的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编织了一幅幸福生活的锦绣图景。

  青海依托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走绿色发展之路,在旅游、民族手工艺、特色农业等产业上做文章,助力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靠山邻水,海拔1900多米,气候宜人。德吉村看准了绿水青山的自然优势,村里逐步打造旅游村庄。花海、沙滩,处处是景,农家乐“关门是家、开门是店”,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如今在青海,像德吉村这样的旅游村庄有150多个,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2015年以来,青海在涉及“三区三州”的地区实施旅游扶贫项目128个,总投资3.58亿元,带动4万余人增收。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早在几年前,四川就取消了对汶川、北川等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 GDP考核,同时将全省五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划入了生态保护红线之内。在四川省洪雅县长江防护林工程区内,可以不时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的画面,像这样的野生保护动物,在四川省石渠县也同样不时都能拍到,甚至是雪豹。

  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恢复性发展,正是得益于生态工程取得的建设成就。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良好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新业态蓬勃发展。

  合适产业助巩固脱贫成果

  多谋长久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多解决事关长治久安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年来,这些地区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并推动产业健康发展,让百姓致富。

  在四川甘孜县吉绒隆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与十八军窑洞遗址相邻。一幢幢两层民居错落有致,道路、水电等设施规划得井井有条。过去,村民大都住在山上,交通不便,耕地稀缺产量有限。在精准扶贫政策惠及以及众多扶贫干部的努力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不仅住上了美丽新居,还有了稳定的工作与收入。美丽宜居的社区旁边,现代化学校距离不到100米,二甲医院则距离社区仅500米,实现了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

  “农业附加值比较低,要想脱颖而出,要想效益最大化,必须精细化管理。”在四川甘孜州石渠县,奔腾不息的金沙江畔,四川、青海、西藏交界附近,一座现代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区在太阳照耀下,像颗高原明珠熠熠生辉。

  在中控室大屏幕上,清晰显示了园区影像和各监控数据实时动态,技术人员根据需要设置,自动化装置调整各种植区域温度湿度水肥等供给,使植物能保持最佳生长状态。这些数据也汇总给合作的科研院所,分析研究并反馈指导园区下一步种植。

  “彻底改变了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在这座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里,石渠县委书记袁明光介绍,园区把高原的特点——洁净的土壤、水、空气,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等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这里以党建引领,周边几个村党支部充分动员,老百姓参与园区建设生产,有了稳定收入。

  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金滩乡,这里也结合自身,紧盯“巩固提升原有产业、探索打造新型产业、加快推进链条产业发展”目标,立足优势资源,注重补齐短板,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多年来,金滩乡整合各类资金1400万元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东达为代表的养殖业,以金滩、仓开、道阳为代表的托管经营和集约化种植业,以海东、光明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业,以岳峰为代表的加工业,以新泉为代表的家政冷链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协同发展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布局。

  产业发展是保证脱贫不返贫的关键。

  近年来,四川强化政策支持、产业扶持和人才帮扶,实施民生工程计划。同时,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汇聚中央单位、省内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力量对口帮扶。

  青海除了实施旅游扶贫项目外,还围绕各地特色打造脱贫产业:玉树州开设传统民族手工编织扶贫车间,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海南州开办绣制品公司;果洛州发展光伏产业让贫困村吃上“阳光饭”。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青海、四川不断进行着积极探索与实践,不论是对口帮扶还是土生土长,各级干部都能做到深入实际,从本地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走群众路线,不搞“一刀切”,彰显了他们传承下来的的红色初心和为民情怀。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鲜红的党旗、鲜艳的国旗,在高原上迎风飘扬。

【责任编辑:曾宪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