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推荐
2020
10/17
19:30

海外网评:再提“群体免疫”,白宫要对新冠彻底“投降”?

作者:聂舒翼 来源:海外网

内文图.jpg

  10月4日,白宫附近一片场地上摆满了空椅子悼念20万死于新冠肺炎的美国人。(图片来源:法新社)

  据美国媒体报道,白宫又在考虑通过推行“群体免疫”的方式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称,白宫在10月12日召集的一次电话会议中引用了一份名为《大巴灵顿宣言》的请愿书,这份请愿书称美国政府应允许新冠病毒在年轻的健康人群中传播,同时保护老年人和其他脆弱人群,最终通过在美国实现“群体免疫”来战胜疫情。对此,美国国家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15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群体免疫”是无稽之谈且非常危险。《时代》周刊则不无讽刺地写道, 希望通过推行“群体免疫”对抗疫情表明,面对新冠病毒,白宫已经“举白旗投降”。

  这不是白宫首次考虑将“群体免疫”纳入防疫策略。自疫情在美国暴发以来,“群体免疫”已多次被白宫提上议事日程。

  一方面,“群体免疫”这一主张为白宫推动经济重启提供了“科学基础”。《时代》周刊称,在白宫和《大巴灵顿宣言》的支持者们看来,实施“群体免疫”可以让绝大多数美国人对病毒免疫并回归正常生活,这意味着工作岗位增加、学校重新复课、文体活动重启等等。

  另一方面,推动“群体免疫”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美国政府防疫不力的责任。随着疫情在美国的发展,检测能力不足和工作效率低下早已成为白宫应对疫情不力的证据。《纽约时报》14日援引美国新冠疫情追踪网站Covid Tracking Project的数据报道称,过去一周,美国平均每天检测数量约为97万份,远低于全美每天150万份的检测目标;同时,美国民众至今仍无法在24小时内获得检测结果。主张实施“群体免疫”的人士认为,这一方案在让低风险人群通过自然感染的方式获取免疫力的同时,可以让医疗资源更集中、更好地为脆弱人群提供保护,从而最终达到防疫的目的。

  然而,主流科学界和现有证据都不支持通过“群体免疫”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群体免疫”是指通过绝大部分人对病毒产生抗体以阻止病毒传播,从而达到防疫目标。但目前,科学界对究竟需要多大比例人群产生了新冠病毒抗体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并没有定论: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的报道中援引的数据是60%-80%;美国疾控中心前主任弗里登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则表示,对不同的疾病来说,实现“群体免疫”的人口比例并不一致,“可能是60%、80%甚至90%”;美国知名医疗机构梅奥诊则表示,如果要通过群体免疫遏制疫情,美国至少70%的人口要感染病毒。《时代》周刊称,如果美国想要通过自然感染的方式达到最低50%的民众产生抗体、进而实现群体免疫,那将意味着还有大约1.56亿美国人感染新冠病毒。

  事实上,想通过感染病毒的方式实现所谓“群体免疫”却遭到失败并不是没有前车之鉴。瑞典在第一波疫情冲击欧洲期间,就试图采用“群体免疫”来防控疫情。然而,瑞典实际上并未实现“群体免疫”。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截至今年5月,仅有15%的瑞典人产生了新冠抗体,远低于瑞典政府预估的40%左右目标。《洛杉矶时报》称,瑞典政府没有积极防疫、而是放任民众感染新冠病毒的结果,是其新冠肺炎人均死亡率高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国家,其经济损失也与采取了严格封锁措施的丹麦和挪威相当。《时代》周刊则援引巴西玛瑙斯市来证明盲目推行“群体免疫”的危害:该市66%的人口感染新冠,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1/500。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0月12日称,在公共卫生史上,群体免疫从未被用作应对一般传染病暴发的策略,更不用说应对一场全球大流行疫情,“这在科学和伦理上都存在问题”。《洛杉矶时报》直言, 以“群体免疫”应对新冠肺炎不过是“让民众送死”的另一种说法。

  《洛杉矶时报》就认为,“群体免疫”方案之所以一再被白宫提起,主要是因为相较于耗时耗力的大规模检测、对病例及接触者的及时追踪以及社区隔离,这一方案更容易实施。在美国累计确诊病例逼近800万、死亡病例超21万的情况下,美国政客们一门心思想的不是如何治病救人,仍是如何行己之便、谋个人私利,这就是全球头号强国的真实面貌?(聂舒翼)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责任编辑:杨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