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推荐
2020
09/15
23:06

坐快艇,游黄河,这里有份邀请等你查收→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黄河人家》,讲述沿岸人民与母亲河相依相守的故事,记录他们在时代变迁中,与黄河的和谐共生。今天推出第六篇——《难以割舍的河》。

  黄河在陕西境内主干流全长719公里,流经榆林、延安、渭南等地。从府谷到韩城,晋陕峡谷里的黄河,似咆哮的巨龙、似奔腾的野马;冲出龙门后,在韩城到潼关的滩槽地带,河水一片开阔,自由摇摆,时而水撞晋岸、时而水漫秦池。

  千里黄河过陕西,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与黄河伴生的历史文化厚重。榆林佳县的黄河渡口上,一代代船工们,在奔腾澎湃的黄河上日日摆渡,也见证着大河的历史变迁,生活的日新月异。

  黄河流过榆林佳县

  去榆林佳县看黄河,可以打卡快艇游

  陕西榆林佳县峪口乡南河底村,63岁的任凤祥吃过早饭,带上几个馍馍,骑上摩托车,要去村里的白云渡口。

  半个足球场大的河滩,一个简易凉棚,蓝白相间的观光快艇,任凤祥把船锚深深扎在河滩的黄泥地里,等着客人的到来。

  白云渡口

  坐快艇游黄河,来回五公里,一趟五六分钟,任凤祥每天跑二三十趟。这是乡亲们合伙经营的生计。

  任凤祥:我们就指着这个过生活。十户人家一起,一般来六个到七个,挣的钱,集体分一半,谁来谁再分一半。

  渡口这方小天地,是周边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沿黄河自驾游的人们,在旅途上短暂歇脚的选择。

  任凤祥:下午的话,这儿车能停满,佳县城里带上娃娃下来玩耍,佳县城里的人基本都坐过我的船。现在坐船都是玩,山西人多,还有延安人、内蒙古人,哪里的都有。

  任凤祥在快艇上(佳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来渡口的游客

  不管是粮食还是山羊,靠游泳带货

  这已经是任凤祥在渡口上的第40个年头。

  任凤祥:我每天就在这里,我们以前这里交通不好,没有吃的,就靠游泳……

  上世纪70年代,物资匮乏、交通不畅,生活百货大多要从隔河相望的山西临县通过水路运过来。而任凤祥生活的佳县南河底村,距离当时最近的渡口,还有5公里。因此,游过黄河,成了夏天村民们最便利的选择。任凤祥从小练出了一身好水性,从十七岁起,他就靠着游泳给两岸的村民们带货过河。

  任凤祥:以前运一斤粮食挣一分钱,运一个绵羊是挣两毛五,山羊是挣三毛钱,那就是好生意。

  1980年,任凤祥和乡亲们凑了600块钱,又找到初中老师借了80块,终于有了自己的木船。他和几个同伴,从此一心一意扎进了渡船的营生里。

  20世纪80年代 任凤祥(后排站立)和船工组成员们

  曾经的木船(下)与如今的快艇(上) 见证时代变迁

  任凤祥深谙河道水情,技艺高超又心态沉稳,他带着船工们,不仅渡人过河,也救人于危难。妻子郝春林一直记得自家四孔窑洞小院里,那些不眠的夏夜。遇到洪水,渡口停航,他们总会把没来得及赶回去的山西老乡带回家里,同吃同住。

  郝春林:我有一个二尺的大锅,煮一大锅土豆,谁来了谁吃。没有睡觉的地方,就在我这里睡。

  任凤祥和妻子在自家四孔窑洞的小院里

  1996年,距离南河底村不到3公里处,连通陕西佳县和山西临县的佳临黄河大桥建成开通,河运瞬间冷清了下来。任凤祥一度不得不靠跑货运来维持生计。偶然看到一则快艇广告,让他的心思又回到了渡口上。一条快艇的支出,足以掏空全家的积蓄,妻子郝春林犹豫了。

  郝春林:家里攒了三万五,他问我要,我不敢拿出来。因为这事儿闹别扭,话都不说。过了几天,他说买上好着呢,救人啊,漂流啊,都快。漂流可以挣钱,钱攒起来还可以给儿子结婚用。

  佳临黄河大桥

  说服了妻子,任凤祥买回了村里的第一艘快艇,渡口重新开张。两岸的乡亲听说黄河上有了快艇,纷纷带上亲朋好友来尝个新鲜,曾经一起摆渡的船工们,也陆续回来合伙经营这门新生意。

  渡人过河,也救人于危难

  三四十年一直守在黄河边,任凤祥救过不少不慎落水遇险的乡亲,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任凤祥:买了快艇之后,我们的船工看见好,大家把钱凑到一起给了我。救人比游泳快得多,我们总共到现在是救了108个。

  任凤祥被当地授予“黄河最美船工”称号

  2011年,任凤祥高票当选村支书,在任七年,曾经的黄河烂泥滩上建起了绿化完备的滨河公园;2013年,他又组建了志愿服务队,成员们自愿出资,量力而行,为县城庙会提供免费饮用水、义务接送高考生、给孤寡老人送粮送油、扫雪清淤……一年从头忙到尾。这一次,妻子郝春林也是坚定的支持者。

  郝春林:同意,这下同意。为了供水买了两台机子烧水,每年庙会的时候,他们漂流我下去给烧水,人愿意喝的就喝。做了好事,到底不一样。

  儿子任建江在渡口上长大,跟着船工们边玩儿边琢磨,也学会了开船。他还特意参加了当地海事局组织的船舶驾驶考试,也算得上是可以持证上岗的“准船工”。为了更好的生活,他选择奔波在外,常年在陕西、宁夏、内蒙古间跑运输。

  逢年过节,任建江也会开车回家,带上米面粮油,和父亲一起去看望需要帮助的乡亲们。

  任建江:虽然我们给每家每户送的都是二三百块钱的东西,但是大家都挺热心的,给他们送点儿面、油、大米,看到他们心情好,我现在回想起来也好着呢。

  任凤祥一家在渡口上

  黄河大桥让自驾游越来越方便,也让快艇上有了更多操着不同口音的新面孔。守着渡口又忙着志愿队的日子,任凤祥和妻子很是满足。任建江常年在外跑长途,郝春林一直牵挂着他的安全,她希望,儿子以后也能回到船上。

  郝春林:他现在跑车在外边,其实我人在家里,心还跟他走,不放心,觉得不安全。这个(扳船)比跑车安全。把渡口做起来,他以后可以回来干这个。

  但任建江心里还有更大的世界。

  任建江:我爸那个老的思想观念,他不管别人说什么,就保持他的态度。我说你愿意守着就守着,我趁年轻的时候出去赚一点钱,老是守在渡口上也不行。你像我们一家,娃娃念技校,一年最起码得五六万块钱。到时候看船上效益,可以了我就回去,有时间我回去给帮帮忙。

  任凤祥则继续着自己的坚持,守着渡口的小天地。

  任凤祥:我一辈子最爱扳船,每天一早到晚,水大水小都关心着呢。只要能走动,我就要到黄河边上。

  任凤祥 扎根黄土、守着渡口(佳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上小学的孙女任博妍在课堂上演讲,给同学老师们讲了渡口的故事。在她心里,爷爷就是那棵扎根黄土、守着黄河的参天大树。

  任博妍:我的爷爷,他有着黝黑的皮肤,一双老茧的大手,沧桑的脸布满皱纹,一切都是岁月的痕迹。在我的心目中,爷爷好比是一棵白杨树,他守着渡口,保护着黄河沿岸的村民,助人为乐,已交融入他的生命中、血液中。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赵初楠。从任凤祥家沿河顺流而下大约80公里,在榆林吴堡县的渡口,我还见到了以柴油机为动力、可以搭载轿车的铁船,这也是除观光快艇外,如今黄河上另一种最常见的渡船。因为距离黄河大桥远,这里的百姓、自驾过路的游客,更愿意把车开上大船,摆渡过河。

  等待着摆渡过河的车辆

  与黄河相伴的船工们,骨子里勤劳质朴,内心善良宽阔。他们说,比起外出打工,守着黄河,更自由、更畅快,然后总会再叹一句,“好着呢,好着呢”!浓浓的陕北腔里,是对这条大河溢于言表的深情。近几年,这里的黄河古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列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合文旅项目,正在被陆续开发。而这,也成为船工们对未来新的期待。

  佳临黄河大桥下边的船夫主题雕塑

  (来源:中国之声)

 

【责任编辑:侯歆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