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人物
2020
09/11
11:32

叶嘉莹:年轻人要多吟诵 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天津9月1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胡春艳 通讯员吴军辉 蓝芳 )9月10日,在全国第36个教师节当天,96岁高龄的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在轮椅上,分享了她从教75年来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传承中华古典诗词文化的感悟,为师生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开学第一课”。

  摄影/宗琪琪 韦承金 吴军辉

  今年疫情期间,叶先生一直在家休养,全情投入于自己热爱的中华诗词与吟诵事业。“我这个人关起门来读书写作已成习惯,亲朋好友都说我是‘工作狂’。孔子说过‘发愤忘食,乐于忘忧’,我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是我对于读书、研究真是做到了发愤忘食,而且也确实乐于忘忧,在读书中自得其乐。”叶嘉莹说。

  当谈到“教师”这个职业时,当了一辈子教师的叶嘉莹爽朗地笑了起来,“这个实在没有办法。古人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想我就是‘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希望有余年将吟诵传承下去。”她正在做吟诵录音,希望推广中国历代的各种体裁的诗词歌赋,让年轻人了解诗词吟诵,伴随吟诵创作出好的诗词作品。

  摄影/宗琪琪 韦承金 吴军辉

  今天,讲述叶嘉莹先生以传承中华诗教文化为终生事业的电影《掬水月在手》在南开展映,这是叶嘉莹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影片通过记录叶嘉莹坎坷而非凡的一生,弘扬中国诗词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作为耕耘者和传播者,叶嘉莹在中华古典诗词的长河中,扮演着承先启后、贯通中西的重要角色。她引入西方文论诠释中国古典诗词,对新诗亦抱持兼容并包之态度,来往穿梭于古典与现代之间;她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不分职业、不论年龄,多年来致力推广儿童的诗歌吟诵教育。教学研究之外,叶先生亦将生活经历与心境融入创作,传承千年诗心。她既是求知若渴的学生,又是桃李满疆的师长。

  影片由著名导演陈传兴执导,摄制团队辗转北京、天津、西安、洛阳、香港、台北、温哥华、波士顿等地,对叶嘉莹进行了17次深度访谈与拍摄,还采访了她的数十位亲友学生,包括白先勇、席慕蓉等文化名人,以诗史长卷展示了叶嘉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崇高人格魅力和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

  “叶嘉莹先生为激活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使之在当代文化建设中重焕异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她七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华诗词之美与中华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说,南开大学作为影片联合出品单位,深感荣幸,愿与各界一道,为实现叶嘉莹先生“千春犹待发华滋”的美好心愿,为中华诗教薪火相传、中华文化千秋永续而共同努力。

  摄影/宗琪琪 韦承金 吴军辉

  “这部讲述叶先生人生与心灵的纪录电影本身就像一首诗、一阙词、一幅水墨长卷,韵味悠远、深厚绵长,把中国文化、艺术、历史娓娓道来,轻松从容地超越了国家、种族的藩篱,抵达了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文明境界,是叶先生数十年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写照和延续。”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说,鉴于影片独特的文化品格,制片单位决定将影片在全国艺术联盟放映,这使得中国电影资料馆也有幸为中华古典诗词传承贡献力量。

  国际儒学联合会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吴浩谈了他对“弱德之美”的理解。“第一个层面,“弱德之美”是一种节制、约束、内敛和隐忍之美。更重要的是在第二个层次上,它表达的是在承受压力的时候,坚持理想、外圆内方,一以贯之的美,是一种体现儒者志大气象的美。‘弱德之美’的精神深处正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君子之德。”

  南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程影表示自己感佩于叶嘉莹先生历经磨难而初心不改,以“弱德之美”笑对人生坎,更感动于她传承诗词文化的执著追求。

  据悉,《掬水月在手》已定档今年10月16日即南开大学建校101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全球公映,献礼南开。

【责任编辑: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