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还是那样的青年,还是不老的青山

发布时间:2020-09-01 23:32 来源:福建青年微信公众号 作者:郑夷 官志雄

还是那样的青年,还是不老的青山

——记录福建洋口林场几代人奋斗群像

在福建西北部的群山之中,“藏着”一个外界不太知道的林场——位于顺昌县的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遇到外边来的视察团或访问团,洋口林场会安排员工当起临时讲解员,大家便聆听起了“‘一棵杉木成就一个传奇’背后的故事”。

6月初,《福建青年》记者初次来到这个林场,第一印象是门口前边不远处立着的一块标语牌,上面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之前,记者从相关报道中了解到,洋口林场创造了“久久为功守初心,一棵杉木做到底”的“洋林精神”。带着对这种精神的好奇,记者在此次采访中进行了实地体会。

▲洋口林场门口前边不远处立着标语墙,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洋口林场 提供)

一个林场的64年:

既美了生态 又富了百姓

洋口林场的“生命记录”始于1956年,当时它的经营区面积是55821 亩,其中宜林荒山约41017亩,整个林场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0公里左右,是我国杉木中心产区。到了2020年,林场经营区面积已逾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2%,活立木蓄积119万立方米,年产木材2万立方米,年产杉木良种苗1000多万株。

64年里,洋口林场累计生产杉木良种4.9万公斤;提供杉木优良建园穗条105万根,生产的良种培育苗木60亿株,推广良种造林约3000万亩,由遗传增益产生的经济价值达到近千亿元。

“既美了生态,又富了百姓。”洋口林场介绍词的这句话,对林场的角色做了精炼的定位。“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洋口林场员工对这些话印象深刻。

叶代全是洋口林场第6任科研室主任。在他眼里,洋口林场就是林场人用行动努力打造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样本。2015年“苏迪罗”强台风过境时,洋口林场附近林木稀疏的山地大多溜方,林场地带则“守土完整”,这是良种选育所带来的生态保护作用。

洋口林场现有省级生态林2000多亩,一支专门的护林员队伍负责对生态林进行持续保护。此外,每年林场按照“砍伐多少,补种多少”的原则,小心地维护着生态环境。

截至目前,洋口林场杉木高世代良种及其技术经验已推广到江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省。2017年12月,叶代全与南京林业大学科研人员一同前往四川乐山市,调查洋口林场苗木的省外生长情况,一位乐山农民兴奋地说: “这片林子比本地树种长得快多了,福建来的杉苗子真好!”

回想起这件事,叶代全对记者说:“他(乐山农民)没想到选种育苗之人就站在他面前,那一刻我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流过的汗水和泪水,所有心酸都变成了快乐、骄傲和自豪。”

▲洋口林场党办主任陈春莉(右)介绍林场相关情况

长期以来,洋口林场采用“林场+基地+农户”“林场+农户”等模式,以5-10亩为单位,将杉木育苗基地承包给贫困户,增加林农的经济收入。林场每年为周边村民提供约1200个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约2100万元。十八大之后,洋口林场累计为周边民众提供约7200个就业岗位,增加收入约1.2亿元。

如今,洋口林场加大了杉木主题森林公园和“一场一景”建设,计划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丰富的绿色休闲和森林健康养生之地,努力推进杉木文化、旅游与健康养生的深度融合。

“扎扎实实干活就好”

“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见到的几位林场员工出生于不同年代。根据林场方面的介绍,在林场147名现有员工中,“耐得住深山寂寞”的“80后”“90后”算是“凤毛麟角”。

“80后”员工李文方还清楚地记得,刚来林场工作时,被林木划破的手有一种火辣辣的疼痛感。“早就听说过干林业工作很辛苦,但没想到这么苦。当时难以理解,我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怎么还要做这些工作?现在看来,这都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2011年,李文方被分配到林场科研室工作,跟着人称“嫁接能手”的吴昌强老师傅学习。在李文方的印象中,吴师傅踏实肯干、兢兢业业、为人热心,总是把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人,“他在工作中严谨认真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

后来,李文方负责试验林造林规划,从整地、烧杂再到种植嫁接,全套流程下来,光是上山就要十几趟。“勘察过程需要非常细致,一块区域的规划失误就会导致整片试验林失败。”看到自己参与培育的试验林长势良好,李文方觉得,付出的辛苦没有白费。

▲“80后”李文方(后)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上山体验,对于林场所有员工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90后”女员工胡蓉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年,被安排上山实践,这是她从未有过的体验。当时,胡蓉见到了20多米高的“西坑杉木王”,见到了工人们实地挖穴种树,“想要做好本职工作,先要熟悉这座山、这片林,要知道一线工人都在做什么。”

与一线工人的接触中,胡蓉还听说了“爬树女状元”刘大林的故事。1970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的刘大林刚来林场时,还是个清秀的姑娘。尽管这样,刘大林也要和男员工一样,每天必须完成幼林抚育5-6分地,秋收时每人每天要收割稻子130斤以上……在长期的野外工作中,刘大林还掌握了爬树技巧——采杉木优树穗条或球果时,全身都有可能被刺伤,但只要抱紧树干,被刺的程度反倒大大减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看到如今林场造林育林的成果,胡蓉渐渐理解了“一棵杉木做到底”的初心。

林芸和胡蓉同一年来到林场工作,目前在生产科负责资源数据管理。这份工作曾经不被她的父母所理解。“他们希望我大学毕业后能走出大山,可是我又回到了大山里工作。”林芸读的是林学专业,在她的印象中,几乎每位老师上课都以洋口林场为例做过讲解,这让她为家乡的林场感到自豪,也坚定了她毕业返乡的决心。如今,看着逐年递增的造林数据,林芸深切感受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家乡带来的变化。

▲“90后”李强(中)、胡蓉(右)与记者交谈

采访当天,“70后”薛强正带着五六名一线工人,在山上试验测定林忙着干活。由于前一晚下过大雨,通往试验林的山路变得泥泞难行。走了近30分钟,记者见到了肤色晒得较黑的薛强。烈日当头,他的迷彩服已被汗水湿透,但为了防止虫蛇叮咬,再热也不能脱下。“从早上到现在,衣服就没干过。”薛强笑着说。

这条山路,薛强走了20多年。无论日晒雨淋,只要工作需要,就要上山作业。此时初夏正需要给刚嫁接的杉木进行抹芽,及时摘去多余的芽,以集中树体营养,使其更好地生长发育。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重点工作内容,春季进行杉木杂交制种,秋季用柴刀锄草、做好施肥、进行试验林调查,冬天爬上数米至十几米高的梯子采种、清理病虫害枝条等。

薛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他说,既然干了这份工作就要护好这片林。忙起来,带着干粮上山一干就是一天。若是冬天淋了雨,下山后还要顶着寒风骑车回家。但这还不是最辛苦的,“父亲退休后,我接替他来到林场工作。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抚育锄草,那时我才20多岁,完全没有经验,全靠自己摸索。锄草费力费时,有时还需要蹲着用小铲把草一棵一棵挖掉,一天下来要锄2亩多地,缺人手的话,要连续锄上半个月,每天回家累得连饭都不想吃。”

▲“70后”薛强(左)接受采访时,正在林场工区劳作

“60后”老员工杨娟华的父亲是建场时的第一批工人。1986年,当时20多岁的杨娟华进入林场,开始了11年的上山造林抚育工作。每天造林300株,是她那时的任务。刚开始时,她忙得连休息也顾不上。然而,参加工作的头一年,她却加入了场里组织的青年队,协助完成林木抚育突击任务。在老师傅的帮带下,她才慢慢地适应了工作。从1997年开始,她转去进行育苗。扎扎实实干活就好,是她一直认定的道理。

像杨娟华这样父母曾是林场员工的林场人,洋口林场党办主任陈春莉称之为“场二代”,她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24年前,陈春莉继承父业,来到林场当技术员,后来又负责木材和苗木的对外经营。2013年,她接手党办的工作。父辈给她留下的印象就是工作辛苦,那一代林场人共同努力把林场经营了下来,作为“场二代”的她希望,接过父辈的活,林场一定要发展起来。

▲“60后”老员工杨娟华(右)接受记者采访

陈春莉、杨娟华对记者说,林场中的“场二代”还有不少。记者翻阅林场的历史材料时,看到了这样的故事:老员工魏昌禧把16岁的小儿子魏光钊带来林场当工人,孙子又成为了林场首代大学生;老场长、高级工程师李寿茂大学毕业就来到林场,和他同批分配到林场的大学生都陆续离开,唯独他坚持到了退休,还让一对子女在林场延续他的绿色事业……

“这里流传着一句话,‘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没雨拼命干’,直到现在,老一辈林业工作者们仍然认认真真地践行着这句话。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工作,依旧没有忘了要把林场做大做强的初心,现在的条件比当年强得多,我们这代青年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林芸说。

科研攻关:向前的脚步一直没停

“90后”李强是洋口林场科技科目前最年轻的员工。他笑着说,刚参加工作时,自己总是被调侃“干林业这么辛苦,找不到女朋友”,虽然是句玩笑话,却也是林场工作的写照。几年下来,李强已经对采穗、套袋、嫁接等大部分工作内容驾轻就熟,“山间地头学到的知识远比课本来得有趣和丰富。”

杉木育种是一项漫长的工程,林场科研团队为之进行了日积月累的付出。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建场之初,林场从顶层设计上就重视科研的重要性。1957年,洋口林场开展杉木良种选育,开创了我国杉木良种选育的先河。

▲洋口林场科研人员对杉木杂交制种套袋 (洋口林场 提供)

1959年,我国杉木遗传育种先驱、南京林业大学专家陈岳武组建了洋口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杉木第一代品种改良攻关。

陈岳武穿蓑衣、戴斗笠,自己爬树、授粉,常常被误认为是农民,很少有人相信他是来自南京的教授。为了顺利完成第一代杉木无性系种子园的嫁接工作,他甚至常常带着儿子在林场过春节,农历大年三十还在为母树切削、缠扎。

李强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每年春节都是科研人员最辛苦的时候,要在雌花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就套上袋子,花期就那么几天,一旦失败就错过一年,所以过年的那几天,他们往往是在鞭炮声中出发,在鞭炮声中收工。

1985年,当时年仅50岁的陈岳武积劳成疾而去世。他的部分骨灰被深埋于洋口林场的青山下。林场的科研脚步没有就此停止。李寿茂、刘大林、翁玉榛等一批“土生土长”的育种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让杉木育种薪火相传。

杉木育种科研已经成为洋口林场的一张名片。“林业科研是一项严肃、枯燥却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一定要传承老前辈的优良科研作风。”“70后”叶代全在林场从事了23年科研工作,对杉木育种研究很执着。他不仅延续保护着上几代科研工作者营建的试验林,还不断新建和管理好新一代的育种基地,形成了一代接着一代干的良性循环。

▲洋口林场科研人员对杉木进行外植体灭菌 (洋口林场 提供)

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之一。20世纪60年代,洋口林场杉木育种团队建成我国第一个杉木优树收集区,此后通过杉木4个世代的遗传改良,陆续建成1至4代杉木种质资源库累计1124亩,收集、保存各类优良种质材料4132份,其中通过人工杂交制种创制的优良种质材料近3000份,还从天然林中陆续收集一批优异野生种质资源,及时补充到不同育种世代,满足杉木生长、材性和抗逆性等多种改良目标的需要。

2009年12月,洋口林场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为我国唯一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林场第4代种质资源库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林木育种研究领域完成4代改良的国家。

洋口林场的科研成果受到外界关注。全国各地组织了许多个参观、学习、考察的团队,多的时候一周有5批考察团。美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外国专家也多次来林场考察。

至今,洋口林场已累计主持或参加150多项林业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重大成果奖28项,其中《林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杉木速生优质高产新品种定向选育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无论是科研的处室,还是山里的林地,都是林场人青春的记录和回忆。洋口林场建场50周年的时候,曾经出过一本场庆专辑。记者注意到林场创始人之一阮益初写下的文字:“林场的山,青妆艳裹,不依附那轻佻彩云的华丽;林场的山,奇岩竞秀,草木争辉。”

今年,胡蓉主动当起了林场的临时讲解员。她对记者说,“我想把一代代洋林人‘大山深处写人生,无怨无悔作奉献’的故事传扬出去……”

【责任编辑:侯歆钰 流程编辑:罗征】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
推荐
我看见
  • 当年大包干“带头人”如今“带头”节约粮食
    严金昌对于粮食有着根深蒂固的情结。“虽说开饭店的,不怕大肚汉,但我们仍然要节约粮食。”作为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如今又开始“带头”推行节约粮食。“当年我们是饿怕了,知道粮食得来多不容易,生活再好,也要节约。”他时常提醒店里的顾客:“吃多少,点多少,千万不要浪费,实在吃不完,就打包带回去。
  • 退伍不褪色!武警咸宁支队举行退伍老兵卸衔仪式
    “一朝入伍,便军魂入骨”。8月31日,又到了一年一度子弟兵退役的时候,武警咸宁支队隆重举行退伍老兵卸衔仪式。即将退役的老兵们最后一次在训练场上奋力拼搏,也彰显着他们对人生新一阶段的拼搏精神。学老兵、赞老兵、送老兵,军人精神代代相传,军旅数载,今昔离别,难舍难分。全体老兵们摘去帽徽、肩章和领花,脱下心爱的军装那一刻,许多退伍老兵怀着对军旅的留恋和军装的热爱,难掩不舍之情流下热泪。他们将离营返乡,祝愿老兵们在人生新阶段过得同样辉煌。
  • 农民夜校功能强 脱贫攻坚促保障
    围绕“志智双扶,增识提能”的目标,四川省凉山州按照行政村全覆盖的原则开办 3745 所农民夜校。采取集中教学、现场培训等多种方式,组织群众学习汉语、学政策、学技术、学感恩,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积极主动投身脱贫攻坚,创造美好生活。小山村农民夜校是于2016年7月挂牌成立,是四川省第一所农民夜校。自开班以来,先后举办农业技术培训、工程机械操作技能培训10余次,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激发贫困群众生产动力,帮助群众增强致富能力。(文字: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母建鑫 赵丽梅 记者王鑫昕;拍摄/制作:母建鑫)
1/3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