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推荐
2020
08/15
14:13

为导弹“筑巢”的“彝族雄鹰”——记火箭军某工程旅营长沙子呷

作者:刘小兵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奋斗强军·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永飞 段开尚

  初夏时节,一座寂静巍峨的大山中,厚厚的岩层下呈现出一番火热场景:高大的凿岩车不停地轰鸣着,各式工程机械来回穿梭……导弹工程兵在一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军官指挥下分散在数个作业面,紧张有序地施工作业,打造“藏得住、打不着、抗得住、摧不毁”的导弹阵地。

  这位军官是来自四川大凉山的火箭军某工程旅营长沙子呷。他与岩石搏击18载、为导弹“筑巢”,从“放牛娃”成长为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全国人大代表,被誉为砺剑筑巢的“彝族雄鹰”。

  “党在心中,浑身是劲”

  “我是听着‘彝海结盟’的故事长大的,所以从小就对部队充满向往,一直想当一名军人。”沙子呷说。17岁那年,沙子呷终于如愿参了军。“离开大凉山的那一天,党员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一定要在部队里入党。”

  刚到部队时,沙子呷汉字认得不多,最头疼的就是理论学习,想着法“溜号”。指导员找他谈话:“天天喊着听党话、跟党走,党的创新理论就是党的话,不学好理论还谈什么入党?”沙子呷听后很惭愧,从此抱着字典认真学理论,他在思想汇报中写道:党在心中,浑身是劲。

  一次受领复杂断面拆模任务,因混凝土凝固时释放大量的热量,狭小的扩散室气温高达60摄氏度。“我先上!”沙子呷手握大锤奋力一挥,口里含着冰块就钻进作业面。“灼烫的空气火辣辣涌入鼻腔,浑身上下如火烤针刺般难受,眼睛更是被汗水迷得睁不开。”沙子呷回忆道,在这个硕大的“烤箱”里,自己和战友整整干了一个下午,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我永远忘不了2005年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施工作业,当时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对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挑战。”沙子呷和战友们战胜了高寒缺氧环境带来的各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当年,沙子呷火线入了党,面对鲜艳的党旗,20岁的沙子呷暗下决心:“党叫去哪就去哪,党叫干啥就干啥。”

  “唯有创新,才能破解难题”

  2020年初,某国防阵地全线展开施工。“前方出现破碎岩!”一天下午,沙子呷刚走进掘进作业面,四级军士长何三中就迫不及待地向他报告。面对不期而至的“拦路虎”,沙子呷用手电筒仔细查看情况后,立即叫来技术骨干现场召开“诸葛亮会”。通过与战友们一起分析岩层走势、石质性质,沙子呷提出采用“三喷两挂、突击支护”的创新工法。

  当兵18年,沙子呷南征北战,经历的施工难题无数,正是凭着一股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和战友屡屡闯关夺隘。

  某项工程任务重、工期紧,技术标准要求高,开工之初官兵接连遭遇人机吊装周期长、工序穿插难度大、钻爆效果把控难等施工“瓶颈”。沙子呷带领官兵一改传统施工运行模式,创新整合施工要素,优化配置智能凿岩台车和混凝土喷射机等主力装备,创下掘进施工新纪录。

  “以往施工很多时候用钢钎大锤、靠肩挑背扛,高强度人工作业,风险高、效率低。现在我们必须借助科技力量,为国防施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按下‘快进键’。”今年两会期间,沙子呷提交了一份关于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国防施工提质增效的建议。

  “唯有创新,才能破解难题”,沙子呷组织官兵编写的13套施工技术手册,有效助力专业训练和施工任务;创新改进的滑移式混凝土分浆器、钻爆施工药量控制系统等6项技术成果,正在施工战场大显神威。

  “当官兵的知心人”

  “如果有人拼了命也要保护你,这样的人值得敬重和托付,沙营长就是这样的人。”与沙子呷一起战斗5年多的三连班长王胜东说,一次掘进施工,拱顶上掉下一块磨盘大的石头,砸在地上溅起的碎石块把战士闫卫衡“拍”进了水坑里。正当大家惊魂未定时,沙子呷第一个跳进水中,把受伤的闫卫衡救了出来,一路小跑背进了卫生所。

  “当官兵的知心人,做战士的老大哥”,是沙子呷的带兵信条。藏族大学生士兵多登,性格有些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沙子呷就主动与他接近,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他引路。多登振作精神,3次递交入党申请书,成为优秀义务兵、入党积极分子。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5日 02版)

【责任编辑:杨海琴    流程编辑:吴蕴聪】

科尔沁版画:刻在木板上的传承

新华网2020-08-14 20:27:27

一个王朝的序幕

中国青年报2020-08-11 08:49:53

老字号走心的跨界

中国青年报2020-08-10 12:51:18

谁都可以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

中国青年报2020-08-07 11:53:31

身处不确定状态 你如何管理时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8-07 11:49:57

彭楚粤:广州,潮起珠江 得闲饮茶 | 我和我的家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8-05 11:43:16

打破诺奖魔咒,莫言重回写作

中国青年报2020-08-04 14:06:37

这个夏天,《乐夏》的陪伴作用依然重要

中国青年报2020-08-04 13:37:08

在文明的十字路口寻找胡汉中国

中国青年报2020-08-04 13: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