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文化
2020
06/21
09:29

【父亲节心语】朱永新:亦父亦师

作者:朱永新

 亦父亦师

作者:朱永新

    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是父亲。父亲是念师范的,那个时代的师范生,基本素质很好。我曾看过他拉手风琴的照片,那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年轻人。

    “文革”期间,父亲在一所乡村小学当校长。星期天,他带我到他的学校去,看到校园里贴满了批判他的“大字报”,我惊恐万分,他却不动声色。他那如山的静默沉稳,让我也不知不觉镇定下来。晚上,校园里就剩下我们父子俩,这时我听到了父亲的歌声。虽然他不再操琴,但开心时会情不自禁地唱歌。半夜里,我还听到了“猫叫”,我呼唤父亲,他却开心地笑了起来,说是他在吓唬房间里的老鼠。我从此也学会了这一招。

    🔼35年前,父亲抱着孙子在苏州大学钟楼前的合影

    父亲的敬业精神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做小学老师、做小学校长,还是后来当镇里的文教助理、县聋哑学校的校长,他都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他曾自豪地对我说:“我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1984年、1986年、1987年他先后三次受到大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1989年9月原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总工会授予他“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或许就是对他多年追求的最好褒奖。

    父亲的许多故事,我是在他去世以后才通过各种途径知道的。如他曾经工作过的大丰南阳小学的校长周荣在他的追悼会上曾经说:“他是一个对教育追求一生的人。他是一个有着教育理想的人。他是一个一生认真,不停追求的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是他担任我们南阳乡文委的时候,那时他们乡是我们全市教育工作最好的一个乡。他们那里的文体方面的很多活动在全市和全省都是有影响的。”

    大丰市教育局的领导在主持告别仪式时也讲述了父亲退休前后一段时间工作的情况:“90年代初期,大丰全市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朱明昌同志创造性地依托成人教育中心校,实施农科教结合,科学技术进村入户到田头,为教育富民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使南阳的教育工作成为大丰的一面旗帜。为此,省政府曾授予南阳镇‘江苏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乡(镇)’称号。”

    父亲曾经教过的一位小学生,她的回忆文章也让我沉睡在大脑中的父亲的许多教育“细节”变得清晰起来:“朱校长夹着木制的大三角尺给我们上数学课;朱校长带着我们参加全镇的文艺比赛;朱校长鼓励我们参加武术小分队;朱校长组织学生敲锣打鼓把‘三好学生’的喜报送到家里;还有校长办公室里各种各样的奖章。有一年的冬天,天气特别的寒冷,河里结了厚厚的冰,贪玩的、不懂事的我们在冰上玩耍了起来,朱校长知道后把我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通,并罚我们站在操场上,让我们从此永远记住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农村学校,条件十分简陋,我的舅舅阿姨、兄弟姐妹、邻居伙伴甚至我的侄辈等等都在这个学校读书,都曾得到朱校长的教诲。

    “记忆中,每次无论文艺演出还是武术表演,各项活动我们都得第一。我们的文艺小分队第一,直到现在我还能想起当时我们排练节目的一些场景和独特的造型;我们的武术小分队曾多次代表我们南阳镇到其他各个镇巡回演出、代表大丰县参加盐城市的比赛、代表盐城市参加过全国的武术比赛,也正因此,小小年纪的我经历了很多的大世面,还被派到过其他学校当武术小老师;从我们这个学校考取镇上的重点高中到后来考取大学的人数相对于那个年代是比较多的;如今国内外各行各业都有我童年的伙伴。当我有机会走上讲坛体验教育的喜乐、当我们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的时候,我就在想,曾经的朱校长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素质教育的典范吗?”

    “七年里,我不记得我们去过多少次朱校长的家,也不记得在朱校长家吃过什么饭,反正每次去镇上,三间红瓦的平房是我们最好的落脚点,吃饭、化妆、排练节目,是我们应做的事,至于那锅碗瓢盆灶火柴一概与我们无关,现在想来真不知当年朱校长和朱老太太在幕后为我们付出了多少?”

    是的,父亲当时在农村小学做校长,而我们在镇上的家,就是父亲学校的后勤部。父亲的教育生涯,就是当时许多农村教师的真实写照。

    当然,对于我来说,父亲给我一生最大的影响和财富就是每天早起习惯的养成。大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父亲每天早晨5:30就会准时把我从床上拖起来,做一件我很讨厌的事:习字。无论是酷热难熬的夏日,还是滴水成冰的冬天,我都要千篇一律地临柳公权帖。其实,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自然没有练好字。尽管如今我的字还过得去,也有人说我的字有“风骨”,但终究没能成为书法家。

    只是歪打正着,有心练字字未练好,却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早晨睁眼即起,每天工作至少比一般人多两个小时。当人们还在梦中酣睡时,我已经挑灯早读了;当人们起床洗漱时,我已经工作了两个多小时。

    小时候还经常埋怨父亲,甚至在心里把他比作半夜鸡叫的“周扒皮”。现在看来,这是父亲给我人生最大的财富。如果每天比别人多工作两小时,一年就多了730个小时,50年就多了36500个小时,也就是多了整整1520天,差不多延长了4年的生命!这是每一分钟都有效的生命!

    现在,当我每天早晨5点左右起床,在写字台前伏案工作的时候,经常会浮现出父亲的身影。

    这是父亲的礼物,更是我一生的财富。

 


【责任编辑:吴蕴聪    流程编辑:杨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