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向世界传递了哪些积极信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3月10日,长安UNI-T完成了L3级自动驾驶体验,它是国内首款能实现“解放双手、双脚、双眼”的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量产车型。

  在冲压机和机械臂的“伴奏”下,UNI-T在长安汽车智能工厂生产线上诞生。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让急于恢复元气的汽车业多了一道加试题。

  有统计称,截至3月底,全球共有超过150家汽车工厂处于停工、停产状态,超过1400万名车企员工正在面临就业难题。而在国内,受多种因素影响,汽车销量已经连续两年下滑。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业到了止损自救的关键时刻。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3月,我国汽车产销347.4万辆和367.2万辆,同比下降45.2%和42.4%。其中,3月汽车产销降幅收窄,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呈快速增长,市场份额提高。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面对疫情影响,中国汽车业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恢复消费市场的繁荣贡献力量。”中汽协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二季度中国汽车市场会有较大的复苏,但未来整体市场下行压力较大,汽车企业仍要不断努力。

  疫情会在多大程度上放大汽车消费下行的压力?在此特殊时期,车企应该如何做?在长安汽车董事长张宝林看来,尽管疫情对全球汽车产业带来一定冲击,但这并未影响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方向。

  “这种冲击是短期的。”张宝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说,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长安汽车的“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依然按原计划稳步推进。他表示,“整体而言,我们对第三次创业的各项成果和进展十分满意。”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方面,长安汽车在营销服务上进行创新,开展“一对一视频看车”和“直播看车”等服务,打通线上营销服务渠道,降低疫情风险而不降服务品质;另一方面,长安汽车经过科研攻关,推出“PM0.1级”复合抗菌杀毒高效过滤器,将汽车乘员保护标准从过去的“安全”升级为“安全+健康”,满足了用户的新需求。

  这一系列创新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长安汽车整体销售139737辆,环比增长385.8%;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销售113821辆,环比增长464.5%,回升势头领跑市场大盘。今年一季度,长安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同比提升0.4%,创下2015年以来历史最高水平。

  “第三次创业”成果初现

  对于这家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洋务运动的老牌企业来说,复苏并非是在这个春天突然发生的。

  2018年4月,长安汽车首次提出“第三次创业”计划。当时,张宝林在发布会上不无忧虑地说:“如果我们没做好充分准备,那么,将来的某一天,这个时代淘汰了你,就真的与你无关。”那时候,长安汽车正连续多年实现自主品牌乘用车产销百万辆,其内心的危机感和使命感让不少人感到惊讶。

  近日,长安汽车披露了2019年业绩快报以及2020年一季度业绩预告,报告指出“第三次创业已经迈入3.0阶段”。

  长安汽车公布的这份“成绩单”显示,一方面,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销量突破130万辆。其中,乘用车品牌主力车型销量集体攀升,实现了轿车、SUV“两条腿走路”。同时,新能源汽车全年累计销量3.67万辆,经受住了补贴调整等一系列市场考验。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长安汽车在海外市场累计销售4.77万辆,同比增长11.7%。目前,长安汽车产品已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超34万辆。

  另一方面,合资板块增长态势持续向好。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销量持续回暖,加速向“优秀合资企业赛道”回归。值得注意的是,长安汽车与福特汽车加强战略合作,长安福特研究院正式落成,计划在2021年底前累计投放超过20余款产品。同时,林肯品牌首款国产SUV车型——冒险家于今年3月正式上市,吹响了向豪华车市场冲锋的号角。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狂飙突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比销量增长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质量的持续提升。

  据介绍,通过产能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长安汽车3年来累计淘汰20多款低竞争力产品,关停并转整车产能140万辆、发动机产能126万台。得益于此,长安自主品牌单车市场均价提升了4800多元,让品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也使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

  事实上,通过一系列产品布局和战略动作,长安汽车在2019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均实现营收大幅增长,并在2020年一季度实现盈利。“2020年一季度,以长安汽车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克服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经营质量持续提升,使盈利状况不断改善。”有证券分析师在研报中总结说。

  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在搜索引擎输入“汽车销量”后你会发现,几乎所有国际权威机构都下调了对全球汽车销量的预测数据。于是,如何在此次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面前沉下心来,找到新动能,成了各大车企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此,中国汽车业尝试使用各种措施进行“自救”,转危为机。提前开始“第三次创业”布局的长安汽车正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例子。

  一方面,经过“第三次创业”,长安汽车品牌号召力与产品竞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另一方面,长安汽车面对疫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为企业业绩快速回升打下了基础。

  据了解,近年来,长安汽车坚持将每年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中。在CS75PLUS、CS55PLUS、CS35PLUS、逸动PLUS等主力产品中,长安汽车研发团队甚至提出了“技术过剩”的产品研发理念。负责研发的工程师笑言:“只有产品超乎期待,才能收获用户的信任。”

  在“第三次创业”计划中,长安汽车提出“坚定不移地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有分析人士指出,长安汽车重磅产品的亮相之所以能帮助企业业绩迅速回暖,离不开新车突出的智能化表现。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按计划,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动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2030年-2050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智能汽车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今年3月5日,长安汽车推出了国内首款能实现解放双手、双脚、双眼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量产车型UNI-T,并在3月10日完成了国内首个L3级自动驾驶量产体验。

  “此次活动充分验证了长安L3级自动驾驶完全具备了商业化量产的基础。”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法规开放,长安汽车就能率先完成L3级自动驾驶技术量产上市。”

  据介绍,长安汽车目前已实现IACC、APA5.0、微信车载版等21项技术国内首发。张宝林坦言,汽车“新四化”趋势下,“智慧”就是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引擎,“长安汽车追求创新和极致体验,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更聪明、更懂他们的产品和服务。”

  “对于早已习惯了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年轻消费者来说,枯燥无味的传统汽车已经让人‘审美疲劳’。只有脱离传统汽车价值观的智能汽车,才能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独立汽车产业评论员夏树分析说,如果说当年自动挡问世带来了新的驾驶乐趣,那么汽车智能化将带来属于智能汽车的胜利。

  正因如此,一系列科技创新上的突破,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相关领域成为了先行者。

  不久前,长安汽车推出“科技长安智慧伙伴”作为企业的全新品牌定位。有分析指出,这意味着长安汽车的智能化并非冷冰冰的技术升级,而是要关注到用户的用车生活,“让前瞻科技更加贴近用户生活,打造更智慧、更有温度的出行体验”。按计划,到2025年,长安汽车的车载功能将实现100%语音控制,L4级无人驾驶量产。

  此前,有行业专家向记者表示,长安汽车发布L3级别的自动驾驶车型UNI-T,标志着中国汽车真正从“驾驶辅助”进入到“自动驾驶”时代。“这从侧面体现出,长安汽车对长远战略的布局是没有丝毫动摇,而这种定力和对智能化转型的决心,将成为其持续制胜的法宝。”

  全方位创新展现企业韧性

  “中国车企一定要在核心技术领域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汽车行业分析师曹鹤说,面对危机,车企更要加强在产业链、芯片、软件、车联网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布局和突破。

  事实上,汽车智能化浪潮下,车企并非孤军作战。近年来,有不少造车新势力参与智能汽车竞争,也有不少传统汽车频频与互联网科技公司“联姻”,利用各自优势,加速向智能汽车产业渗透和布局。

  在“第三次创业”战略的引领下,长安汽车推出了瞄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 “香格里拉计划”和剑指智能化发展的“北斗天枢计划”。不少长安汽车员工发现,公司里的“新面孔”越来越多。

  据介绍,长安汽车已联手科技公司和供应商资源,打造软件数字化开放平台。为了构建新能源香格里拉伙伴计划、智能化北斗天枢联盟等产业生态圈,长安汽车与华为、博世、腾讯等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与腾讯成立梧桐车联合资公司,打造了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开放平台。

  在全方位创新体系中,科研攻关离不开模式创新,而模式创新则需要打造开放技术创新平台。

  与此同时,长安汽车计划在2025年前打造5000人规模的智能化开发团队。其中,软件开发人员占比将提升至60%。此外,长安汽车还将整合各方优势资源,重点布局智慧出行、人工智能、芯片、高精地图、语音交互、全息技术等领域,为公司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全方位的加持。

  “智能网联引起的行业变革深度、产业融合广度、解决方案的实现难度均是前所未有的,企业发展首先也要克服这三个前所未有。”在2019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张宝林曾作出这番颇具“壮士断腕”色彩的表态。

  如今,长安汽车成功扭亏为盈,“第三次创业”进入收获期。他们也为自己划出了新目标:“对‘第三次创业’成果进行深化,向‘世界一流汽车企业’目标继续前进。”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