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2019
12/25
20:25

5000余万建筑大军让中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作者:刘宝亮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成就展上,人们在首都“十大建筑”全部竣工的历史照片前追昔抚今。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宝亮/摄

  5000余万建筑大军让中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穿越“十大建筑”看新中国建筑业70年发展历程

  正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一组新中国成立10周年首都“十大建筑”的黑白老照片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看。他们在为当年这“十大建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建成竣工啧啧称奇的同时,也为如今中国逾5000万建筑大军在新一轮建设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挥洒大手笔、描绘新蓝图感到由衷自豪。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成立10周年,在北京兴建一批公共建筑作为国庆献礼,以展示年轻共和国所取得的成就。北戴河会议之后,相关工作迅速展开。1958年9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召集北京1万多名建筑工作者开会,作关于国庆工程的动员报告。1959年2月,“十大国庆工程项目”最后确定,即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和北京工人体育场。从1958年9月确定国庆工程的建设任务到1959年9月国庆10周年前夕,“十大建筑”以惊人的速度建成竣工,可谓史无前例,成为中外城市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新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节律与新中国的发展节律是一致的。1949~1960年,国民经济大发展,大规模建设在全国展开,建筑业在完成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快速扩张,建筑产业的基本家底和管理体制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这为今后新中国建筑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2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7亿元;1956年完成总产值146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但与同期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建筑业还处在非常弱小的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拉开了我国施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这一时期,建筑业在国家发展规划中被列为支柱性产业。体制机制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建筑业发展迅猛。

  198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出了16项重要改革举措,包括全面推进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大力推行工程招标承包制、全面推行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等。随后,国家计委等部门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和办法,标志着我国建筑业改革的全面启动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重大转变。这一年,中国建筑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设当时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由此产生了传颂至今的里程碑式口号——“深圳速度”。

  1987年7月,国家计委等五部委在施工企业中试点推广“鲁布革经验”,开启了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改革的新篇章,后来的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总承包管理等皆受此影响。1988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32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

  199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正式开始实施,随后《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等一批法律法规和规范陆续发布,建筑市场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发展。1998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062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建筑业总产值以20%左右的增长率稳定上升。2011年完成总产值11.6万亿元,突破10万亿元大关。

  201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大大促进了PPP模式在全国各地的快速推进,PPP模式给建筑市场带来了深刻变化。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此后,中国建筑业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赢得了广泛赞誉,使“中国建造”品牌在国际上进一步打响。2018年全国有69家企业入围国际承包商250强,上榜企业数量蝉联各国榜首。

  2017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1.4万亿元,突破20万亿元大关;2018年,全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3.5万亿元,是1952年的4124倍,年均增长13.4%。

  新中国成立70年,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就拿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的“摩天大楼”来说,2018年全球建成了143座200米及以上的高层建筑,其中88座在中国,占总数的61.5%,在所有国家中居于首位——当然,“长高”的新中国更加注重内在的品质。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其“强筋健骨”的未来,更加可期。(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 刘宝亮)

【责任编辑:杨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