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2019
11/18
18:17

如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作者:王海军 来源:人民论坛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重要体现,是基于我们党建党近百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念变迁基础上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凝练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和逐步深化的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初步探索(1949—197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在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党虽未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但在其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念中,却已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

    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1951年2月,中央发出《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的通知》,规定“各级党委宣传部的首要职能是领导或推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中国共产党打造多元化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广播电台讲座等方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帮助人民群众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正确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初步开拓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始,就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党员干部,强调“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我们党从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该时期我们党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准则“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五反”运动就是“在资本家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递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抗美援朝使爱国主义精神空前高涨,195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黄继光英雄事迹,“他已经成为志愿军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一面新的旗帜”。当时涌现出邱少云、雷锋、黄继光、王进喜、焦裕禄、陈永贵等英雄模范和“南京路上好八连”等英雄群体,展现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观,有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精神”、不怕困难的“铁人精神”、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进与确立(1978—2012)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与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终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指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不懈探索。邓小平同志宣称“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江泽民同志提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胡锦涛同志强调用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我们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中,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前提。

    坚持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改革开放以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要“发扬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1994年8月,中央发出《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要求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培育民族精神。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民族精神内涵作了全面概括,“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共同价值取向。

    坚持以荣辱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确立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81年2月,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的通知》,肯定了“五讲四美”活动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形式。1996年10月,《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中央明确“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内容。

    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化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深刻阐释,推动了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不断深化。

    深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价值。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作了新的提升,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同志多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性,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习近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要“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重视学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引导作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习近平同志重视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要求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强调“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内法规和国家法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好体制机制的规范约束作用,用制度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习近平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体制机制来保障”。2016年12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将“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党员权利加以强调。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总纲,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上升到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5月,中央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软性要求”转化为“刚性规范”的法治导向。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首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治国理政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在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髙点”,“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光荣历史的见证,包含了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目标的精神形态,应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有其独特价值体系,蕴含着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丰富价值观念。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有益成果的吸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最后,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增强国际话语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当前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掌握着“文化霸权”,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认同度不髙。要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与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实现文化软实力提升“形于中”“发于外”。

    (作者:王海军,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吴蕴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