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朱永新寄语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发布时间:2019-09-09 17:40 来源:左江日报社崇左新闻网 

    (原标题:教师成长之路究竟该如何走?——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左江日报记者 黄东日

    【朱永新简介】

    朱永新,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30人论坛和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人。他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金项目并多次获奖;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我的阅读观》《致教师》《未来学校》等40余部著作,其中《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等20余种专著被译为英、日、韩、法、蒙、俄、阿拉伯语等24个语种在境外出版发行,是中国当代教育家的个人教育理论著作输往海外第一人。他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寻与执著行动,感动着千千万万人,被评选为“当代教育名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改革开放40年教育40人等。

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记者与朱永新(右)合影。

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朱永新寄语崇左市教师。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要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四有好老师”标准就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发出的“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要求。可见,造就一支具有教育家情怀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成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所在。值此第35个教师节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请他就教师的职业尊严和幸福感,以及好教师的成长之道,发表真知灼见。

    记者:朱老师好!我还是习惯称您为老师,毕竟认识您有10多年了,但为您做访谈还是第一次,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我们《左江日报》是广西崇左市委的机关报,而崇左市地处祖国南疆边陲,是一座年轻且充满魅力与活力的边境城市。马上就到教师节了,在此首先请您给边关崇左的2万多名教师打个招呼吧。

    朱永新:崇左市的老师们好!在此请允许我通过《左江日报》向你们送上节日的祝福,愿你们守望教育理想,根植边疆教育,用心关爱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相信你们能创造传奇,成就完整的教育人生。

    追梦: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记者:记得2015年您著的新书《致教师》出版时,曾引起巨大轰动,成为众多教师的抢手读物,一年间便发行20万册,至今已加印二十多次。这本书的内容直接关注到每一个生命,每一个课程和每一间教室,更关注到教室里的引导者——教师的状态。您在书中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师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如“成为教师的理由”“怎样具备好教师的慧眼”“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怎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等四大方面,逐一为教师解惑。在您看来,教师,既是一份职业,也是一个志业;既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使命。让教师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给教师带来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感,点燃教师的激情,成为教育的追梦人,是您书写这本书的初衷吧?

    朱永新:《致教师》这本书的反响的确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广受欢迎的原因,正是它关注了一线教师当下最困惑的问题。更准确地说,这本书呈现出了我和一线教师对当下一线教育问题的共同探讨,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共鸣。

    书的开篇我首先就提出“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为什么要做一名教师?这是最简单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我认为,一味将教师归结为平凡或是神圣,都是片面的。归结为平凡,会认为教师只是一份赖以谋生的职业,会放松对自我的追求,最终在懈怠中迷失;归结为圣神,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根。由此便引出一个如何让教师既有尊严又有幸福感的话题来。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我最早的理想教育之梦,是我最早播下理想教育的一粒种子。而这一梦想后来便成为我所发起的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我在《致教师》这本书中再次向广大教师郑重许下“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承诺,并表示会和广大教育同仁一道,继续逐梦,带着使命,带着爱,向着理想的彼岸,尽一个教育人的全部心力。

    我始终认为,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教育既然是努力地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而最应该拥有和享受这种幸福的当然就是教师。

    那么,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呢?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认识。

    第一,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不仅要面向未来,但也要面对当下。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在作为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的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第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必须确保受教育的个体生命获得充分的成长,必须实现社会对于一个未来公民的希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不是简单的生活,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生活。这种教育生活,又不能等同于学校教育生活,如在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在职业生涯中每个人的学习,都可以视为教育的生活。

    第三,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教育不仅应该给人幸福,而它本身就是充满了乐趣的。只有在愉悦快乐的情景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之所以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两个字,那是因为如果仅仅强调幸福,很容易让大家过分重视情感的体验,甚至会误认为感官的享受。人应该是完整的,包括他(她)自己个性的完整性。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记者:据我所知,您从2000年发起新教育实验以来,就一直倡导教师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现如今您的这一倡导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群教育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印刻写的事实。在您看来,怎样才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呢?

    朱永新:我常常跟一线的教师们讲,作为一名教师,你一定要有理想,要有梦想,要做追梦人。20年前我写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出版,也是极受关注,先后也加印二十多次,成为中国教育理论著作的畅销书,许多人评价这本书的作用就是唤醒了教师的教育理想,点燃了教师的教育热情。一个教师有了理想,有了追梦的冲动,那他就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会自觉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曾多次跟校长和教师说:“当你无法改变社会,无法改变别人的时候,你唯一可以改变的是自己。而只要你真正地去改变自己,其实你就是在改变别人,就是在改变社会。”不要以为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没什么作为,他可影响着几十个生命呢!一个教师,如果能够真正地影响几个学生的生命,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心灵,真正地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他的生命就是非常有价值了。教育的幸福,教师的幸福,皆由此而得。

    其实,要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加入新教育实验便是最好的途径。因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教育给予教师的,是一个开阔无垠的精神视野,是一个可以纵横驰骋的自由空间。这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高端引领。我在多个场合都强调,新教育实验最大的成就,是点燃了许多普普通通老师的理想与激情,让他们知道教育原来可以如此美丽,教师原来可以如此生活。一位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老师加入了新教育后,他(她)就会变得信心满满,激情满满;智慧多多,幸福多多;乐此不疲,乐而忘返……这样的例子真的很多,新教育的教师们人人都在书写自己作为教师的生命传奇。

    据最新统计,全国新教育实验现有地市级实验区13个、县级实验区142个、实验学校4148所,共有470多万师生参与新教育实验,他们以行动悄然改变着中国教育,参与者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一支重要的民间力量。2014年新教育实验入围卡塔尔基金会评选的“世界教育创新奖”十五个项目之一,2015年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2017年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这里我也特别期待崇左市的学校和教师能踊跃加入新教育实验。

    好教师成长的“吉祥三宝”

    记者:正如您前面所述,新教育的师本价值观尤为鲜明突出。这种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深刻到位的认识,使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和神圣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们都知道,教师是教育发展之本,教育的发展必然呼唤有更多的好教师涌现,那么,好教师的成长是否有快速通道呢?

    朱永新:好教师的成长当然有其规律。回到新教育实验的逻辑起点,我们较早就认为:站在教室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着教育的基本品质。所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课堂、课程等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教师。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成长就成为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研发,课程就成为无源之水;没有教师的实践,理想课堂就成为水中之月。所以,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最基础的力量。而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又是教师成长的两翼。这里说的“专业发展”就是教师进入教师队伍后进行的所属学科知识与素养等的再学习再提高。这对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专业发展是职业认同的基础,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互为前提。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就是说,只有高度的专业发展,对职业的认同、信仰,对教育的热爱,以及生命的激情,才最终有了教育品质的保证。

    关于教师的职业认同问题。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说过,以什么为职业,在根本的意义上,就是以什么为生命意义之所寄托。新教育的职业认同,是指生命个体对于职业价值的发现和承认,进而产生的心理归属感,也是帮助教师去践行教育思想的理念支撑,是教师走向卓越的重要路径。

    新教育实验的职业认同是以生命叙事理论为基础的。不管一个人是否自觉意识到,人的一生都可以视为一个书写中的故事。新教育还认为,每个教师的生命都是一个故事,他既是故事的主人翁,又是故事的作者。

    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如何让教师有较好的专业发展,成长为好教师。新教育实验力推通过“三专”模式来实现:即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这也是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观点,我们称之为新教育教师成长的“吉祥三宝”。

    记者:我之前也接触过新教育实验学校的一些教师,他们谈起您所主张的教师成长“吉祥三宝”总是那么津津乐道,下面就请您详解一下这“吉祥三宝”为何物吧。

    朱永新:首先是专业阅读,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我多次讲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然而,阅读的关键人物是教师。因为没有教师对于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书香校园的建设,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是永远无法实现的。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所谓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道理正在于此。

    新教育实验从一开始就非常关注教师的阅读问题,曾经为教师推荐了100本基本书目。但是,随着实验的深入,我们发现,简单地推荐教师读物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真正的专业阅读,教师的专业发展仍然非常困难。为此,我们编制了教师专业发展地图。这个地图由三部分组成:本体性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约占50%)、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职业知识(约占30%)、人文及科学背景知识(约占20%)。这三部分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支撑,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和价值观。整个知识结构,可以最大限度促进教师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

    其次是专业写作,让教师学会在反思中成长。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之一,就是师生共写随笔,即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教师的日常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我们把教师教育写作分为五类,分别是教育感悟、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师生共写随笔。一般化的教育感悟不能称之为专业写作,只有后面四种才是新教育提倡的专业写作。

    应该说,到现在为止,为发表文章而写,为评定职称而写,为应付检查而写,仍然是教育写作中的常见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新教育明确提出:新教育专业写作,不以外在的名利为终极目标,不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使写作恢复本来面目,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成为自我反思的基本手段,促进学生以及自身的幸福完整。

    我认为,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而通过专业写作,就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新教育的专业写作具有明显特点,比如强调理解与反思,反对表现主义;强调与实践相关联;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主张师生共写随笔;注重案例研究,等等。

    再次是专业发展共同体,让教师成长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一样,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其实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教育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孔子早就讲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教师的成长“生态”也得到现代教育学者的关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格鲁斯曼(Grossman)教授等以案例研究为基础,对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内涵、特质及组建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说明,明确指出了“教师专业共同体”和“一群教师”之间的本质区别;迈克劳林(McLaughlin)则对教师专业共同体对于学校发展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指出专业发展共同体可以支持和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帮助他们解决由于学校的改革和变化而出现的危机感和不确定感,以使教师去应对变化的环境和新的挑战,从而为学校走向成功提供了适宜的组织与精神资源。

    多年来新教育实验就一直积极探索建立各种基于同一教研组、教学组的,或者是本校的、校际的,以及利用网络的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比较有影响的新教育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有:新教育研究中心“相约星期二”沙龙、天津著名特级教师张万祥的班主任学习小组、温州苍南新教育俱乐部、河南焦作“毛虫与蝴蝶”儿童阅读共同体、贵州凤冈新教育共同体、“镇西共读”阅读团队等,利用教育在线网站建立的散布于各个地区、学校的大大小小的毛虫群落(儿童阅读研究小组)与“海拔五千——新教育教师读书会”QQ群、构筑理想课堂QQ群,更是形成了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总之,如果教师能够在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方面同时下功夫,做文章,一方面保持生命的激情,积极面对生命的各种遭遇与挑战,一方面能够加强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积极参与到优秀的教师共同体中去,就一定能够书写生命传奇,就一定能够成为好教师,乃至名师。

    早做准备,拥抱未来

    记者:据我所知,您今年又有一本畅销书出版,书名叫《未来学校》,听说发行头一个月就加印两次。这本书您在正式发行前就送了我一本,所以我也应该算是第一批读者。您的书就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未来感、新鲜感的全新教育世界,令我们遐想无限,而又期待无限。您对未来教育、未来学校的这些预测预判都是从哪而来呢?

    朱永新:“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这两年已成为热词。围绕这两个热词而开展的研讨活动也成为了热门。这说明这个话题已到了关键时期,值得深入思考。《未来学校》一书汇集了我这些年来对未来教育、未来学校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教师队伍建设到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发展趋势的研究与预测。这本书一问世便引起公众的关注,说明人们都很关心未来的学习与教育。我在书中主要讨论的是互联网对未来学校形态的改变,及其引发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并大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我写这本书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教育变革,虽然不像社会变革那样有强烈的人为干预色彩,但是我们可以主动迎接、主动介入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这个趋势就可能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应该说,我们已经来到了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已经站在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门前,推开这扇门,就是一个新的世界。

    记者:您所预测的未来学校即学习中心会是什么模样呢?

    朱永新:我相信,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未来的某个时候,未来的人们,会觉得天方夜谭的“学习中心”,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未来,物理形态上的学校,钢筋水泥砖瓦花木,依然如故,保安可能还会有,围墙也可能依然存在,但是,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房间都需要预约;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校长楼”为中心的领导机构,表明上看,就像今天北上广的创业中心;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类似于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成为学习中心;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礼拜天、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可以8岁上学,也可以12岁上学,15岁的孙子可以跟75岁的爷爷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教师将彻底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得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的笑话。

    记者:在未来学校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为迎接未来教育的挑战,今天的教师该做好哪些准备?

    朱永新:首先我要强调的是,未来无论技术怎么发展,教师的地位是很难被机器取代的。一所学校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它是否有先进的技术,而是依然取决于它有没有一流的教师。

    脸谱网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认为,未来的教师可能会成为自由职业者。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未来的教育,未来的学习中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滥竽充数者的“南郭先生”将会被淘汰出局。优秀教师将会以各种形式的“共同体”方式一起成长,一起创造,一起承担课程,政府也将通过签约的方式聘请教师或者购买课程。为此,教师的职业教育与专业培训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由于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教育的个性化要求亦将更加凸显,让每个人成为自己,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让每个人的个性充分张扬,让每个人能够真正享受日常的教育生活,真正喜欢日常的学习过程,这便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终极目标。

    要知道,中国教育是缺少人文关怀的,教师则缺少人文精神,这种状况不改变,我们就很难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基于此,新教育特别强调要把提升教师的精神生命、重塑中国教师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师发展的意义境界。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人文精神,肯定是没有品位的,肯定是没有人文与道德的。重塑人文精神,让教师在精神层面上真正站立起来,教育的境界就大不一样。如果说教师的全部尊严在思想,那么教师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其精神生命的提升。

    很明显,未来学习中心的理想和宗旨与新教育实验孜孜以求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都是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每个人快乐自主地学习,享受教育的生活;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潜能与天赋,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也正是我们新教育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编辑:董志成】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