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推荐
APP下载

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对文艺界社科界提出新要求

发布时间:2019-03-05 13:18 来源:人民网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齐聚首都,建睿智谋事之言,献务实管用之策,聚共襄伟业之力。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要准确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加强和改进政协民主监督工作,广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习近平在联组会上的殷殷嘱托,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指明路径。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共识是奋进的动力

  共襄团结民主盛会,合奏砥砺奋进强音。从2013年开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全国两会行程里,总会有一个“固定项目”,就是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讨论。

  2013年看望科协、科技界委员,谈的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看望少数民族界委员,谈民族大团结;2015年看望民革、台盟、台联委员,谈两岸关系;2016年看望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17年看望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谈对知识分子的尊重;2018看望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2019年,习近平选择了文艺、社科联组会。

  习近平强调,201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实现了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精神开门红。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中共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凝结着包括在座各位同志在内的广大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智慧。

  集众智、汇众力;万涓成水,汇流入海。

  当天的联组会上,习近平认真听取了田沁鑫、邓纯东、陈力等8位委员发言后发表讲话。从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四个角度提出新的要求,与大家推心置腹,共商国是。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也将迎来70华诞。

  站在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习近平强调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汇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这与人民政协工作的总体要求不谋而合。

  把握时代脉搏 聆听时代声音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文艺、社科工作者则承担培根铸魂的工作。多年来,习近平始终关心着文艺、社科工作。

  2014年10月、2016年5月,习近平分别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两次重要讲话都已成经典文献。

  2016年11月,习近平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也对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习近平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诚如其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习近平希望文艺、社科工作者,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新时代是在奋斗中成就伟业、造就人才的时代。文艺、社科工作者理应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精品奉献人民

  “民者,万世之本也。”在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人民”一词出现频率最高。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属于人民。

  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表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是总书记对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创作导向和立足基点的基本要求。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的心,始终与人民紧紧相连。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鉴此——

  文艺和学术研究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文艺和学术研究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和学术研究事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

  这也道出了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心声。扎根本土、亲近大地的“谛听”,才能听到改革旌旗猎猎、文化细语喁喁,科研捷报频频,才能听到时代的涛声和历史的回响,才能与人民的喜怒哀乐、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同频共振,才能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和科研导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最根本的决定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文艺创作、学术科研与人民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生命联系,这是一根永远剪不断的情感脐带、文化脐带和历史脐带。

  总书记的讲话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的两个要求,本质上回答的是优秀的文学艺术创造、扎实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问题。

  一“来”一“去”两个不同问题,答案却“殊途同归”。头一个问题,道出了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来处”;后第一个问题,点明了文艺作品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为了谁、服务于谁。

  从“来处”来,到“去处”去,为了人民,永远是习近平的初心所在。

  用明德引领风尚 为社会做出表率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

  我们常说,“文以载道”。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正如总书记要求的,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

  习近平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特意提到:“文艺界知名人士很多,社会影响力不小,大家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高扬起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激励人民向上向善的重要力量。

  正如总书记强调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就是这个道理。

【编辑:唐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