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推荐
APP下载

春晚舞台上,这些身影让人肃然起敬!

发布时间:2019-02-05 17:53 来源:学习青年说 

    学习青年说

在2019年的春晚舞台上,几位特殊的身影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为大家送上了新春祝福。勇于创新,为国争光,他们是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英雄机组。新年伊始,学习青年为你讲述这些登上春晚的祖国英雄。

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

敬业奉献模范

高凤林

       高凤林是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1980年技校毕业后,一直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至今。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以国为重、扎根一线、勇于登攀、甘于奉献,一次次攻克了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为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照片由央视提供)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0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

岳群(《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记得,在这30多年中,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给高凤林,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

还有一个细节是,高凤林每天晚上离开厂房时,都要回眸看看,岳群说,“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欣赏,高凤林觉得他们手上诞生的作品就像金娃娃,每一个都是他精心雕琢出来的。”

尽管高凤林是一名工匠,但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这样的讲述无不令岳群和她的同事动容。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05月11日11 版 )

诚实守信模范

黄大发

    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们前后历经30多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使曾经缺水干旱的贫困村面貌一新。

黄大发居住的团结村以前叫草王坝,地处黔北高山峡谷地带,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在1995年前,全村的灌溉和人畜饮水只有依靠山坡自渗水和一口望天井,如果要前往山脚的溪河里挑水,往返要花4个多小时。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因为缺水,当地只能种耐旱的洋芋、红薯和苞谷,“苞谷沙”是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当地流传的这首民谣就是村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大米饭。”支撑黄大发几十年不断挑战水渠的,就是这个心愿。

1989年,这位54岁的老支书自费到枫香区水利站,从基础开始学习水利技术。为了争取工程立项,从草王坝到山下城镇几十里的山路,黄大发来回跑,1991年年底,工程批下来了,上级也拨了几万元经费,却仍有1万多元需要村民自筹。这让当时人均年收入只有80元的草王坝人犯了难。黄大发连夜挨家挨户劝说,除了执着和诚意,还有他对村民立下的“军令状”——“修水渠,我愿意拿自己的命来换”。

......

这个今天看来也堪称“人间奇迹”的水渠工程,从1960年黄大发带领村民第一次修建开始,至1995年全线贯通,历时36年,如今,以黄大发名字命名的“大发渠”,已滋养了一方水土20多年,不仅解决了数百户的人畜饮水问题,还能灌溉良田,村民天天吃大米饭的梦想早已成为现实。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08月13日 06 版)

敬业奉献模范

姚玉峰

       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有一位登上世界眼科角膜移植巅峰的专家姚玉峰,他把治疗眼角膜病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光明事业”,不计国外优厚待遇,带着所学的国际顶尖技术,毅然回国惠泽百姓。

姚玉峰潜心研究、刻苦钻研。由他独创的世界首例角膜移植术,不但大范围应用在国内患者身上,也被推广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地,解决了困扰世界医学界上百年的排斥反应,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在世界“角膜移植进步史”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

姚玉峰1995年回国时,国内角膜病患者大约有上千万,导致失明的也有约300万,而那时的国内角膜移植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新知识、新技术。当姚玉峰来到成立不久的邵逸夫医院时,他几乎白手起家,靠着一把镊子一把剪刀筹备起了眼科。

姚玉峰心心念念的这个群体,在我国目前每年新增30万例病患,可每年有幸能手术的也只有1万例。面对技术要求苛刻、工作清苦又回报少的角膜病专业,姚玉峰安于寂寞、始终坚守。20多年来,经他治疗过的眼角膜病患者就有30万人,将近3万人经他手术重见光明。

敬业奉献模范

姜妍

      姜妍是沈阳鼓风机集团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是我国首台乙烯压缩机的主导设计者。

1997年,24的姜妍刚大学毕业便来到沈鼓工作,她从事的是压力容器的设计工作。为了尽快熟悉产品特性和设计环节,她成了师傅的“小跟班”,每天跟着师傅认真观察学习每一项工作内容。

2002年她设计出公司首台低温容器,填补了企业的技术空白。2006年她承接了我国第一台乙烯压缩机的研制任务,机组于2010年1月8日成功运行,该压缩机组的研制成功终结了乙烯压缩机必须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为我国在世界特低温气体压缩机制造领域赢得了话语权。

之后,姜妍又成功研制出抚顺石油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设计、制造该类型压缩机的国家。为该类机组开发的“一种常温装配超低温运行的离心压缩机”国家专利,目前已经用于16台乙烯压缩机的设计工作,她也被大家誉为“乙烯压缩机的专业户”。

敬业奉献模范

薛莹

       航空工业西飞国际航空部件厂的铆装钳工。

1958年,薛莹的父母为支援祖国航空建设,到了陕西阎良。

后来,薛莹也选择加入到这个大家庭,成为航空工业西飞一名铆装钳工。让薛莹深受感触的是,母亲退休6年后重返企业,曾为了尽快获得一手资料,坚持戴着眼镜翻阅英文词典、翻译资料。

从母亲身上,薛莹看到第一代航空人对自己的要求。先辈们的航空报国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薛莹和更多后来的航空人。

“改革开放40年,几代航空人一起用汗水浇灌梦想,航空工业进入到飞跃发展的时期。”薛莹觉得,自己这代人的人生经历也是国家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新时代,工匠精神被赋予新的含义,请问您对此有哪些体会?”一次宣讲结束,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现场向薛莹抛出问题。

薛莹告诉大家,新时代,工匠精神不同于传统的劳模精神,增加了创新的内涵。“一个好的工人是用心工作,一个好的工匠是用脑工作。”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10月08日1 版)

时代楷模

王传喜

      有人说,是王传喜成就了代村:19年间,在他的带领下,代村从人均2000元的穷村发展成村集体收入过亿、人均收入6.2万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也有人说,是代村成就了王传喜,一个曾经的青年致富能手成长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十九大代表。

对王传喜而言,他19年来坚持做了一件事:心系百姓利益,坚守民生承诺。

“我当村干部,就是想让村里人都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当选村主任第一天,王传喜便许下承诺。

19年间,代村利用集体流转土地建设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全国首个国家农业公园、大型商城、建筑装饰公司等,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同时大力发展观光旅游等服务业吸纳本村劳动力。仅建筑装饰业就吸纳了全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成为多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2017年,代村各产业总产值20亿元,村集体收入达1.1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2万元,率先在全县建成小康村。

今天,代村成为新时代的“明星村”。苦过、累过、奔波过、付出过,王传喜不曾言悔,他欣慰地说:“代村已成为一张金光闪闪的名片,不仅百姓受益,而且作为村庄发展路径的样本将影响更多人。”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01月22日03)

王继才

       这个名叫开山岛的小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通电也没淡水;小岛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海风肆虐、怪石嶙峋、草木难生。可这里,始终有一面五星红旗迎着海风猎猎招展,这抹跃动的红色是小岛最生动的色彩。

  32年来,每个清晨,在这个距离祖国心脏——北京天安门1000公里以外的边陲孤岛上,守岛人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都会举行两个人的升旗仪式,风雨无阻。

       图为王继才和王仕花在开山岛上升国旗。 (资料照片)

布满黑色岩石的开山岛,看上去毫不起眼,可它位于地形险要的灌河口,是祖国的东大门。1939年,侵华日军就是从灌河口登陆,占了开山岛,屠戮了连云港地区万余民众。开山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通电也没淡水;小岛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海风肆虐、怪石嶙峋、草木难生,可王继才在这里一守就是32年。

曾有“蛇头”私下上岛找到王继才,当场掏出10万元现金要他在岛上留几个“客人”住几天。王继才一口拒绝,“我是民兵,只要我在这个岛,你们休想把这里弄脏!”对方恼羞成怒,以他子女的安全来要挟,甚至还曾对他施以暴力,但因为王继才的坚持不屈而未能得手。最终在王继才的协助下,那些犯罪分子被警方抓获。

王继才总说,国旗升起的地方,就是中国的国土,“守岛就是守国,我会一直守到守不动的那天。”今年7月27日,王继才在岛上执勤时突发急症医治无效去世,生命定格在58岁。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09月14日 01 版)

张玉滚

       图为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80后教师张玉滚。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摄

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大山深处,只为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他,虽然收入微薄,但17年资助学生多达300多名。从教的黑虎庙小学因交通困难,学生每学期的课本都是他靠着肩上的一根窄窄的扁担挑进大山的。而这一挑,就是5年。面对山里学校缺师少教的现实,他不得不把自己练就成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样样精通的“全能型”教师。

大山外面的世界虽然很大很精彩,然而,受张玉滚的影响和感召,4名退休教师决定返回山里继续教书,张玉滚曾经的学生张磊也在外出上学毕业后回到黑虎庙小学,并选择留了下来。

王锐

       入伍8年来,王锐创造了一名士兵的精武传奇:入伍第一年,他是全师唯一编车参演的列兵,第二年成为唯一拿到驾驶一级的上等兵。当兵第六年,通过驾驶专业特级考核,成为集团军年龄最小、兵龄最短的特级驾驶员。此后,陆续通过通信专业特技考核、射击专业一级考核,精通驾驶、通信、射击三大专业的王锐成为全军最年轻的"双特"两栖装甲尖兵,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所带809战车车组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

王锐坚持按实战要求精武强能,练就能打胜仗的强军本领。建设一流军队,要有一流士兵。这些年,部队聚焦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持续兴起实战化训练热潮,能打仗、打胜仗成为主旋律最强音。王锐像开足马力的战车驰骋在练兵场,他入伍第一年就成为部队唯一驾驶战车参加演习的列兵,第二年就通过驾驶一级考核。2015年6月,他以6科全优成绩考取驾驶特级。

       (摘自:《中国青年报》 2017年09月14日11 版)

英雄机组

川航3U8633机组

       5月14日拍摄的发生故障后准备降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川航3U8633。万赑/摄(新华社发)

事发时,飞机正在大约3.2万英尺(约9800米)的高度巡航。刘传健(机长)说,风挡玻璃掉落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失压,突然的压力变化会对耳膜造成很大伤害。温度骤降到摄氏零下20~30度左右,极度的寒冷会造成驾驶员身体冻伤。

“仪表盘被掀开,噪音极大,什么都听不见。大多数无线电失灵,只能依靠目视水平仪来进行操作。”曾经在军校飞行的刘传健完全凭手动和目视,靠毅力掌握操纵杆。

下降过程中,刘传健发出了7700紧急代码。7700紧急代码表示飞机遇到紧急状况,比如机械故障或有机上人员突发疾病等。这种特殊编码可以使飞机在空管的雷达系统中以红色标识区分,提醒空管人员和其他空中机组注意避让。

据民航西南局消息,在民航各保障单位密切配合下,机组正确处置,3U8633次航班于7时46分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备降期间右座副驾驶面部划伤、腰部扭伤,一名乘务员在下降过程中受轻伤。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05月15日04 版)


来源 / 中国青年报、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辽宁省科协、中国教育新闻网

整理&编辑 / 吴蕴聪

校对 / 姜继葆、董志成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学习青年

【编辑:田沐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