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冰点
APP下载

“冰+煤”:一场关注气候变化的纪实摄影展

发布时间:2018-09-17 10:3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冰点周刊

    曲俊燕 | 文

    9月4日~9月23日,“冰与煤”(Coal + Ice)纪实摄影展来到美国旧金山福特·梅森文化艺术中心。这个关注气候变化与环保的跨国摄影师群展,由亚洲协会中美关系中心主办,马格南摄影师苏珊·梅塞拉斯(Susan Meiselas)和荷兰策展人耶罗恩·德·弗瑞斯(Jeroen de Vries)共同操刀策划。

    “冰与煤”是一个持续多年的全球巡展项目,每到达一个城市或国家,都根据新场地和需求对展览内容作出更新。今年的“冰与煤”囊括了全球四十多位摄影师和视频艺术家的作品,既有罗伯特·卡帕、尤金·史密斯、大卫·西蒙、刘易斯·海恩、贝歇夫妇等在摄影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也有不同时代的登山探险家、当代各国专注环境纪实的摄影师。参展的中国摄影师有宋朝、牛国政、耿云生、王勉励、吴旗、杨俊坡、余海波等。照片时间跨度大、地理纬度广、展陈视觉效果震撼,是本次展览的特色。

    位于美国旧金山福特·梅森中心的展览场馆。

    

    展览现场

    展览的核心概念是探讨人类对化石燃料的长期消耗对环境、气候和自身带来影响。地表深处的煤矿在持续减少,喜马拉雅山巅的冰川开始融化,每一次细微的变化都在悄无声息地影响气候系统。

    展览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多世纪前珍贵的冰川照片与当代摄影师在同地拍摄的对比,一百多年间冰川融化的过程展露无遗。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煤矿工人肖像,都透露着同样的苦难气氛,当他们以大于真人的比例展示在观者面前时,不禁让人思考资源开采对人类生存的真实意义。展览设在一个50000平方英尺(约合4645平方米)的仓库中,足够进行大尺寸的影像布置,强化了视觉震撼效果,也给观展人提供了足够的漫步和思考空间。

    “冰与煤”2011年在北京三影堂全球首次亮相,后在安徽黟县乡村和上海先后展出。这个项目脱胎于苏珊·梅塞拉斯和亚洲协会中美关系中心主任夏伟(Orville Schell)在2008年策展的“煤矿中国”(Mined in China),后者关注中国的煤矿开采、矿民生活和环境问题,当时寻找了一批中国拍摄煤矿的摄影师。在延续“煤矿中国”内容的同时,“冰与煤”在煤矿单元加入了多国摄影师的作品,展现了美国、欧洲的煤矿影像,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在“冰”的部分,横跨一百多年的冰川照片也很罕见,增加了整个展览的历史文献性。

    这场展览涉及纪实摄影、视觉艺术、气候环保、自然探险等多个方面,面向的观众也遍布各个领域和年龄段。在展馆之外,该项目还将艺术家、作家、环保人士、政商界人士、市民召唤在一起,在为期三周的时间内开展对话、音乐会、戏剧表演、分享会等活动,力图在整座城市中渗透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其中还有不少是针对儿童、青少年的。

    以下是部分参展摄影师的作品:

1950年,威尔士的三代矿工。

尤金·史密斯 (Eugene Smith) /摄

1942年,英国威尔士朗达谷的矿工。

罗伯特·卡帕 (Robert Capa) /摄

1935年,法国北部的年轻矿工。

大卫·西蒙 (David Seymour)/摄

    1908年,美国童工。

    1907年,海因受国家童工委员会之托,调查了美国从缅因州到德州各地童工的生存状况,拍摄了在工厂、煤矿、磨坊、农场以及街头摊工作的儿童。

刘易斯·海因 (Lewis Hine) /摄

1965年,威尔士,一对新人走在田野中。

布鲁斯·戴维森 (Bruce Davidson) /摄

2017年,希腊的一座发电站。

斯图尔特·富兰克林 (Stuart Franklin) /摄

选自《乌蒙矿工》系列

    摄影师耿云生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深入云南乌蒙山区的大小煤矿,记录了当地矿工工作、生活的真实瞬间。

耿云生/摄

    选自《矿工》系列肖像摄影

    在2001年开始学习摄影之前,宋朝曾在山东做了六年矿工。身份上的接近,让他开始自发记录以矿工为核心的人群、环境。他的代表作有《矿工I、II》、《矿区家庭》、《矿民》以及《矿区风景》等。

    宋朝/摄

    1989年,威尔士,煤矿救援队。

    大卫·赫恩 (David Hurn) /摄

    2009年,乌克兰东部的斯达汉诺夫(Stakhanov)煤矿,矿工肖像。

    俄罗斯摄影师格莱布·科索洛科夫在乌克兰的斯达汉诺夫煤矿拍摄了100位矿工上井后的肖像。1935年,苏联矿工斯达汉诺夫在5小时45分钟之内开采了102吨煤矿,这是当时标准工作量的14倍,创造了生产记录,被奉为工人楷模和共产主义生产力的代名词。后来该煤矿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几十年后的今天,该煤矿仍在使用苏联时期的老旧设备,产量比苏联时期大大降低,工人减少,矿工的工作境遇也没有太大改观。

    格莱布·科索洛科夫 (Gleb Kosorukov) /摄

    选自《矸石山》系列

    河南摄影师牛国政于1993年~1996年拍摄了《小煤窑》系列。1980年代中期,各地开始兴起小煤窑。但这些小煤窑大多属于无证开办,设备简陋,安全措施较差。矿工工作环境恶劣,基本生活条件也难以保障。2001年6月起,国家开始强制性治理,小煤窑被取缔。

    牛国政/摄

    选自《沉重的灰尘》系列

    《沉重的灰尘》选择在夜晚拍摄平顶山煤矿,展现了冷酷而沉重的矿区景观。采矿设备像一头头阴冷的猛兽,在夜间也不停息;矿工身影单薄,被安插在机械之间。

    吴旗/摄

    1921年,喜马拉雅山脉绒布冰川的主体。

    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出生于1886年,上世纪20年代初参与了英国最早的三支珠穆朗玛峰的探险队。在第一次珠穆朗玛峰登顶的尝试中,乔治和他的队友安德鲁·欧文在珠峰高域失踪。

    乔治·马洛里 (George Mallory) /摄

    1921年,喜马拉雅山卓奥友峰北坡的Kyetrak冰川。

    加拿大人E.O.惠勒少校出生于1890年,曾任职印度勘测局,并参与了首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英国探险队。

    E. O. 惠勒少校(Major E.O. Wheele) /摄

    飓风之54

    2002年,克里弗德·罗斯设计了“R1”相机并获得专利认证,拍摄了许多世界最高精度的大幅自然景观。

    克里弗德·罗斯 (Clifford Ross) /摄

    1899年,贾奴峰的冰川。

    维托里奥·塞拉于1859年出生于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意大利城市比耶拉。他在摄影和登山生涯中,曾多次到达未被人类所征服的山峰。

    维托里奥·塞拉 (Vittorio Sella)/摄

Jimmy Chin(金国威)/摄

    Jimmy Chin(金国威)是美国探险家、登山家,也是一名导演和摄影师。他曾作为第一人登上喀喇昆仑山脉中未被征服的山峰,他的高山摄影、短片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奖项。

罗伯特·沃利斯 (Robert Wallis) /摄

    摄影师罗伯特·沃利斯专注拍摄经历高速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国家。他的近期作品《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记录了印度东北部原住民部落社区遭受煤矿及其他重工业发展破坏的故事,揭露了印度经济繁荣背后的阴暗面。

郑永仁 (Ian Teh) /摄

    郑永仁 (Ian Teh) ,马来西亚华裔摄影师,供职于VU图片社。他长期关注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政治议题,曾在2009、2010两年的Prix Pictet世界环保摄影奖评选中获得高度赞誉。

    王勉励/摄

    选自《小煤窑》系列

    杨俊坡/摄

    选自《中国矿工家庭》系列

    余海波/摄

    夏伟曾评价说,“冰与煤”展览就像“一本永远没有写完最后一章的书”,一直在持续进化着,不知道下一次展览会在哪个城市。无论是否愿意接受,“我们都身处这个气候变化的故事中,故事的结局对每个人来说代价都是巨大的。”

    *图片来自“冰与煤”项目官网及官方账号*

    编辑 | 李峥苨

—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编辑:唐红】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浦东28变
    全球金融机构汇聚陆家嘴;自贸区一大批制度创新的“试验成果”推广到全国……这些都佐证着——开放是浦东的基因。
  • VR展厅里的新浦东人
    他们带着执着与梦想,见证了浦东的腾飞,陪伴了浦东的成长,让我们一起走进展厅,走近“新浦东人”。
  • 浦东“第一”
    28年来,浦东破冰探路,创造的无数“第一”瞩目世界,这些“第一”,你了解多少?快来看看浦东的传奇!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