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APP下载

焦点丨头疼“少子化” 各国政府忙催生

发布时间:2018-09-05 13:46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青年参考

    

    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政府使尽浑身解数“催生”。2005年,英国工党曾将“延长女性产假3个月”作为竞选筹码。(图片来源 CFP)

    国民生育意愿低下成为普遍性的难题,令各国忧心忡忡。一些国家拿出真金白银,使尽浑身解数,动员全社会保障生儿和育儿。

    韩国或成“零生育国家”

    根据人口学理论,总和生育率2.1被认为是社会实现人口稳定须达到的生育更替水平,它指的是每位女性在50岁前生育2.1个孩子。这意味着,一对父母需要生育两个孩子,才能保证社会总人口持平。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育率持续下降,早已陷入超低生育率的“恶性循环”。以德国为例,两德统一后生育率长期徘徊在1.4左右,最低的年份只有1.25,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刺激,才于2016年勉强回升到1.59。以“少子化”问题闻名的日本,2017年生育率为1.43,新生人口数不断创该国历史新低。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韩国统计局今年8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该国生育率已低于1.0,在全球垫底,可能成为第一个“零生育国家”。

    为了摆脱“循环”,各国政府尝试以各种政策鼓励生育,第一步往往是给予准妈妈们更长的产假、更高的带薪比例。据路透社报道,国际劳工组织2017年11月发布的《世界社会保障报告2017~2019》显示,191个国家和地区的女性享有法定的带薪产假;其中,产假超过半年的有11个,4至6个月的有37个,3至4个月的最多(62个)。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定,女性休产假期间,应享受不低于原薪水三分之二的工资标准。根据报告,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准妈妈能享受至少18周100%的带薪休假;73个国家和地区的带薪产假不少于14周,工资不少于原薪水的67%。

    纵观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法定产假超过6个月,且带薪比例不低于原薪水的80%。法国妈妈生第一胎时可休产假20周、拿100%工资,第二胎升至40周,依然拿全薪,享受的津贴、补助和税收减免都会大增;在意大利,女性产假达到11个月,前5个月享受100%工资;德国推行10个月产假、带薪比例为67%;挪威和英国的带薪产假长达一年,挪威妈妈除了休一年、拿80%的工资,还有另一种选择——休10个月、拿全薪。

    瑞典的产假长达16个月,其中前390天拿原工资的77.6%。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独立调查公司Statista发现,全球对孕妇最慷慨的国家是爱沙尼亚,带薪产假最长可达85周,超过一年半。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不设法定带薪产假的国家,在发达国家中更是独一份。中国《劳动法》则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

    奶爸也得休产假

    欧洲国家发现,如果只是单纯地延长女性在家照料孩子的时间,生育率不会得到明显提高。这是因为产假过长、带薪比例过高削弱了女性的职业竞争力,让她们对生孩子顾虑重重。

    对此,发达国家采取的办法是优化家庭政策,让奶爸们更多地回家带孩子,妈妈们则更早地回归工作岗位。据法国《世界报》报道,法国的新妈妈们至少将75%的业余时间用于照料孩子,相比之下,爸爸们对家庭的投入不足业余时间的60%。批评者认为,这是妨害社会公平的一大原因。

    面对这一状况,政府首先想到的是给予新爸爸们休陪产假、育儿假的权利。一些国家将育儿假的享受对象从妈妈扩展为父母,双方可以根据意愿自行分配休假时间。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法国和西班牙的新生儿父母最多可分别享受2年和3年的无薪育儿假,雇主为他们保留职位。卢森堡的父母各自拥有半年育儿假,每月可从政府得到最高1800欧元(约合人民币14274元)的补助。捷克的育儿假长达4年,每月补贴400至600欧元(约合人民币3172至4758元)。

    鼓励政策听起来很美,现实却仍然是“女士优先”:大部分男性将休假和育儿的重担“让”给妻子,自己早早返回了工作岗位。据《欧洲时报》报道,德国奶爸尤为“勤奋”,时长60天、补贴额为工资65%的育儿假无法打动他们,他们往往只休15天就回去上班。相较之下,爱尔兰奶爸们虽然补贴额不高(60%),假期也不长(13周),休假比例却位居欧盟第一,不休满假期,他们拒绝离家。

    鉴于此,一些国家开始规定产假的“爸爸配额”,强制奶爸在家带孩子,以此鼓励妈妈回归职场。瑞典在这方面开风气之先,早在1995年就规定,育儿假中的30天必须由爸爸休,不休就作废。这使得瑞典语中出现了新词“父产假”。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瑞典今年将“父产假”增加到了90天。其邻国挪威规定,爸爸须先休10周产假,“余额”才能与妻子共享。

    据《世界报》报道,2017年5月,欧盟提出“家庭生活与职业平衡”改革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孩子出生时,父亲必须享有10天带薪陪产假,父母双方均享有4个月带薪育儿假,薪资不低于病假薪资;孩子满12岁前,家长可以用“化整为零”的方式休完育儿假,例如将每天的工作时间缩短。不过《世界报》指出,这一方案仅具有指导性。

    真金白银发补贴

    “给钱”是最普遍的催生手段。以德国为例,每对新生儿父母享有的社会福利涵盖了孕期、产后,直至孩子成年,比如:生育津贴,预产期前6周至产后8周发放,每天13欧元(约合人民币103元),企业补助另算;父母津贴,一般持续到产后一年,由父母中在家照顾孩子的一方享受,产前月工资高于1200欧元(约合人民币9516元)的可拿原薪的65%,低于这一标准的拿67%,上下限为每月1800至3000欧元(约合人民币2391至14346元)。

    德国孩子还有自己的津贴“儿童金”,不管是亲生、寄养还是领养的,都有资格领。这笔补贴从出生一直发放到孩子18岁,此后如果继续上学深造,可以领到25岁。金额方面,每个家庭的头两孩每月可领194欧元(约合人民币1546元),第三个孩子每月200欧元(约合人民币1586元),之后的每孩每月225欧元(约合人民币1784元)。

    除了以上种种,德国新生儿父母还享有名目繁多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比如免费医疗保险。这只是中央政府层面,地方各州另有补贴项目,教会也提供帮助。据“德国之声”电台报道,在该国抚养一个孩子长到18岁,父母可以从政府获得总计近4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2万元)的“儿童金”,具体数字依据每年的通货膨胀有所调整。

    大方给补贴的国家不少。据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报道,今年7月20日,加拿大政府再次提高儿童福利金,每名6岁以下儿童每年可获得最高6496加元(约合人民币3.4万元)的补贴,6至17岁的孩子最高可获5481加元(约合人民币2.9万元)。《澳大利亚人》报2017年6月的一项调查显示,澳大利亚领取育儿补贴的人数超过40万,其中最高的每年可拿4.5万澳元(约合人民币22.3万元)。

    “催生大户”日本在补贴方面十分卖力。据日本经济新闻社报道,没有工作的女性初次生育可一次性获得补助4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6万元),职场女性也可获得不菲的补助。在儿童福利金方面,从3岁到小学毕业,家庭的头两个孩子每月可得补贴1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17元),之后的孩子每月1.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24元)。

    为了解除上班族的后顾之忧,日本政府顶着巨大的财政压力推行教育免费化政策。2019年10月起,该国所有公立幼儿园、托儿所都将免费,进入私立幼儿园则享有每月4.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610元)封顶的补贴。

    日本政府发放育儿补贴,从新人踏入婚姻殿堂就开始了。对未满34岁、家庭收入不满34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0.9万元)的夫妻,政府给予最高3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8万元),补贴购置或租用婚房、搬家的费用。为鼓励长辈支援新人婚育,从2015年至2019年末,政府对祖父母等给孙辈的结婚、育儿资金等不征收赠与税。

    催生方式“花样翻新”

    “女性不仅要工作,还得照顾家庭、养育孩子,因此延迟退休的幅度不应大于男性。”8月2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电视讲话,提议养育孩子越多的女性越早退休。普京认为,育有3个孩子的女性可提前3年退休;有4个孩子可提前5年;如果生育了5个甚至更多孩子,“她们将能在50岁退休”。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该国的总和生育率在2016年为1.77,超过德国、英国、意大利等欧洲主要国家。但由于生活水平下降和死亡率走高,该国人口实际上持续负增长,因此“催生”仍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俄罗斯世界杯期间,BBC关注了主办国的出生登记数字,看足球盛事能否对生育率产生积极影响。

    “好心情通常会促进荷尔蒙释放,令人比较容易怀孕。”产科医生罗尔夫·克里奇指出。2015年3月,BBC报道称,南非世界杯诱发该国不寻常的出生率上升,巴西世界杯的婴儿出生率也较往年同期飙升了7%。今年4月在欧冠赛场上演神奇逆转、淘汰巴塞罗那队后,意甲的罗马队兴奋地在俱乐部官方推特上推销起了婴儿用品,并称“9个月后这些东西或许就卖得动啦”。

    饱受低生育率困扰的北欧诸国希望点燃人民的热情。丹麦政府出台法律,允许女性以人工授精的方式怀孕,并把人工授精与试管婴儿纳入医保。8月初,该国一家旅游公司制作宣传片,鼓励有情人“为丹麦、为老妈、为长寿”积极造人。瑞典人更为直接,2017年2月,一位地方议员提出每周给公务员1小时带薪假,让他们提早回家与伴侣亲热。

    在韩国,这项政策已经“落地”。据BBC报道,早在2010年,韩国政府就要求员工每月挑一个周三“早点儿回家”,并称这天为“家庭日”。可惜,事实证明,即使晚上7点给办公室断电,也无法鼓励的公务员们回家生孩子。

    韩国社会各界都在努力“催生”。首尔一些大学开设恋爱、婚姻培训班,助年轻人一臂之力。“我们还教学生如何抚摸别人。”张在硕教授告诉BBC,今年她开了课,向学生们传授约会和亲吻的技巧。

    张在硕成绩斐然,教出的学生中有两个结了婚,她亲自前往主婚。不过,一名大学教师能起的作用毕竟有限。过去10年间,韩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鼓励国人多生孩子,但该国还是滑向“零生育”的边缘。

    “我很担心。”张在硕说,“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我们国家就没有未来了。”

    本文刊载于《青年参考》报9月6日A06版

    作者:袁野

    编辑:王梓

【编辑:唐红】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青年大学习"第六期上线啦
    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与小伙伴们一同从点滴做起,努力学习,争做有为青年,开创属于自己的明天!
  • “熊猫侠”谢英峰
    没有超级英雄一样的超能力,谢英峰却有一个在“熊猫血”群体中,如英雄般响亮的名字——“熊猫侠”。
  • 在最高点为上海地标留影
    他曾7次站在上海之巅,“睡过上海中心”,他在最高处记录着这座大都市的发展变迁。他是余儒文,他用影像讲述故事。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