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APP下载

刚“焦虑”完又“社恐”了?年轻人别急着给自己贴标签

发布时间:2018-08-08 10:55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天天有舆

    “这个暑假你宅了吗?”

    7月走,8月到,转眼间暑假已经消费了50%,学生党们假期余额已不足的提醒再度上线。作为工作党的小编我,虽然早已和暑假两字阔别多年,但每逢暑假,都忍不住幻想着放假的学生们呼朋引伴、撒了欢儿似地在游乐场、电影院、网红餐厅打卡拍照分享朋友圈……

    然鹅,你竟然告诉我,你一直宅在家里!而且很享受一个人的时光!还说“我不想见人,一个人呆着真好,有事微信说……”小编我不知为什么看着你,脑海里突然浮现了灭霸在复联3里,面对夕阳独坐的场景……

    时下,很多年轻人比起线下见面联络感情,更乐意线上交流,这些年轻人还为自己贴上了“社交恐惧症”的标签。这不,#社恐人最高兴的瞬间#还在这几天成为了微博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搜索:#社恐人最高兴的瞬间#

    “社恐青年”在社交平台上纷纷转发留言点赞,认为这些社交恐惧症的特点自己全中了,仿佛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组织。众多网友转发着诙谐幽默的表情包来反映自己恐惧社交的心情:外出时不喜欢见到熟人、比起外出游玩更喜欢一人独处宅在家中、在线上社交平台时通常更活跃,在线下沟通则会有些手足无措、不出门就能办的事为什么非要见面谈呢、始终坚持能发短信就决不会打电话的原则、自己的小屋更有安全感,并不想出门社交心好累……

    你真的懂社交恐惧症吗?

    虽然网友们在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着自己被“社交恐惧症”的特点击中,但给自己贴上“社恐青年”的标签,还是要等一等。毕竟,“社交恐惧症”同“抑郁症”“焦虑症”一样,真的是一种精神疾病,不只是个玩笑。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2013)对社交恐惧症的几个诊断标准:

    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的害怕和焦虑;

    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

    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

    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称,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社会功能的损害。

    我们再来看看网上广为流传的“社恐”图片,似乎,从严格的医学定义角度来看,并不符合“社交恐惧症”的范畴。那么,这些整天嚷嚷自己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是无病呻吟吗?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前不久刚被热议过的“焦虑青年”,这种“社恐”状态的集体化趋势,和“焦虑”的集体化是异曲同工的。

    学习的压力、工作的压力、被“同龄人”抛弃的压力……当下的年轻人似乎“光是生活就很辛苦了”。时间和精力用在奋斗上都嫌不够,于是社交,被很多年轻人当做“有心而力不足”的事情。“面对面”的社交也许对年轻人寻找话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化解尴尬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年轻人的“社恐”,也许只是因为想独自“静一静”以求得到更好地休息,而不必再花费额外的精力用在“面对面”的社交上。况且,随着微信、微博、抖音等线上社交软件五花八门地发展,人们的社交变得更加容易,费时费力的“面对面”社交,也许就被这样替代了。

    该如何克服社恐症?

    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在“社交恐惧症”上面“段位”很高了,也不要怕,网友为你支招如何克服它↓↓↓

    知乎网友“Congnitionofs”的高赞回答:

    知乎网友“zhang Bavol”的高赞回答:

    也许网友们口口相传的“社交恐惧症”达不到疾病的标准,而只是因为他们“累”了,才逃避不必要的社交。但当“社恐”同“焦虑”一样,引起了年轻人集体的共鸣,我们也必须对年轻人这种心理亚健康状态重视起来,去思考是什么让“社恐”集体化的发展,以及如何引导年轻人和“社恐”握手言和。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实习生 畅静

    见习记者 田沐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综合整理自知乎、微博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中青舆情监测室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

    本期编辑:畅静

    主编:王俊秀

 

 

【编辑:吴蕴聪】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