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推荐
APP下载

“走近马克思” 与真理同行

发布时间:2018-07-25 20:13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张思思

《马克思与我们》中插画 李新慧 作

  “在当代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马克思的名字。然而,你真的了解马克思吗?你真的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吗?你真的懂得马克思的当代价值吗?你认真地思考过马克思与我们的关系吗?”

  入选中宣部2018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目录的“走近马克思”小丛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走近“千年第一思想家”而特别策划的。小丛书第一批包括《马克思与我们》《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与世界》,分别由孙正聿、陈先达、陈学明及顾海良撰写。丛书旨在带领每一位读者走近马克思、了解马克思、熟悉马克思,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感悟马克思的思想力量。以期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共同讲述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伟大魅力。

  32开本的“小体型”、每册200多页的适中篇幅、图文并茂的版式……“这套丛书反映了4位学者的学养和他们的探索精神,有力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评价说,小丛书特点鲜明,非常贴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学习需要。

  按“大家写小书”标准选作者

  “走近马克思”小丛书缘起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2016年4月以“马克思与我们”为题作的一次精彩演讲,演讲的内容是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观、价值观的塑造出发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来被整理成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读到这篇文章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治与公共管理分社社长郭晓明思考了很久。他觉得这个题目非常吸引读者。他认为,这样的内容对于读者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感悟马克思的思想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出发点,加之受到中华书局从1959年开始陆续出版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的启发,郭晓明和丛书策划团队决定把贴近读者、服务读者,真正满足读者了解马克思、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需求为目标,策划一套有创新有突破的小丛书,希望这套小丛书能把专业知识和普通大众的理解结合起来,引导读者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做到面向大众的同时,坚持理论性。

  循着这样的策划思路,郭晓明和丛书策划团队确定了《马克思与我们》《马克思与世界》《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当代中国》为小丛书的第一批书目,后续又确定了《马克思与〈资本论〉》《马克思与青年》等选题。在选择作者时,主要从“大家写小书”的角度寻找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大家,以保证图书权威性和理论性,并将策划意图与这些大家进行充分沟通,交换意见,以确定他们能够关注普通读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学习的需求,有意愿进行写作。最终确定了小丛书第一批的四位作者。四位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家”,不仅在相关领域著作等身,更重要的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深厚的理论情怀,能够充分体现策划团队的意图,准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满足读者感悟马克思思想真理力量的需求。

  用“小丛书大理论”角度撰书稿

  “我曾经写过几本面向大众读者的读物,这比理论论著更难写。”孙正聿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防止学院化,又要防止庸俗化。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需要做到“文献积累得道于心、思想积累发明于心、生活积累活化于心”。在创作《马克思与我们》时,孙正聿首先要求自己思考清楚“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三个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后,他从顶天立地的伟人、震古烁今的思想和继往开来的使命三部分,从人生观、历史观、时代观等与读者息息相关的话题入手撰稿。“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枯燥的条文,不是现成的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是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对于人类来说,最为重大和最为艰难的问题,莫过于求索和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对于个人来说,最为重大和最为艰难的问题,莫过于求索和确立值得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在孙正聿看来,真正值得追随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值得效仿的人生是马克思为全人类工作的人生,要从我们所面对的时代性问题和人生困惑出发,去感受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不是寻找精神安慰而是寻找人类和社会解放,马克思主义应该和马克思主义者的言行作风、生活工作结合在一起。怎样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活结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教育今天的年轻人把信仰安放在社会基础上,有感情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观点明确、立场鲜明,将仰之弥高的情感深入实践。”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陈先达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有“信”,更要有“仰”,仰之弥高,“马克思主义是永存的。”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这个题目太大了,必须找到一个好的角度切入。”在《马克思与当代中国》一书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陈学明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强起来”的内在联系进行论述。陈学明认为,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什么是“强起来”做出正确的理解,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究竟如何“强起来”做出正确的指导,能否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来实现中国的“强起来”,直接涉及中国能否实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国人民所绘制的宏伟蓝图。目前中国面临“强起来”的历史任务,马克思将如何提供思想支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在当今中国具有怎样的力量需要关注和探讨。

  “马克思主义对改变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它具有理论的魅力(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和思想的力量(时代性)。”在《马克思与世界》一书中,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在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关系时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新时代中国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所以与马克思主义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顾海良特别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不能“躺在”马克思身边,而要“站在”马克思身边。我们不能当“啃老族”,马克思说过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没说过的好像就不能做,而应该“站在”马克思身边,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研究当代世界,改变当代世界,与时俱进。

  统观这套“走近马克思”小丛书,《马克思与我们》呈现了孙正聿教授对我们面对的时代性课题和人生困惑的思考;《马克思与信仰》是陈先达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中“信”之深深感悟;在《马克思与当代中国》中,陈学明教授回答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实现“强起来”的思想支撑和真理之源;顾海良教授则在《马克思与世界》中,力图阐释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理论力量和思想魅力。

  以“小丛书重细节”态度出精品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套小丛书的打造,背后有作者与编辑团队在多个出版环节的共同努力。

  牛晋芳是《马克思与信仰》一书的执行策划编辑,在与陈先达就全书结构沟通时,陈先达很快就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并把原来的“马克思与日常生活”“马克思与文化自信”“马克思与理论工作者”“马克思与信仰”四个主题修改为“日常生活”“文化自信”“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信仰”,使整本书的主题更为简练突出,可读性更强。陈先达还对各个主题下面的二级标题一一做了修改,使全书更符合他一贯的生动通俗、平实幽默、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

  《马克思与世界》一书的责任编辑马海英告诉记者:“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尽量小心翼翼、字斟句酌,比如《科伦日报》和《科隆日报》,《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和《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根据经典文献,都是正确的翻译,但考虑到作者在引用文献时选择了较新的版本,我们也相应采纳了新版中的翻译。”

  “走近马克思”小丛书在力求整齐、统一风格的同时,也遵照了不同作者的要求和建议。比如,本套丛书专门请到漫画家李新慧,为四本书统一配上了插画,形象地诠释了马克思学说中的一些经典话语,为书的阅读体验增添了趣味性;而在《马克思与世界》一书中,应作者要求,在体例上又稍稍区别于其他三本,在每章之前加入了一段题记,作为对马克思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说明。

  “走近马克思”小丛书不仅体现了几位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强烈的担当意识、宏阔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情怀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更有力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能够将“走近马克思”小丛书呈献给广大读者,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积极响应和学习,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出版尽一份绵薄之力!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介绍,走近马克思的脚步还在继续向前。“走近马克思”小丛书明年还将继续推出包括卫兴华所著的《马克思与〈资本论〉》等在内的第二批书籍。(记者 张思思)

【编辑:温维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嗨,青年,你家里来信了
      锵锵锵,“青年之家”云平台改版升级啦!六大最新功能,等你来尝鲜,更多精彩,快叫上小伙伴们,戳来看!
    • 中国“守夜人”
      在中国的西南方,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群人,用血肉之躯丈量疆土,默默无闻地守卫着祖国。
    • 跟总书记学,第七期抢鲜看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跟总书记学第七期最新上线,一起抢鲜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明天!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