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武秀之

发布时间:2018-07-20 15:29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为了总理的嘱托

    ——记民族声乐教育家武秀之教授

个人简介

    在无数个日夜里,她承受着外界的质疑,克服着内心的孤寂,用自己对于声乐的热爱,将周恩来的神奇构想变为现实。她毕生致力于民族声乐教学的研究,硕果累累。她从教数十载,高足满中原,培养民族声乐学生数以千计,自己仍能保持低调,严于律己,她不仅是学生业务上的好老师,同时也是学生道德上的楷模。——题记

事迹照片

事迹说明

    她的学生们活跃在教育、科研和文艺舞台上,在河南省音乐界,她是无人不晓的音乐教育家,她为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这位学者今年已86岁,仍担任着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院长的职务,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她痴迷的民族声乐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着。2010年2月2日,河南省文联为这位老教授颁发了河南省从事文艺工作60年荣誉证书和奖杯。2016年12月24日她的“三合一”-“一演三”神话变成了现实,全国数十名专家学者观看并鉴定,给予高度赞扬。

    这位不寻常的老者就是著名声乐教育家武秀之教授。

    为了总理的嘱托,实现“三女合一”的创举

    提起武秀之,很多人都会说她是为“三结合“而生,一辈子的苦苦追求让人钦佩。

    “三结合”的提出源自于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武秀之从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口中听到的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构想。赵沨同志告诉武秀之,周总理生前讲过“现在音乐舞台实践中已经产生了三种唱法,一种是西洋歌剧的‘茶花女’,一种是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一种是中国戏曲的‘七仙女’,三种可以互相学习嘛!将来也许你们这三女合作以后,会产生新的什么女。”

    周恩来这个神奇的构想,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牢牢地牵引着武秀之的魂魄,对声乐艺术的痴恋和执着掀起了她波澜壮阔的思绪万千,从那一刻起,她再也没有平静过,使她奋不顾身地向着那一柱微光扑去。

    上万个日日夜夜,几乎每个小时都要克服困难,排除干扰,打败孤寂,战胜自己。面对怀疑、妒忌、嘲讽和刁难,武秀之没有让人们失望,1982年,她提出了特色鲜明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声乐艺术教育成果,让周总理的生前构想成为了活生生的现实。

    经过对一批又一批不同嗓音条件学生的成功实践,1985年,“假声位置真声唱法”通过了鉴定。11位音乐家,眼含热泪地观看了学生的演唱汇报,都感受到了这种唱法所带来的震惊和震动。他们给出结论:“此项民族声乐专题科研实验工作,在我国声乐界教学和实践上是有一定创新的重大意义的,获得的成绩是可贵而显著的,对于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三合一”的武秀之教学理论由此诞生。

    这种几十年磨一剑的创新之举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交上了一张高分答卷,武先生说,“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可以在不讲换声点的情况下演唱西洋歌剧、民族歌曲和中国戏曲,声韵婉转如一。她示范说,歌唱的呼吸是一样的,共鸣腔体也没有任何不同,只是由于作品的语言不同,风格不同,润腔不一样,出来的味道就各有韵致、各具特色了。1989年,以“三合一教学法”为主要训练手段的《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成果,一举荣获国家教委首届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这是一位不相信意外的老人,但是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一个属于时代的奇迹,在中国的民族声乐教育进程中武秀之教授着实功不可没。

    在艺术实践和艺术创新的路上执着前行

    “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科研项目学术鉴定会获得了高度赞誉之后,随之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课题都在各个角度、各个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尤其是在实践剧目创作上,武秀之更是坚持“一部剧目一种创新、一部剧目一种境界”,创造出大量的艺术精品。进而又尝试“一演三”的实验(一个演出团队一天内演出三个风格不同的大型剧目)。

    歌剧排演。1989年到1990年,武秀之一共排演了两部分量十足的歌剧作品——歌剧《第一百个新娘》和改编歌剧《叶子》,她以独特的方式和手法对歌剧艺术进行了新的诠释,使作品的表现臻于完美,获得观众空前的好评和专家同仁们的一致认同。歌剧《第一百个新娘》的曲作者、时任中央歌剧院院长的王世光看完师生们的演出之后,动情地说:“作为一个阵地,竖起一面旗帜,通过集体力量来寻求两种表演艺术(西洋歌剧与戏曲)的沟通,这是一个创举。”

    大型改编歌剧《叶子》是武秀之扎根河南本土的艺术土壤,吸收西洋唱法的优点,融合民族唱法的特点所孕育出的又一个艺术精品。1990年11月这部作品参加文化部歌剧汇演,获得了贡献奖,文化部为武秀之的教学团队颁发了奖状“你系为我国歌剧事业做出了成绩,特予以表彰”。2014年到2016年,武秀之教授组织排演歌剧《茶花女》,打破常规,唱词中文,舞蹈演员现场合唱,主演全部为自己的学生不请任何一个外援。

    戏曲新声。武秀之在“假声位置真声唱法”道路上的探索与发现从来未曾停止,她不光要让民族声乐教育吸收西洋唱法和戏曲唱腔的养分,还大胆地将民族声乐的发声技巧和西洋唱法的优点同河南的豫剧完美联姻。1998年7月15日,一部原创豫剧现代戏《走出一线天》让武秀之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跻身于豫剧改革的行列,走出了一线曙光照耀的天地。她追新不求奇,创意不失古,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浪漫兼而有之,戏仍然是戏,不过是采用了独特的诠释方式,使用了更为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得豫剧的演唱更加放达,与声乐的技术贴合得更加完美,当之无愧地获得了2000年由省委宣传部颁发的河南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的殊荣。2014年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复排,并于2016年12月公演。在该剧中,武秀之果断地使女中音和男中音出现在豫剧唱腔中,改变了这两种声腔戏曲剧种无中、低声部的历史习惯。同时,她让二重唱、三重唱、花腔等演唱类型和发声技巧广泛在该剧中使用,收到良好的立体混声效果,大大丰富了豫剧演唱的音响效果和剧场效应。获得了音乐界和豫剧界等同行的一致肯定和赞扬。

    音乐剧觞。从1992年开始的音乐剧研究让武秀之找到了“三结合”更为多样化的载体。“三结合”首先涉及的是唱法上的结合,在发展过程中路却越走越宽,从歌剧向音乐剧的转型,武秀之这步棋走得十分自信、十分华丽。

    音乐剧《中国蝴蝶》是为武秀之教授的“三结合”唱法量身定做的一出古装音乐剧。这部音乐剧1998年首演,是当时河南的首部音乐剧。从1998年到2008年,《中国蝴蝶》经过了无数次的蜕变和重生,成为“三结合”盛宴中的一道大餐。它的成功经验,让“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有了更为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的宝贵平台。

    省委宣传部曾与2000年发文号召在全省做巡回演出,豫宣通【2000】16号文件明确指出: “……该剧在运用新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传统题材方面进行了可贵探索和大胆尝试,它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精粹的继承和发扬,而且为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其在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上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2008年的上海,《中国蝴蝶》翩翩起舞,一举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优秀剧目奖,同年受邀到韩国演出。2014年7月《中国蝴蝶》走进北京,在解放军歌剧院公演两场。从2009年起,它已经被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计划剧目,在省内各高校做巡回演出和交流学习,让无数的大学师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河南原创音乐剧的魅力,感受到了“三合一”的美妙之处,同时也领略到了“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精妙之处。

    “一演三”的神话变成现实。武秀之教授提出,同一天同一个团队演出三个风格不同的大型剧目,她的这个想法受到著名音乐评论家居其宏教授的质疑,居其宏教授说这是神话,不可能实现。然而在2016年12月24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河南省音乐家协会、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承办的武秀之“三合一”-“一演三”汇报演出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成功举行,这样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上午汇报演出在意大利歌剧《茶花女》中拉开帷幕,下午豫剧《走出一线天》隆重上演,晚上以音乐剧《中国蝴蝶》汇报演出闭幕,并在12月25日上午,武秀之“三合一”-“一演三”汇报演出研讨会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举行,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李双江、石惟正,著名作曲家王世光、王祖皆,著名歌剧导演高复明,著名音乐学家王安国,中国音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韩新安等人在发言中,对武秀之教授不忘领袖嘱托,在艰苦卓绝条件下带领历届师生,长期坚持不懈从事“三合一”和“一演三”探索的执著精神和取得的高度成就表示由衷钦佩和崇高敬意,一致认为,这三场演出的巨大成功表明,武秀之教授“三合一”和“一演三”的理论与实践,突破现有声乐教学体制的唱法藩篱和舞台表演专业教学的技能壁垒,以唱法上的“三合一”为基础,不断从歌唱、戏剧表演、舞蹈的“三合一”,向整体教学实力展示“一演三”发展,突破唱法和表演艺术技能教育的藩篱,不断拓宽跨界融合的疆域,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全能型演员,怀着崇高使命感,目标远大,精神可嘉,成果显赫。相信武秀之团队经过认真总结,不断提高和完善已有成果,“三合一”、“一演三”事业推向更高阶段,必将对我国当代声乐教学和音乐戏剧全能型表演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启迪。

    为艺术、为学生,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武秀之教授的人生和她“三合一”声乐教育教学方法是一部值得记录和书写的历史,她在探寻一种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解答了人生的一个大命题,生而为战士,生命不息,奋斗不已。她是一个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学者,她拒绝一切为她歌功颂德的文章与采访,一个耋耄老人仍在执着的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她的经历中凸显出一个倔强老人苦涩人生中的春华秋实。

    2002年,已经年近七旬的武秀之教授应邀来到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创办了歌剧、音乐剧专业。在这十几年中,武秀之教授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她将声乐演唱的民族、美声和中国戏曲的“三合一”延伸为歌、表、舞的“三合一”,并提出了音乐表演专业“探索文化市场,走歌剧、音乐剧教育产业化的道路。”的教、产、研“三合一”科学发展之路。很难想象,这些宏伟计划的提出,竟是一位年龄八旬的老者。

    一部古典雅致的《中国蝴蝶》,一部浪漫时尚的《月亮狼》,一部打破传统的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一部用现代手法演绎的经典歌剧《茶花女》,即将创作完成的剧目还有两部,这些作品中闪烁着武秀之教授酸涩的泪水和辛勤的汗水,同时也散发着灼灼的光华和夺目的光芒。

    教学中,武老师一再告诫学生:作为一个民族声乐专业的大学生,应该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祖先巨大成就而自豪和骄傲,只有把根牢牢扎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声乐文化,才能创建出令世人瞩目的、具有中国气魄的“声乐学派”。一年又一年,武秀之含泪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民族歌剧专业的大学生,看到他们活跃在各自的歌剧舞台,服务于人民,报效于祖国,武老师欣慰地笑了。

    在6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武秀之不仅在业务上精益求精,成绩卓著,而且努力从真、善、美三个方面塑造自己的道德形象。她深知教师的道德面貌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之巨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数十个春秋,武老师从来没有节假日、星期天,每天从早晨6点到晚上9点,她都在给教师和学生上课。作为一位著名的声乐教授,武老师从不带私人学生,在市场经济社会,这似乎是不正常的,难道武老师不需要“钱”吗?不,恰恰相反,她也曾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为了排戏一次又一次向上级领导、向企业求助,她想到的是教学与科研,是民族歌剧事业。

    正是因为武秀之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风范,给她的团队树立了一股浩然正气,形成了刻苦学习专业技巧的优良学风。正是由于武秀之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师生们的极大的尊敬。她是良师,因为她教给学生真正的科学唱法和做人的准则;她也是慈母,因为她的每一个学生都曾得到过她精神和物质上的关怀和帮助。

    如果人生真的是一首歌,那武秀之教授这一生所经历的一切必然能够谱写成一曲曲折动人、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交响诗篇。其间跳跃着幸福的乐章,流动着雄浑的悲壮,激荡着奋进的最强音。

【编辑:张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嗨,青年,你家里来信了
      锵锵锵,“青年之家”云平台改版升级啦!六大最新功能,等你来尝鲜,更多精彩,快叫上小伙伴们,戳来看!
    • 中国“守夜人”
      在中国的西南方,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群人,用血肉之躯丈量疆土,默默无闻地守卫着祖国。
    • 跟总书记学,第七期抢鲜看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跟总书记学第七期最新上线,一起抢鲜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明天!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