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刘光炎

发布时间:2018-07-20 15:01 来源:赣州晚报 

    点亮大山深处的明灯

    ——记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隆木乡邹家地教学点教师刘光炎

个人简介

    38个春秋一直坚守在大山深处,他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这个长期不通电、不通车、如“世外桃源”般大山中的孩子。他说: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留在了教坛,就是留住了信念。他就像一盏明灯,为一批批山旮旯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照亮了前行之路。——题记

事迹照片

事迹说明

    梦想是漫漫黑夜中的火把,虽是星星之火,却可燎原;梦想是种子,拼尽全力冲破上层力量,虽是绵薄之力,却可使其茁壮成长……习总书记说过: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隆木乡邹家地位于南康北部边陲,与吉安市遂川县接壤,这里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素有南康的“西藏”之称,在这里有一座南康海拔最高的山峰——白鹤岭,她每天微笑地注视着这里的一位传奇的园丁,他就是在筑梦之地开垦着邹家地教育事业的一位普通而又了不起的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刘光炎,他38个春秋一直坚守在大山深处,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这个长期不通电、不通车、如“世外桃源”般大山中的孩子。

    留下来,只因课堂上有一双双澄澈的眼眸

    1980年2月,邹家地教学点的一位教师返城了,村里只剩下一名教师,学校又开设了四个年级,这时乡教办犯愁了,村干部着急了,山旮旯本身就贫困、封闭,谁愿意在这种地方教书?当时,仅有19岁的刘光炎,刚刚高中毕业,眼见着教学点面临停课、孩子们随时有失学的危险,他毅然放弃了补习考大学的机会,当起了一名清贫的民办教师,开启了他漫长的教书育人的生涯。

    聊到这段青春岁月,刘光炎厚厚的镜片后闪烁着欣喜的光芒。他说:“当年我第一次踏进教室,看到娃娃们那一张张稚气的小脸,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助她们飞到山外五彩缤纷的广阔世界中去。”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连刘光炎自己都没想到,他这个“临时民办教师”,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2002年,通过全省公办教师招聘,才转为公办教师。几十年来,在这个不通电、不通车的山窝窝里,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品尝了多少寂寞清贫,唯有他自己一人知道。

    刘光炎的家住在白鹤岭的半山腰,学校却在山脚下的小溪边,他每天去学校要跋山涉水1.5公里,一天4个来回,行路6公里。38年来,刘光炎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行走了4万多公里。2012年6月,南康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他每周还要跋涉18公里蜿蜒山路到中心小学肩挑背扛把“营养餐”领回来。2015年下学期开始,邹家地小学实行营养餐食堂供餐,刘老师又担当起厨师的责任,上午上完课后,马不停蹄烧火,挑水,做饭,忙的不亦乐乎,而他却丝毫没有半点怨言。

    刘光炎的爱全给了学生,却愧对最亲的人。长期以来,邹家地教学点只有刘光炎一名教师,全部工作由他一人承担。除了满满的一周30节课,每天还要护送年幼的学生回家,遇上刮风下雨天气,还得帮学生撑伞,背学生过河,根本无暇顾及家务。年逾古稀的父母、5亩多的责任田,以及繁重的家务,一股脑儿都抛给了他的妻子。所幸,妻子勤劳善良,非常理解他、支持他,几十年来独自一人默默支撑着这个家。而长期的超负荷劳作,使得妻子未老先衰,40岁不到就两鬓斑白。刘光炎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雨天,妻子去耕地,因道路泥泞,摔倒在2米多高的山坡下,脸被锋利的石块划破,鲜血淋漓。村民把她护送回家,包扎好伤口。当刘光炎下午放学后匆匆赶到家时,妻子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委屈,哭着抱怨道:“你到底还要不要这个家?”刘光炎后来说:“面对如此勤劳贤惠的妻子,我能说什么?我只有愧疚,只能不停地说‘对不起’。”

    探索着,教学点有一个忙碌的身影

    邹家地教学点采用复式教学,教师任教学科多、层次多、时间紧,如果活动安排不当,整个课堂就会脱节,学生的思维会受阻,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别说提高教学质量了。当年,刚刚涉足教坛、毫无教学经验的刘光炎,就曾经在课堂上顾此失彼、无从下手。

    为此,年轻的刘光炎夜不能寐,为了山里娃娃们的未来,为了不辜负父老乡亲的期待,刘光炎主动给自己“充电”,从每月20多元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资金,在邮局订阅了《人民教育》、《小学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数学报》等多种报刊。晚上经常在煤油灯下认真阅读、撰写教案、批改作业,常常熬至深夜,甚至就倒在书桌上睡着了。那时,邹家地没有电,读书和批改作业都是点煤油灯,烟雾缭绕,刘光炎的眼睛被熏得火辣辣的直流眼泪。由于长期在微弱的煤油灯下挑灯夜读,刘光炎的视力明显下降,不得不戴上了550度的近视眼镜,被村民们亲昵地唤为“眼镜老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不懈摸索,刘光炎摸索出一条复式教学的新路子,形成了“异科教学、动静有序、趣味融入、轻松乐学”的独特风格。同时不断地总结心得体会,独立撰写的复式教案、复式教学论文,先后多次获得省市一、二等奖。

    动摇过,牢牢栓住他的是山间暖暖的情愫

    38年里,难道就没有走出大山的机会?难道就从没想过改变?面对质疑,刘光炎坦然地笑了,他说怎么会没有机会?怎么会没有动摇?

    上世纪90年代初,打工潮也吹到了海拔1042米的白鹤岭,仅250人的邹家地村一下子就出去了近百人。一些赚了钱的人回来盖了高楼,可刘光炎一家还住在上世纪60年代盖的土坯房里。在亲朋好友劝说下,刘光炎也打起了外出务工的念头。可当时,公办老师调走了,学校就剩他一人。留,就得继续清贫度日;走,那学生怎么办?刘光炎想起了当年的理想,想起了当初认定的人生价值,他发现三尺讲台才是自己施展才华的天地,只有在学生中间,他才有追梦的希冀。

    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刘光炎毅然拒绝了亲友的好意,义无反顾地选择留下。有些人惋惜地说他“傻”。刘光炎却爽朗地笑着说:“民办教师的薪水是很低微,但我喜欢这份职业!”不仅如此,更“傻”的是,30多年来,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贫而失学,刘光炎用他微薄的工资,给十几名面临辍学的学生垫付了3000多元学杂费!

    1994年暑假,刘光炎再次有了出门务工的念头,他打点好行装,准备去闯荡世界。当他在乡亲们复杂的眼光下走过学校大门时,习惯性地走了进去,他想再看一眼浸透了自己青春血汗的校园。令刘光炎大吃一惊的是,学生们竟齐刷刷地坐在教室里,班长怯生生地说:“刘老师,听说您要去打工了,不要我们了?”话音未落,孩子们都哭了:“老师您别走,我们一定听您的话,好好学习……”刘光炎顿时泪如泉涌,他哽咽着说:“老师不走了,老师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又一次,刘光炎留下来了,坚守在父亲筑起的土坯房里,坚守在乡亲们殷切的希望里,为了邹家地的明天,为了山里娃娃的明天,手里紧紧攒着的依然是那根神圣的教鞭。因为他深深地懂得,山区要脱贫致富,最终的希望在于山民们能掌握科学文化。刘光炎的举动又引起了一些人的不理解:“‘眼镜老师’真不开窍!”刘光炎说,“我才懒得听哩,我只要看到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一肚子的烦恼与苦衷又忘得一干二净了。”

    坚守住,他觉得大山给了他很多很多

    决定留下后,刘光炎的教学劲头更足了,他愈发刻苦地钻研新课程、新教材,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琢磨,思考科学知识和抽象的道理。除了教学,他还在学校适时开展各种娱乐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2000年8月,作为教学能手,刘光炎出席了在井冈山举办的华东六省复式教学研讨会。

    刘光炎不仅工作出色,而且经常帮助贫困学生。曾经有位女同学由于家里贫困而入学晚,小学毕业时已18岁,由于年龄大,产生了自卑心理,小学毕业后准备外出打工。刘光炎得知消息后,与班主任一起先后8次家访,并为她联系了一位爱心人士资助,终于帮助她继续上学。在刘光炎的努力下,村里重视教育的风气逐渐浓厚,村民们从“把送女孩上学当成沉重的负担”到现在“以送女儿上学为荣”。

    2002年9月、10月南康教育电视台、《赣州晚报》相继采访并专题报道了刘光炎在邹家地教学点工作的先进事迹。多年来,刘光炎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赣州市十佳教师”、“赣州市师德标兵”“南康区第一届道德模范”、“南康区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

    今天的刘光炎,已是老母和妻儿的骄傲。他始终觉得,大山给了他许多。刘光炎以他坚定的信仰和朴实的作为,成为山村最让人敬重的人。

    往事历历在目,真情历历再现。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对于刘光炎看来,还不如美丽的校园。只要刘光炎一走进热恋的教室,站在那神圣的三尺讲台前,望着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刘光炎内心便会情不自禁地腾起一股磁化般的暖流,融入学生,无怨无悔地守望着这一方宁静淡泊的天地,一点也不感到寂寞,刘光炎说,他愿在这普通而高尚、平凡而伟大的教学工作中默默地耕耘,让生命成为一架云梯,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

    因为刘光炎深深懂得: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既然选择了教坛,就得留住信念,就要矢志不渝走下去。既然从事于教育,就得沿着坚实的步伐,执着的追求下去。

    刘光炎,他就像一盏明灯,为一批批山旮旯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照亮了前行之路。

【编辑:张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嗨,青年,你家里来信了
      锵锵锵,“青年之家”云平台改版升级啦!六大最新功能,等你来尝鲜,更多精彩,快叫上小伙伴们,戳来看!
    • 中国“守夜人”
      在中国的西南方,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群人,用血肉之躯丈量疆土,默默无闻地守卫着祖国。
    • 跟总书记学,第七期抢鲜看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跟总书记学第七期最新上线,一起抢鲜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明天!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