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王作斌

发布时间:2018-07-20 13:39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以赤子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甘当不朽的园丁

    ——记长春理工大学教师王作斌

个人简介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学生,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做出贡献。——题记

事迹照片

事迹说明

    2009年,面对祖国和母校的召唤,在英国工作生活了近17年的王作斌教授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渥生活,毅然回到国内,在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作一名教师,并创办了纳米测量与制造技术中心实验室,在纳米测量、机器人纳米操纵与激光纳米制造领域积极开展工作,致力于创新研究和培养国际型优秀人才。

    王作斌现为长春理工大学教授,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Bedfordshire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兼职教授。2009年入选吉林省首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现任科技部国际纳米操纵与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纳米操纵、装配与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长春市纳米制造技术与应用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先后主讲《电子科学技术学科概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概论》等两门本科生课程,《纳米制造技术基础》、《专业英语》、《机器人微纳米操纵技术》、《激光纳米制造技术》、《纳米测量与表征》等5门研究生课程。指导本科生9名,硕士研究生25名,博士研究生12名。

    严谨务实 全心全力投入工作

    在过去的6年中,王作斌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致力于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从起初的40余平米到现在的500平米,师生由7个人增加至75人,实验室每天全天候向学生开放。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凝聚着王作斌的心血与付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回到学校只是想真正做点事儿,工作算不上有多大的成就,中心能有今天的规模都是学校的大力支持。”说起自己回国,回到母校,王作斌教授十分谦虚。实际上,在实验室建立之初,面临着师资短缺、空间不足等问题,只身回国的王作斌都是吃、住在实验室,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实验室的建设中,时至今日,他仍然是一个没有业余时间的人。

    对王作斌而言,工作日、休息日和寒暑假没有区别。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第一个来到中心,夜晚工作到凌晨,最后一个离开;家—单位,单位—家,两点一线,循环往复;每天平均睡眠时间只有3个半小时,更别提其他任何业余生活……在王作斌看来,几十年的人生实在太短暂了,只能抓紧一切时间做教学、搞科研,哪怕牺牲睡眠时间。王作斌对工作的“走火入魔”,让身边的人都忍不住劝他要多关注工作之外的风景。他没有假期,寒暑假中他一如既往地按时到实验室上班。晚上加班是家常便饭,但王作斌教授的夜晚加班如同正常上班一般,用值班同学(负责晚间锁门)的一句话更为贴切,“如果王老师不出差,几乎不用锁门”。“王作斌老师除了吃饭和睡觉,都会在中心”,“他最大的兴趣就是自己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心的学生这样描述王作斌。2013届毕业生杨呈祥在离校前写过一篇短文“瞬间定格永恒”,讲述了自己在考研学习阶段,每天深夜回宿舍,都会发现学校东区第一教学楼一楼的几间实验室内灯火如昼。出于好奇,杨呈祥鼓起了“一探究竟”的勇气,只见到一位五十岁左右的老师正穿着白色实验服,一边在实验台前忙碌,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似乎用眼过度,那位专注实验的老师时不时地把眼镜摘下来揉揉眼睛……事后,几经询问杨呈祥方得知,那黑夜里的亮光便来自于王作斌的实验室。杨呈祥万分感慨地说:“一名资深教授都如此认真刻苦地钻研学问,那么,对于学识尚浅的我们就更应该抓紧时间、勤奋努力才是。”

    在所有熟识他的人看来,无论是学生口中的王老师,还是同事眼中的王教授,用“机器人”来形容似乎更为贴切,因为他从不会停止工作的步伐。

    为人师表 甘当不朽的园丁

    走进实验室,你会被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所感染:几名身穿超净工作服的学生专注地做着实验;为了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学生们干脆把走廊当成自习室,搬来书桌和电脑埋头苦读。学生们潜心学习的忘我态度,离不开王作斌的默默引领。学生孟庆玲谈到:“王作斌老师要求学生多来实验室学习,既有利于学术交流,也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此外,王作斌要求学生每周召开一次例会,汇报各自的学习情况,即使他身在国外,也会通过QQ群,按时“召开”例会。王作斌就是这样,以高标准、严要求确保中心人才培养的质量。

    王作斌对待学生十分宽容、和善,没什么架子,大家都愿意和他沟通。在与学生的相处中,王作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实验室的墙壁上贴着8个大字“阳光、智慧、诚信、责任”,他告诉学生,做学问不懂可以问,但是不可以弄虚作假。王作斌要求学生用英文写论文,然后他都会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进行修改,通常一篇论文修改下来,需要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比对待自己的论文还要严谨。作为王作斌指导的博士生之一,李文君坦言:“即使去国外开会,王老师也会挤出时间帮学生修改论文。并且,每次出差前,王老师都会在研究中心的聊天群中公布自己的行程,告诉学生们可以不用考虑时差、随时向他请教问题。”李文君还说,王作斌常常教导他们,要对科学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抄袭别人的观点,只会失掉尊严和诚信。

    来实验室的每一位学生都由衷地敬佩王老师,都为自己有这样一位“较真儿”的导师而感到高兴。在探讨过程中,不管同学们的想法多么“离谱”,王老师都会认认真真地听完,并鼓励大家要敢于想象和创新,因为在求知的道路上没有失败,最终的成功都源于一次次勇敢的尝试。

    在生活上,王作斌对学生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王作斌每次去欧洲开会,都会买来很多好吃的东西分给学生们,茶水间里的茶包和咖啡基本上都是他从欧洲带回来的;当天气转冷,王作斌会及时给为走廊里学习的同学们配上电暖气,并时不时地询问“冷不冷,多喝热水”等;有的时候,同学们实验做到很晚,王作斌总是追问有没有同伴回去,并且要眼见为实,否则,他会亲自把学生送到宿舍楼下……只要听说哪位学生有困难,王作斌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因为在他的心中,这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他的孩子,而作为家长,他有责任照顾好他们。王作斌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他的电脑机箱上贴满了彩色便笺纸,上面都是学生们对他的温暖祝福:“愿您的‘花园’花团锦簇,每支‘花朵’都能成为您的骄傲”,“王老师,祝您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同时祝愿实验室在您的带领下越办越好”,“一年365天,愿您天天都有好心情、笑口常开”……这是教师节当天,学生们送给他的小惊喜。“这也是我今年收到的最好礼物。”提起自己的学生,王作斌总是一脸幸福。

    王作斌的偶像是居里夫人,他欣赏居里夫人身上的韧劲儿和执着精神,从学生时代起,他一直向往着做一位居里夫人般的科学家。事实上,无论在纳米世界中,还是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王作斌一直秉承着偶像的精神,执着前行……

    孜孜以求 献身教育事业

    1997-2010年之间,王作斌教授在英国Cardiff大学先后任博士后研究助理和高级研究员,参加并领导过多个欧盟项目,是欧盟第六研究框架DELILA项目主持人(http://www.delila.cf.ac.uk),IPMMAN项目Cardiff大学负责人和HYDROMEL课题负责人。他在纳米制造领域的工作成果被多个国际著名网页媒体报导,多次被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做报告。

    在英国工作17个年头的王作斌教授,于2009年10月回国创办了长春理工大学纳米测量与制造技术中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光刻,纳米/皮米测量和机器人微米/纳米操作/组装。

    2009年12月,王作斌入选吉林省首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纳米测量与制造技术中心于2013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纳米操纵与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是同年吉林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王作斌教授现任国家纳米操纵与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纳米操纵、装配与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长春市纳米制造技术与应用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国际纳米光子学和生物光子学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计算机控制纳米制造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英国贝德福特大学)。2010年5月,欧盟项目记者发表了采访王作斌的报道,国际主要纳米技术网页予以报道;2013年11月,美国科学日报报道了王作斌及其团队的项目工作;吉林省新闻和吉林电视台科技与财富频道也分别于2012年1-2月对该中心的工作进行了特别采访报道。

    回国至今,王作斌教授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973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欧盟第七框架协议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项目等近二十项科研任务,史无前例地使长春理工大学跻身于欧盟框架协议国家的研究队伍之中。四年多来,该中心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包括四项欧盟第七框架协议项目LaserNaMi、ECNANOMAN、ECROBOT、BioRA),与欧盟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等10个国家的19个单位开展积极的合作,同时为国内14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2010年至今,该中心已派出近20位骨干教师和近30名研究生到美国和欧洲等进行合作研究,为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成为国际型人才提供了平台和机遇。为了扩展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知识面和国际竞争意识,中心还邀请国外近4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来从事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或访问。

    回归祖国怀抱 报效祖国和人民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王作斌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作斌认为,一名科学家,除了具备卓越的专业成就,更应具备崇高的爱国情怀。在英国呆了整整17个年头,原本可以轻松加入英国国籍的他,始终未对自己的中国国籍有过一丝动摇。“在英国生活了这么多年,不得不说我很喜欢那里的自然环境,但与中国相比,总感觉缺少一种人文环境,那就是家的感觉。”或许,正因骨子里一直渴望“寻根”,才使王作斌始终秉持“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的坚定信念,面对祖国的召唤,毅然决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归母校,投身祖国教育事业。

    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严济慈……在新中国科技界的大师行列中,曾有大批一流人才怀着赤子之心归来报效祖国。然而,在如今全球化的浪潮中,过于强调物质金钱,过分在意自身利益,使得个别人爱国意识淡薄。而王作斌回归祖国、回归母校的做法,给予那些急功近利、国家观念薄弱、缺乏民族精神的人以有力回击:无论科技如何突破国界,“祖国”二字都应是神圣的。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离不开具有爱国情怀的教育工作者。王作斌教授以其实际行动体现了一颗赤子之心。他回国之初就立志创立国际化的研发中心,给学生创造优越的国际学术氛围,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如今,他以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自强不息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态度,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做着自己的贡献。

【编辑:张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嗨,青年,你家里来信了
      锵锵锵,“青年之家”云平台改版升级啦!六大最新功能,等你来尝鲜,更多精彩,快叫上小伙伴们,戳来看!
    • 中国“守夜人”
      在中国的西南方,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群人,用血肉之躯丈量疆土,默默无闻地守卫着祖国。
    • 跟总书记学,第七期抢鲜看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跟总书记学第七期最新上线,一起抢鲜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明天!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